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八景

七台八景

七台八景在中國共有兩處,分別是指河南省周口淮陽縣的七台八景和商丘柘城縣的七台八景!

淮陽歷史悠久,風光秀麗,“七台八景”遐爾聞名。

柘城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縣治歷史,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上古之世此地即為朱襄氏故居。夏稱“株野”,商稱“秋地”。至秦乃築城置縣,以邑有柘溝環流,乃稱“柘縣”。柘城七台八景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台八景
  • 地理位置: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河南省商丘市柘城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部分收費、部分免費
  • 著名景點霸崗煙柳鳳凰台(寶台廟遺址)
淮陽七台,畫卦台,弦歌台,讀書台,梳洗台,五穀台,望魯台,紫荊台,淮陽八景,羲陵岳峙,蓍草春榮,蔡池秋月,弦歌夜讀,臥閣清風,望台煙雨,蘇亭蓮舫,柳湖漁唱,柘城七台,吳起台,升仙台,明皇台,歇鶴台,青崗台,楚王台,鳳凰台,柘城八景,柘溝春水,白塔曉鐘,牛斗雪霽,磚橋古渡,心悶暮鼓,楚台望月,遠襄晴嵐,霸崗煙柳,

淮陽七台

淮陽七台為:畫卦台弦歌台、讀書台、梳洗台、五穀台、望魯台紫荊台

畫卦台

畫卦台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畫八卦的聖地,是中華文明第一道曙光升起的聖地。早在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淮陽),在蔡水得白龜一隻,在畫卦台前鑿白龜池蓄養,常臨池觀看,從白龜龜紋得到啟發而畫出了千古八卦。八卦是中國“群經之首”《易經》的核心理論,也是當今尖端科學理論的母體理論。畫卦台在淮陽龍湖中。

弦歌台

弦歌台位於淮陽龍湖之東南隅,是紀念中國大聖人孔子“陳蔡絕糧”的聖地。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居陳國四年,在陳提出了儒教理論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論,不僅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對世界影響深遠。孔子在陳“絕糧七日”,仍弦歌講誦不止,這一精神,常激勵後人嚴謹治學、志存高遠。後人便於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讀書台

讀書台為宋代文壇巨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蘇子由所築,是蘇轍讀經誦詩的處所。蘇轍是蘇軾蘇東坡的弟弟,因受其兄反對王安石改革罪株連,貶為陳州教諭(相當於今教育局局長)。蘇轍不要官費,自於龍湖西北隅的柳湖高地上築庵船形書屋,象徵“宦海扁舟”,周植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讀書自修以向其道。仕不得志,書以聊之。其兄蘇東坡也多次來陳,兩人常於此吟詩唱賦,在陳州留下了不少名文佳句。讀書台在縣城北柳湖中。

梳洗台

梳洗台是狄青的梳洗台。狄青是北宋時期大敗西夏的樞密吏,《水滸傳·引言》中所述上天命其下凡的武曲星,與包拯一起保佑宋仁宗,才使宋仁宗“文有文也,武有武也”。狄青因宋仁宗“重文而抑武”被出判陳州。狄青鬱郁忿忿,憂國憂民,憂已憂思,常披掛戎裝,登龍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一個高台上望湖感嘆,抒發情感,於第二年憤然死在陳州,葬於陳州東北20公里處。陳州人民懷念忠良,在台上築建廟宇祀之,名曰“狄青梳洗台”,又曰“梳妝檯”、“尚台廟”。

五穀台

五穀台(又稱平糧台)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氏“教民藝五穀”的聖地。炎帝神農氏在伏羲故都宛丘建都,因而淮陽稱“陳”。他嘗百草、藝五穀,日遇七十毒,開創了中國遠古農業時代和遠古醫藥業的先河。五穀台高丈余,占地十畝,上築廟宇,正殿奉炎帝神農氏像。這是淮陽僅次於太昊伏羲陵廟的第二大廟宇,也是淮陽的重要歷史景觀。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注說,陳地有“神農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穀台曾被毀。當時,在炎帝神農氏的座基下,發現了一眼古井,“好事者”在這眼古井中打撈有一些石器等,在台周圍也發現了幾眼古井,後均被破壞。五穀台在縣城東北九里處。

