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經濟

七夕經濟

“七夕經濟”是指借七夕節為理由,以“愛情經濟”為賣點的經濟行為。從服裝到珠寶,從化妝品到餐飲,從鮮花到禮品,不論是實體商家還是網路店鋪,都想借這個噱頭,大賺一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夕經濟
  • 英文名:Valentine Day Economy
形式,鮮花、飲食,禮品,旅行,網店,評論,相關思考,

百科名片

“七夕經濟”是指借七夕節為理由,以“愛情經濟”為賣點的經濟行為。
七夕經濟
七夕節”是傳說中女孩子乞巧的節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現在在很多主流媒體的推動和商家的持續關注下,充溢著喜慶浪漫
自2006年開始,“七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節便成為了中國傳統情人節
每年8月中下旬左右,走在城區步行街繁華商圈,隨處可見“七夕特惠”、“中國情人節大禮”的宣傳牌,從服裝珠寶,從化妝品到餐飲,從鮮花禮品,不論是實體商家還是網路店鋪,都在營造喜慶的氣氛,各種促銷行銷方式花樣翻新,試圖從這個逐步升溫的傳統節日中賺上一筆。

形式

鮮花、飲食

鮮花、朱古力、燭光晚餐,一樣都不能少,“七夕經濟”的熱度絲毫不亞於“秋老虎”。

禮品

除了鮮花、餐飲,各式禮品也迎來了一個銷售高峰。購買項鍊、手鍊、梳子送給女朋友的情侶還是不少。

旅行

受“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等娛樂相親節目的啟迪,把傳統風俗與現代生活方式巧妙地結合起來“相親游”藉助“七夕經濟”也火爆起來。

網店

“七夕經濟”,不僅給實體店帶來了紅火生意,網路購物也迎來了一個紅火期。與實體店相比,網路購物優勢明顯,不出門就可以選到各式新穎禮物。

評論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無論是西方情人節還是聖誕節,引爆節日經濟的主要推手是商家。相對西方情人節的市場號召力,七夕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商業開發還有很長的路。節日行銷同樣需要文化的支撐,才不會過於單薄,才能有持續性。

相關思考

被冠以中國情人節之名的“七夕”如期而至。假日經濟的魔法能否如商家所願而大行其道?記者走訪北京西單商業街,發現以七夕節為賣點的“愛情經濟”快速升溫,各種小禮品、紀念品銷售火爆。不少商家打出了“七夕折扣”和促銷的大旗,比如,某內衣品牌甚至打出“消費滿百元即送玫瑰花”的廣告。
七夕節,商業促銷之乏
除了鮮花、朱古力和電影院,近年來,許多年輕人又有了精神新寵——話劇場。近日,記者在了解近期話劇市場消費情況時了解到,七夕節的票房遠遠比不過西方的情人節——2月14日這一天。
一個傳統節日的商業消費竟遠遠小於西方節日的商業消費,這種現象值得反思。
“只將‘七夕’包裝為中國的情人節,不能完全承載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很多人也沒有完全理解其文化內涵。”清華大學傳播學院研究員李唯梁曾表示。節日經濟不能只貼個“愛情”的標籤,簡單的商品打折促銷就算過節。這樣的過節方式很快就會失去傳統節日內涵。傳統節日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從而也會反作用於商業。
傳統節日,文化產業之困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來源於神話故事,牛郎和織女每年只能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通過喜鵲搭成的橋相會。2006年,“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知何時開始,“七夕”變成一個貼著“中國情人節”標籤的商業噱頭,而文化產業商家似乎還沒有摸索到開發經營的好辦法。實際上,我國傳統節日在商業活動的文化內涵的確有待開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