景點信息
關於七橋的興廢,歷代詩人多有詠嘆,在詩人們那裡,七橋成了濟南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的代稱,
曾鞏在《寄
齊州同官》和《離齊州後》二首詩中,都提到了七橋,是為避免詩句重複而代指西湖,詩意淒婉感人。這二首詩都是他離開
齊州後所寫,抒發了對
濟南的山水風情的
眷戀之情。可以想像,曾鞏在吟就這詩的時候,一定想到了那二句唐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他詩中的七橋並非確指,應是泛指
明湖周邊的幾座小橋。那些橋都不處通衢規模很小,在漫長歲月中已難尋痕跡。
由來
七橋風月,顧名思義,是由7座景觀橋組合而成,它們是芙蓉橋、百花橋、秋柳橋、水西橋、鵲華橋、湖西橋、北池橋。這些橋有的拱身渾圓、有的規矩方正;有的精緻討巧、有的恢弘大氣;有的古樸典雅、有的摩登現代;有的綠樹掩映身影婆娑、有的傲然屹立姿態綽約……如果是在朝煙暮靄之際,整個明湖煙水空濛,水汽繚繞,七橋恰似美麗的彩虹出沒其間,極盡煙雨縹緲之趣,令人流連忘返。
“七橋風月”如何得來的呢?這又要提到北宋時期曾任齊州(濟南)知州的曾鞏。
北宋熙寧六年(1073)的一個夜晚,曾鞏避開竭力挽留他的濟南父老百姓,悄然踏上了赴任襄州知州的路程,懷著對濟南戀戀不捨的心情,他寫下了《離齊州後五首》,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
將家須向習池游,難放西湖十頃秋。
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
所謂的西湖即濟南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七橋風月是指當時建在濟南老城區內湖畔周圍的7座橋樑,7橋的名稱並沒有被全部記載下來,可考知的是水西橋、芙蓉橋、湖西橋、北池橋、百花橋等。如今,七橋風月再現於明湖岸邊,相信任何一位朋友親臨其境後,都會像曾鞏那樣從此對七橋風月魂牽夢縈,回味無窮。
關於七橋的詩
曾鞏
寄齊州同官
西
湖一曲舞霓裳,勸客花前白玉觴。誰對七橋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
離齊州後
將家須向習池游,難放
西湖十頃秋。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
天下第一泉
風景大明湖新八景
七橋風月江南水鄉飄玉帶
過了明昌晨鐘逶迤向東就是七橋風月,風月易解,而七橋說法不一,而今則是由鵲華、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秋柳七座景觀橋構成的。
站在橋上眺望,湖水迂迴曲折,迤邐伸展,水邊蒲草、蘆葦等濕地水生植物叢生,綠化帶上灌木蔥鬱、鮮花奼紫嫣紅,七座石橋橫跨水上,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儼然進入了江南水鄉。
七橋風月之一的鵲華橋始建於我國北宋時期,原本在濟南大明湖南門與百花洲之間,那時名叫“百花橋”。但相傳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曾來此遊玩,站在此橋上遠眺鵲、華二山的景色,創作了一幅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最終改名為“鵲華橋”。
橋南首正對一座氣勢莊嚴的石牌坊,迎面刻著“鵲華煙雨”四字,背面則是“眾泉匯涌”,據說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擴建前,由此向北的路稱南北歷山街,新大明湖開放後,這裡將是明湖新景的遊覽主線之一,暫命名為鵲華路。
明昌晨鐘鐘樓遺址顯滄桑
明昌晨鐘景區在老濟南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正南門的東邊,景區內修建了鐘樓廣場,正對著廣場的就是“魚鳥沉浮亭”和司家碼頭。廣場東邊是鐘樓遺址和新修建的仿古式建築明湖居,鐘樓遺址地面高度約6.38米,底部東西長約17米,南北長約17.56米,只是略加整治,沒有重建。
與鐘樓台基遺址相對的就是新建的明湖居,門前立著劉鶚和書童的雕像。雕像按照1:1的比例製作,據安裝人員介紹,這組雕像做過很多修改,一開始是面向明湖居,現在則是背向,而且書童的背簍形狀也從南方的竹簍改為北方的荊條簍,簍內物品也改為書籍。
由於明昌晨鐘景區緊挨大明湖路,遊客可乘坐多路公車到達。
超然致遠明湖美景收眼底