望魯台

望魯台又稱“秋胡台”、“魯台”、“望夫台”。台高丈許,占地一畝,位於龍都淮陽東南78華里處. 《樂府解題》說,“魯”有秋胡,納妻五日而官於“陳”,五年後乃歸。未至家,路見一採桑女,美,下車戲之曰:“力桑不如見國卿,今吾有金,願以與夫人。”婦曰:“採桑力作,以奉高堂,不願人之金。”秋胡至家,婦人見調戲她的竟是自己為官在外、五年未見的丈夫,怒而投沂水而死。後人哀之而賦之“秋胡行”。後人又依賦編成戲曲《秋胡戲妻》。舊志說,秋胡魯台集人,官於魯,其妻羅氏每思念夫,常登台以望魯,故曰“望魯台”,或“望夫台”。《陳州府志》說,秋胡魯台人,納妻扶溝羅氏之女。扶溝縣有羅夫人廟祀之。

紫荊台

紫荊台位於龍都淮陽南25里處,因台上盛長一棵高大的紫荊樹而得名。紫荊樹,人稱“兄弟樹”、“同本樹”,是親親的象徵樹。《續齊諧記》記載:紫荊台下有田氏三兄弟分家,家產分妥後,又想把這棵紫荊樹一分為三,不想紫荊樹夜間突然死去。田氏兄弟三人見了,知天意不允,便不再分家,次日紫荊樹又郁郁青青,復活了。紫荊樹由此傳為佳話,成為同根共本的“兄弟樹”,紫荊花稱之為“兄弟花”,激勵後人兄弟親親團結,共向美好。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紫荊花為徽。

淮陽八景

淮陽八景為:羲陵岳峙、蓍草春榮、蔡池秋月、弦歌夜讀、臥閣清風、望台煙雨、蘇亭蓮舫、柳湖漁唱。

羲陵岳峙

“羲陵岳峙”指太昊伏羲陵墓。太昊伏羲氏位於三皇五帝之冠,其陵墓之高大,是中國遠古帝王,包括黃帝陵、炎帝陵都不可比擬的,巍巍拔地而起,聳若峰岳,屹立於蔡水之陽。若登陵遠眺,萬畝龍湖的天光水色、陳州古城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驟起思古幽情。

蓍草春榮

“蓍草春榮”指太昊伏羲陵墓後的蓍草園。當年太昊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畫出了千古流傳的八卦,因此蓍草被認為是卜筮的靈物,專用於揲卦。蓍草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正六稜柱形,春生夏長秋衰冬藏,只有在伏羲陵墓後才生長。對此,古籍的記載比比皆是。古時歷代帝王欽差代帝王謁陵祭祖,無不虔誠地帶一株回呈,因此蓍草就又成為一種信物。

蔡池秋月

“蔡池秋月”指畫卦台前的白龜池,是當年太昊伏羲氏蓄養白龜的聖池,位於龍湖之中。白龜是伏羲仰觀俯察、以類萬物之情、始畫八卦的參照物。時至中秋,皓月當空,臨池而睹,湖草之間,鏡影沉璧,悟八卦之奧、白龜之妙,通天道之秘、大道之玄,思天根月窖,探人生之道,別有情致。

弦歌夜讀

“弦歌夜讀”指弦歌台三進院之弦歌書院,是孔子絕糧時講學之所,中國春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古書院之一,有“書聲朗朗月溶溶,似譜弦歌解素衷”之美稱。

臥閣清風

“臥閣清風”指汲黯臥治閣。漢時,淮陽盜坊甚囂,帝令臥病在床的汲黯出任淮陽太守。汲黯臥治淮陽,淮陽政清,自己卻晚節清涼,七年乃卒,葬於陳州東40里處。淮陽人把它作為淮陽八景之一,顯然是官民對“清風”的嚮往。

