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潮諺有:“慘過‘做七’”、“‘丁憂’叩哭”,這“做七”舉哀的慘痛場景,久之竟自然而然地成了潮人一句罵人的惡毒咒語,“七”成了忌諱。
唐代潮州刺史韓文公亦給其子民遺下一個“七”字,他的名訓《祭鱷魚文》就下了一道“殺”令,文曰:“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
再說歧黃醫籍《黃帝內經》亦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脈虛,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天癸,古稱女人月事,今即月經,二七指十四歲,七七為四十九歲。)天癸竭,就是月經不再來而停絕了。民間常稱為”停經“或”斷經“。
從文引的“七”字,更不難看出古人常用“七”字來表示著某種周期和最後期限的底線。韓愈則把與鱷魚約限令定為“七”天,過了七天將對鱷魚盡開“殺戒”。《黃帝內經》云:“七七”天癸竭(月事)。這也看出古人用七字常表示有“切斷”、“停斷”甚至“殺之”的意思。其實,古今醫家臨床驗證,好多女人雖年過半百,月經照常來潮,顯而易見古人常用“七”字來表示“切斷”之意也是不十分科學的。
其實,古人對“七”字用法也不盡然,如“七情”、“七寶”、“七夕”等,如農曆七月初七為七夕。漢代宮女乞求“巧事”。穿七孔針於開襟褸,人俱習之,自然“春光無限”淫樂成風而沿襲為一大民俗節日,可見漢代的“七夕”其實也是古人的“情愛文化”。在此“七”字就更加沒有什麼神秘莫測的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