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香橋會,又稱一擔廟“七夕廟會”,起源於明末清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儀式主要包括搭香橋、祭祀牛郎織女、拜“香橋懺”、“雙星過橋”等民俗活動。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七月七香橋會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末清初
- 認證時間:2012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中國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保護措施,
簡介
據傳,此風俗是明末清初時由鄉民中的秀才倡導而興起,用搭香橋這一特有的民俗形式,表達了對牛郎織女美好的祝願。牛郎織女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世代承傳,家喻戶曉。在嘉興的塘匯鄉古竇涇村,每年皆有一次七月七香橋會,屆時方圓十餘里的男女老少都來敬香趕會,很有一番熱鬧。
歷史淵源
永昌寺,俗名一擔廟,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油車港鎮古竇涇村,始建於明萬曆癸巳年(1593年)。該廟建造在秀洲區與嘉善交界的古石橋——善興橋的南堍,而北橋堍有一座麟瑞廟。此橋猶如一扁擔,此廟便被當地人稱為“一擔廟”。七月七香橋會形成於明末清初,由當地秀才倡導而起,其後規模逐漸擴大。
香橋會是永昌寺周圍方圓幾十里內的經濟、文化、道德、倫理和各種信仰等文化現象交融的產物。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人們虔誠地帶著裹香、紙燭齊來參加廟會,隆重紀念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並祈求自身幸福安康。1959年,香橋會被歸為“迷信”而遭禁止,直到1978年才恢復。它向來深受民眾歡迎,每次參加者達數千人眾。
基本內容
七月七香橋會數百年來代代相傳,沿襲至今。“香橋”是整個活動的重要組裝部分。用2萬多支裹香搭建香橋,橋長約5米,寬70厘米,三孔石橋式,橋孔寬敞,成人彎腰可鑽,兒童可以直走,橋面裝飾欄桿、亭子,書上橋聯,具有較強的觀賞性。七月初七上午香橋搭成,下午進行“香橋懺”,在“香橋懺”的尾聲中,人們圍著香橋朝拜,將香橋焚化,祈福人間婚姻美滿,生活幸福。
主要價值
七月七香橋會數百年來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它反映了人類古老的星宿崇拜習俗,為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的研究素材。七月七香橋會在舊時表現了人們向神靈求取心靈手巧和忠貞愛情的願望,如今仍是民間最富浪漫色彩的廟會文化現象之一,起到了增強家庭凝聚力、勸人為善等正面作用。它寄託了民眾美好、樸素的願望,廟會中的各種民間表演藝術既娛神、又娛人,因此有著不可取代的精神價值。
保護措施
七月七香橋會是民間自發性傳統項目。為了更具體地了解油車港香橋會情況,近年來,油車港鎮人民政府每年都提前做好保障方案,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公安、消防、城管、文化等部門在活動當天做好安全保衛和現場管理工作,致力保護、傳承七月七香橋會這一獨特的民俗活動。
秀洲區非遺中心致力於非遺項目的挖掘、整理和和傳承,“七月七香橋會”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逐步建立了完備的香橋會習俗檔案,積極培養傳承人,開展了八個一”保護措施,當地政府還建立了七月七香橋會展示廳。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香橋會的學術研究,對大眾宣傳教育,從而對香橋會習俗進行多重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