望台煙雨

“望台煙雨” 指望雨台,始於宋代,位於柳湖中。《陳州府志》說是宋代知州張詠築就。張詠原是禮部尚書,掌管朝廷的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張詠剛直不阿,因彈劾王親貴族而遭受排擠,被貶為陳州知府。張詠知陳州七年,勵精圖治,憂國憂民,鬱郁難樂,在陳州龍湖中築十八丈高之望雨台,每逢雨季,常常登台孤思,觀天水相連,煙雨淒迷,雲霧霏朦。

蘇亭蓮舫

“蘇亭蓮舫”指蘇子由讀書台。蘇子由常讀書於此,台成船形,象徵宦海若舟。亭周圍植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蘇亭蓮舫”具有深刻的哲理寓意,這也正是其被千古頌揚的原因。

柳湖漁唱

“柳湖漁唱”指的是陳州漁民在柳湖中打魚的絕妙風光。柳湖朝夕景色艷麗,月下鏡影沉璧,盛產魚類。燦爛的陽光下,柳湖岸楊柳迎風、裊裊娜娜,柳湖中漁帆點點、漁歌四起,景物溶融,情景合一,可謂是人在畫中,畫在人里。

柘城七台

吳起台

吳起台位於縣城東15公里起台鎮人民政府駐地。該村有一土丘,高3尺余,是年齡時魏國大將吳起東征時的點將台。舊縣誌載:“吳起台,城東三十里,上有起台寺,相傳為吳起行兵處。”據傳在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率兵東征伐齊,在此安營紮寨。齊派無鹽娘娘帶兵迎戰,正在兩軍對壘之時,忽報吳母病故。按當時禮節,吳起理應回家治喪,但他以國事為重,急令築台祭奠老母。隨後,他身穿白甲,腰束麻縷,乘坐白龍戰馬前往殺敵,一戰大捷,凱旋而回。吳起死後,當地人們敬其忠孝雙全之義舉,建廟塑像祭奠。佛教傳進中國後,該廟改為“吳起台寺”,亦稱吳起台。明清時期,吳起台寺規模龐大,建築風格獨特,寺內住有僧人數十名,常年香菸繚繞,鐘聲不斷。院內松柏林立,風景幽雅,是我縣古代的風景名勝之一。
吳起台吳起台

升仙台

升仙台又稱老君堂遺址,位於城北13公里的遠襄鎮老君堂村東。該遺址現有一大土丘。相傳,道教始祖老君李耳曾在此講學傳道,隨後騰雲駕霧而往,故名升仙台。清光緒版《柘城縣誌》記載:“升仙台,城北二十里,相傳老子講道於此,上有白雲寺。”升仙台原高大如山,夯土築台。後在台上建老君廟數10間,建設規模宏達,建築風格獨特,院內松柏林立,是當時柘城縣城以北的一處勝景,被列為柘城縣“七台八景”之一。可惜此台在***時被毀,現為一片廢地。
升仙台升仙台
升仙台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定了保護範圍,當地民眾自發重建老君祠堂,敬仰老子之風,日趨興盛。

明皇台

明皇台位於縣城東南12.5公里的洪恩鄉明台寺村。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演兵,後人築台建寺留念。因玄宗諡號明天子,故曰明皇台寺,簡稱明皇台。舊縣誌載:“明皇台,城東南三十里,上有寺,相傳唐玄宗駐軍處。”該台高於四周地表1米,南北長80米、東西寬60米。台上原有廟宇數十間,占地100畝,僧人數十名,院內蒼松翠柏林立,是這一帶較為有名的寺院。寺院建築現已不復存在,但有關明皇台的傳說卻依然在民間流傳。當地民眾自發籌款,在明皇台舊址上建造了廟宇,每逢廟會,便招來周邊鄉(鎮)的商人到此趕會,促進了這一帶的經濟發展。
明皇台明皇台
古人有詩詠明皇台云:
桃李枝穠仲春天,蹊花邀我寺門前。高僧習靜空潭曲,野客徐行落日邊。
鳥囀松間千語巧,月升塔頂一輪圓。童顏可駐參仙訣,藥灶燒丹火正燃。