超然致遠的主體建築是超然樓,共七層,高51.8米,該樓是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超然致遠景點的載體。據大明湖管理處工會主席任正介紹,重建後的超然樓,面積為5673平方米。大平台上共五層。其中一至四層作為展廳使用,將會以壁畫、圖片、文字等展示形式,體現濟南泉文化、城市園林文化及老濟南的民俗文化。五、六層為觀光之用,可以乘電梯到達。
與超然樓相連的是博藝堂,原為遐園中的文物展覽室,經戰火後不復存在,經過這次修建,總面積達到了1250平方米。大明湖景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博藝堂將作為齊魯精品展廳,免費展出齊魯十七市的藝術精品。
稼軒悠韻歷史形象再呈現
稼軒悠韻是由原來的辛棄疾紀念祠和遐園改建而來,在大明湖的西南邊,如果從解放閣坐畫舫出發可以直接到達。擴建後,景區新建、改建了機山樓等建築,在紀念祠內安置了近3米高的辛棄疾雕像,他左手握劍、右手拿書,再現其憂國憂民、文武雙全的歷史形象,在雕像的後背上,還刻有辛棄疾的傳世名篇。
在擴建後,稼軒祠不僅增加了面積,而且充實了文化內涵,新增了多媒體展示廳、稼軒詞社、歷代名人題賦書畫展室、辛棄疾軍旅生涯文化展、辛棄疾石刻故事等內容,展現了辛棄疾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豪邁情懷和人格魅力。
除此之外,稼軒園附近還有遐園、“奎虛書藏”和原山東省議會遺址等景點,遊客可以一併遊覽。
秋柳含煙濟南自古多名士
秋柳含煙景區位於七橋風月西北,從明昌晨鐘可以遠觀,與歷下亭隔水相望。擴建前,大明湖南岸的秋柳園景點只有寥寥幾棵孤樹,根本沒有園林建築,倍顯孤獨寂寞。現在,秋柳園已經修葺一新,整個秋柳園是一處小型居室與軒、榭、連廊構成的園林庭式院落,建築面積為705平方米。
園內主樓有兩層,一層是清遠堂,屋內正堂掛著王士禎的畫像,兩旁擺著與他有關的一些文物和試卷;二層則是秋柳詩社。園子裡石橋、長廊曲徑通幽,移步換景,柳枝橫垂水面,桂花飄香迷人,處處詩情畫意。秋柳園門口立著王士禎的雕像,再現了其青年才俊的形象。
垂花大門上懸掛著“秋柳園”大字匾額,左右楹聯為清代錢名世送王士禎的一副對聯:“尚書天北斗,司寇魯東家”,據任正介紹,這是季羨林先生生前親書的墨寶。四壁牆上也雕刻了十二塊詩詞書法,都是國內知名書法家親筆題寫的。
竹港清風習風拂面影婆娑
下超然樓,過北渚橋,可以看見一亭瀕岸,翼然若飛,這就是著名的“一竿亭”。環亭茂林修竹,聳秀堆翠,竹篁碧綠沁人,林中石砌曲徑蜿蜒。若夏日炎炎,烈日當空之時漫步其間,此時幽篁蔽日,綠蔭婆娑,涼風吹拂,真正是“萬竹深處坐,六月午時涼”,讓人好不愜意自在。
據介紹,“竹港清風”在歷史上就是“歷城十六景”之一,早在明代就是濟南著名園林和觴詠勝地,它是當時回歸故里的趙世卿修建的。明萬曆年間,戶部尚書趙世卿辭官回到濟南,居於大明湖畔別墅“小淇園”中,文人雅士集聚於此,或瀏覽湖上風光,或撫琴博弈,吟詩作畫,小淇園一時名揚歷下。後來年久失修,此園廢於清朝初年。這次明湖景區擴建,重新恢復了這一景觀。
縈堤遠水小橋流水步步景
過了秋柳含煙,繼續往東,明湖新八景之一的縈堤遠水就近在眼前了,湖水所縈繞的堤被稱為曾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為了防禦水患,曾主持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並在沿湖修建
亭、
台、堤、橋,大明湖隨之漸成景觀。
據了解,
曾鞏時代的
百花堤有亭、閣、水榭,幾座石橋溝通東、西湖的湖水,楊柳垂岸,百花盛開。後來,大明湖淤積失修,百花堤逐漸荒蕪,成了居民區。
此次大明湖擴建時,重新恢復了北宋時期曾鞏修的百花堤,並命名為“曾堤”來紀念這位頗有作為的濟南知府。曾堤上的南豐橋、竹韻橋、凝雪橋、百花橋由北向南依次排開。漫步於青石板鋪成的曾堤上,一路小橋流水,綠蔭匝地,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這一處處景觀層次豐富,環境幽靜,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縈堤遠水”的景觀圖。
鳥啼綠蔭黃昏歸鳥撩波痕
站在北渚橋上,遊客可以東望小東湖。隨著新大明湖的建成,小東湖面積已經擴大一倍,並且與大明湖再次連為一體,其場景已是蔚為大觀,湖面一掃以前死水塘景象,不僅面積大增,而且不時有魚兒在水面泛起漣漪。
在小東湖內,小島星羅棋布,離遠看去綠蔭蒼蒼,將湖面裝點得更加漂亮。記者看到,每到黃昏來臨,一些鳥兒已棲身於樹林中,時而傳來陣陣鳥鳴聲,在微風吹拂下,湖面泛起層層漣漪,這和鳥鳴聲正好相映成趣。正因為如此,這裡才被稱為新八景之一——鳥啼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