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帶石斑魚,軀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1-2.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略凹。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鰓耙數8-10+11-14。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七帶石斑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形態特徵,棲地生態,分布範圍,經濟價值,營養價值,人工繁殖,
形態特徵
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3-71;縱列鱗數105-120。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3-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體側及各鰭淺褐至灰褐色,體側具9條淡色至白色橫帶,但項部及尾鰭基部上之橫帶通常不顯;上頜溝暗色;尾鰭具白緣。體長可達155公分。
棲地生態
主要棲息在沿岸之礁區,棲息深度在5-30公尺之水層。主要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中國及台灣等沿岸。台灣主要在北部、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均有分布。
經濟價值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現已可人工養殖。可以清蒸、紅燒以及煮湯方式食用之,風味佳。
營養價值
七帶石斑魚的含肉率為76.73%,肌肉(鮮樣)中粗蛋白含量為19.60%,粗脂肪為2.70%,胺基酸總含量為18.33%,其中7種必需胺基酸的總含量為7.59%,占胺基酸總含量的41.4%,其必需胺基酸的構成比例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的標準模式。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82.38,5種鮮味胺基酸的總含量為8.22%。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32.45%,其中EPA與DHA的平均含量分別為6.11%和12.78%。七帶石斑魚肌肉礦物元素種類豐富,礦物質中鉀含量(4561.02mg/kg)最高,在微量元素中鋅含量(4.20mg/kg)最高。
人工繁殖
研究人員對七帶石斑魚的人工繁殖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採用顯微鏡與掃描電鏡觀察了七帶石斑魚(E.septemfasciatus)冷凍精子與鮮活精子活力,卵子形態結構以及精子入卵過程。觀察結果表明:冷凍精子與鮮活精子在精子活力與受精率等方面兩者並無明顯的差異,前者對七帶石斑魚人工受精成功率和仔魚培育等方面擁有和後者同樣的能力。卵子上的受精孔管道螺旋狀,外寬內窄,受精孔前庭較其殼膜表面稍凹陷,前庭內分布著許多類似受精卵表面上的微小孔。七帶石斑魚受精過程較快,30s左右就可以觀察到有精子進入卵子中,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進入卵子後,受精孔內有受精錐形成,周圍可觀察到絮狀的受精塞,將受精孔封閉;所觀察到的受精卵都僅有一個精子進入受精孔管道,未發現多個精子共同進入一個卵子的情況。
二、觀察七帶石斑魚(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胚胎髮育及仔、稚、幼魚形態變化,詳細描述了各發育期的形態特徵和發育時間。
結果顯示:
1、在水溫20℃±1℃、溶氧7.5mg/L、PH7.96、鹽度30±0.5的條件下培育,歷時40h48min全部孵化出膜。胚胎髮育可分為受精卵、卵裂、原腸、神經胚和器官形成及仔魚出膜六個階段,受精、胚盤形成、2細胞、4細胞等二十八個時期。
2、在水溫(20℃±1)℃,鹽度30±0.5,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初孵仔魚培育至5d,卵黃囊完全消失,油球殘存成為後期仔魚;培育至29d,七帶石斑魚仔魚期結束進入稚魚期;培育至68d,稚魚發育至幼魚。除性腺尚不成熟外,外表形態特徵、生活習性與成魚無差別。根據營養來源不同,可將仔魚生長階段分為:內源營養期(卵黃物質、油球)—混合營養期(卵黃物質、油球、餌料)—外源營養期(餌料)。
三、人工繁育的七帶石斑魚受精卵孵化的仔魚,在水溫23-24℃,鹽度29±1,PH8.0-8.5條件下,通過飢餓實驗研究飢餓脅迫下七帶石斑魚仔魚攝食、生長、發育、存活的變化規律。
結果顯示:內源營養期,對照組與飢餓組生長性能無明顯差異,卵黃囊與油球利用率相似,生長速率明顯高於後續幾個時期。混合營養期,在得不到外界營養情況下,仔魚攝食率、生長速率、成活率均會迅速下降。飢餓組在自身能量耗盡後,出現微弱的負增長,至不可逆點期時,負增長加劇,直至100%死亡,整個發育過程仔魚平均生長率為正常攝食仔魚的48.8%。
七帶石斑魚仔魚PNR期,僅有2-3天,耐飢餓存活指數為38.78%。
飢餓條件下,仔魚成活率與孵化天數關係式:y=-1.1201x~2-3.682x+111.99(R~2=0.9525),去除初孵仔魚第一天,整個生長過程,全長與孵化天數關係式:y=-0.0186x~2+0.1408x+2.2326(R~2=0.8769)。
正常攝食組仔魚生長模式:內源性營養-混合營養期-外源營養期;飢餓組生長模式:內源性營養-靜止生長期-微弱負增長期-PNR期。
四、在人工育苗條件下,採用輪蟲與牡蠣受精卵兩種開口餌料,三種不同的投餵方式:A開口單餵輪蟲、B開口單餵牡蠣受精卵、C開口將牡蠣受精卵和輪蟲混合投喂,分析對比不同餌料對仔魚開口效果。通過觀察5日齡仔魚日攝食與4日齡至20日齡仔魚消化道飽滿度的變化,探討仔魚攝食習性及光照與攝食的關係。結果發現:七帶石斑魚孵化開口後,投餵3d牡蠣受精卵者比直接投餵輪蟲的對仔魚生長有明顯的效果,10日齡前,B組在全長,肛前距、口裂寬方面都大於A、C兩組,B組全長的特定生長率為4.969%,分別是A、C兩組的2.5與2.4倍,生長速度最快;5日齡仔魚在9:00~10:00與13:00~14:00時間段,有兩個明顯的攝食高峰期,光照強度分別為720~1018lx與865~923lx;4日齡仔魚其飽食率較低,只有40%達到了3級攝食量,4至10日齡的仔魚飽食率波動幅度較大,10日齡後開始逐漸上升,13日齡後基本可以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