歇鶴台

歇鶴台位於舊城內。相傳老子乘鶴空游時曾在此歇息,故稱歇鶴台,即錦雞園。《柘城縣誌》對歇鶴台的記載未幾,只留下古詩二首,其中王培有詩云:
歇鶴台歇鶴台
城北新秋水色空,青蒲叢畔數莖紅。
淨香生出遊人曠,戲東南葉葉風。
神仙騎鶴幾年來,城上空留弔古台。
祗為登臨高士少,年年風月碧荷開。

青崗台

青崗台又叫青龍寺,是古代民間祈雨祭奠老龍王的廟宇。該台位於縣城東15公里胡襄鎮老龍崮堆村。相傳夏朝冷浞之子再,曾在此築高台,稱弄鬧台。後在台上建老龍寺,敬龍王爺。每逢古會或乾旱,萬民焚香,常有青蛇出洞,傳為青龍下凡救濟萬民,故名青龍寺。舊縣誌載:“青崗台在城東三十里,高四丈余,上有寺。”原寺院建在高台上,上有房屋數十間,前後三節大院,建設規模較大,院內蒼松翠柏林立。建國初期寺院被毀,現存遺址上是廣闊的田地。當地村民自發在遺址上建有小廟3間。
青崗台青崗台

楚王台

楚王台位於縣城西北12.5公里的慈聖鎮後台村。相傳楚漢相爭時,項羽曾在此築台觀演兵馬,故名楚王台。舊縣誌載:“楚王台,城西北二十五里。相傳項羽築之演馬,故名。”古人有詩詠楚王台曰:我愛楚台月,清光知幾許?娟娟分外明,戶戶聞砧杵。
楚王台楚王台

鳳凰台

鳳凰台又稱寶台廟,位於柘城縣城西北18公里的伯崗鎮北王莊村。傳說每逢廟會即有眾多錦衣少女前來朝香,驚動鳳凰翩翩飛來,與之媲美,故曰鳳凰台。舊縣誌載:“鳳凰台在城西三十五里,上有廟,亦名寶台。台高四、五丈,遠看巍然聳峙,鐘聲佛火,自昔稱盛。”可見古時鳳凰台規模之大,香火之盛。***期間寺院被毀,廟址被挖,現僅存直徑約10餘米、高5米的台面,上有兩間民眾自發建造的廟宇。
鳳凰台鳳凰台
伯崗鎮人民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將三月二十八日定為寶台廟廟會,引來當地和鄰縣商人進行商品貿易,現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柘城八景

柘溝春水

柘溝春水——今已不存,原址在今北關大街中段農業局家屬院附近。《太平寰宇記》載:“漢柘縣以邑有柘溝也。”《柘城舊志》也說:“柘溝春水在舊城內,環朱襄王廟流”。該水古時長年清沏,每到春天,桃柳夾岸,燕舞鷗游、錦鱗可數,青蒲白筍,競相爭茂。當此陽春煙景,歷任知縣多來此設宴暢飲,觀景娛樂,許多文人留下詩篇。有詩云:
柘溝春水柘溝春水
柘溝春水柳如煙,四面堤高積翠蓮。
每向城頭頻極目,半篙新綠打魚船。

白塔曉鐘

白塔曉鐘——據考:白塔寺在今祥和巷中段路北處。舊縣誌載:“宋朝大觀四年(公元 1111年)僧會朗於舊城東南角建立寺院。”寺內建一塔,塔身皆白釉磚,塔頂為八角彩色琉璃瓦,名白塔,寺隨塔名。稱白塔寺。寺內懸一巨鐘,僧晨擊之。聲環全城,萬家皆曉,故有白塔曉鐘之景觀。後人有詩為證:
白塔曉鐘白塔曉鐘
巍然白塔傍高城,插漢沖霄耀眼明。
忽聞鐘聲寢曉出,萬家塵夢一時清。

牛斗雪霽

牛斗雪霽——縣城北 7.5公里處有牛城集,村裡有一土丘,該處古為磨盤山。傳說每當數九隆冬,大雪封門,常有兩隻金牛到此嬉戲追逐,進行角斗,故改名牛斗山。每當大雪初霧,紅裹素裝,四方豪富,踏銀踩玉,牽著鬥牛到此角斗,賞雪玩景,熱鬧非凡,故牛斗雪霽為柘城八景之一。後有詩為證:
牛斗雪霽牛斗雪霽
牛斗城畔獨盤垣,懷古情深帶雪看。
玉立崗巒新霽後,無邊風月射人寒。

磚橋古渡

磚橋古渡——磚橋集在縣城東南8公里,惠濟河北岸。此地古為小南集,曾名宋家屯。相傳,上古時候河上修有簡易磚橋,後逢暴風驟雨,河水猛漲,將橋沖塌,僅剩三磚拱立河心。一日半夜子時,有一白髮老翁,倒騎毛驢閉目而過,後人傳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此倒騎毛驢過三磚,遂有磚橋古渡之說。
磚橋古渡磚橋古渡
舊縣誌載: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3年)宋姓重修宋家屯五孔磚橋,該橋建造精美,俊巧玲瓏,恰似長虹臥波,又如巨龍出水,行人登橋四望,風景萬千,故為柘城八景之一。有詩云:
波濤洶湧正漫漫,遊子空悲行路難。
賴有磚橋橫古渡,時騎瘦馬看安瀾。

心悶暮鼓

心悶暮鼓——縣城西5公里處有心悶寺。相傳,上古時候該處為某部落酋長之住地,酋長死,後人築寺紀念,名曰肇慶寺。唐肅宗時(公元 756——761年)睢陽(今商丘)被叛賊尹子奇圍困,肅宗派河南節度使張鎬從陳州(今淮陽)率兵救援,夜宿此寺。適逢大雨,河水猛漲,橋被沖斷(今關橋)無法渡河。張鎬心急納悶,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巧值西南大風,他急中生智,披袍掛甲,擂鼓鳴鑼,聲傳睢陽,賊兵疑為援兵到來,當即撤退,故有心悶暮鼓之說。原肇慶寺亦改名心悶寺。寺址尚有大白果樹一棵。古人詩曰:
心悶暮鼓心悶暮鼓
極目望旌旗,終霄不成寐。
城頭暮鼓催,縹渺天戈墜。

楚台望月

楚台望月——縣城西北 12.5公里,慈聖鎮所轄韓相魯與後台之間有一土丘。據傳,此高台為楚霸王駐軍點兵之台,名楚台。東漢王嬙,即王昭君(原籍湖北興山縣寶坪村人)在去北國和藩時路徑此台。她登台焚香,衷心祭祖,時值秋風蕭瑟,月光如銀,無限鄉思,紫纖於懷,這便是留傳至今的楚台望月。有詩為證:
楚台望月楚台望月
登臨猶認楚王台,無復當年歌舞來。
明月不知人已去,蟾宮依舊傍雲開。

遠襄晴嵐

遠襄晴嵐——縣城北15公里處有遠襄集,為遠襄鄉人民政府駐地。相傳,西周伯封舜之後裔遠襄王於此,故得村名。遠襄王酷愛奇花異草,他前後庭院廣植花木。每當雨後天晴之時,百花鬥豔,芳香四溢,王即邀朋請友,來此賞花,故得其名。古人詩曰:
遠襄晴嵐遠襄晴嵐
興來何處覓芬芳,景物清幽說遠襄。
最是雨余晴色好,風吹十里百花香。

霸崗煙柳

霸崗煙柳——伯崗鎮的伯崗集南門裡有一土丘,相傳為楚霸王屯兵、點將處。楚漢相爭時,項羽兵敗,退軍霸崗。漢軍追急,在楚軍無計禦敵之時,忽然颳起暴風,風吹柳絮,滿天飄舞,如煙如霧,障人耳目,雙方無法交鋒,漢軍只得鳴鑼息鼓,楚軍倖免一場慘敗,故得霸崗煙柳之說。古人詩曰:
霸崗煙柳霸崗煙柳
八千子弟不還鄉,逐鹿伊誰佐霸王。
絕代雄圖隨逝水,只余煙柳滿高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