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衡

丁道衡

丁道衡是白雲鄂博鐵礦的發現者,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者。當年他發現白雲鄂博鐵礦時年僅二十八歲。 丁道衡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重慶分社第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也是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道衡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貴州省織金縣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55
  • 職業:地質學者
個人信息,人物生平,

個人信息

丁道衡,字仲良。出生書香門第,生活在一個世代以讀書進取為榮的環境裡,從私塾課讀經書,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和薰陶,天資聰慧,勤奮讀書,少年得志。17歲入貴州省立模範中學, 1919年中學畢業後,矢志深造,於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甲部預科,後經嚴格甄別,升入正科,名列前茅,獲得貴州省公費津貼。在北平求學六年,他半工半讀,兢兢業業,1926年畢業於北大地質系,以優異成績中選為母校助教,專門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學,曾擔任重慶大學地質學主任。

人物生平

1927年5月至1930年8月
丁道衡參加了由北大教授徐炳昶、黃文弼、袁復禮等和瑞典科學家斯文?赫定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他主要擔任天山西南部的地質考察工作,並負責地質礦產調查和古生物研究。考察團在戈壁沙漠之中和荒無人煙之地,費時三年,冒著生命危險,行程數萬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對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北部的400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的自然地理狀況進行了詳盡考察,終於在西北高原發現了沉睡多年的豐富寶藏。當時剛踏出校門的丁道衡年僅28歲。他公開認定:白雲鄂博是一個蘊藏豐富而有開採價值的大型鐵礦,沉睡了億萬年的白雲鄂博被丁道衡發現了。在這次考察工作中,他共繪製了地質圖100多幅,收集地質資料35箱、風俗物品3箱,這不僅是他正式參加地質工作的開端,而且是他一生中所取得的最輝煌的巨大成就。從西北考察回來,他發表了《新疆礦產志略》、《蒙新探險生涯》等多篇文章,在他著名的《綏遠白雲鄂博鐵礦報告》中首次發現內蒙古大鐵礦,這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包頭鋼鐵基地的建設和大西北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構想修鐵路將附近的大青山煤田與之相連,使煤鐵積於一地,並在包頭建設一個鋼鐵基地,對西北的交通、經濟將有重大影響。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60年代,丁道衡的構想才得以實現。如今,包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1987年,白雲鄂博鐵礦隆重舉行發現白雲鄂博主礦體60周年慶典,為表彰發現者丁道衡博士的業績,特在該礦區街心為他塑象,供人景仰,垂於後世。
1934年
丁道衡以教學科研的成就獲北京大學資助赴德留學。先入柏林大學學習構造地質學,次年轉入馬堡大學研究無脊椎動物化石,完成了古杯海綿、方椎珊瑚、十字珊瑚、波哈特貝、鄂頭貝等的研究。並撰寫了《古杯的更訂》一文,在德國《礦物、地質、古生物年鑑》上發表,精確地解決了古生物學家們爭論了90多年的問題。留德3年期間,獲博士學位,並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37年底
丁道衡放棄了優越的條件,懷著報效祖國的熱誠回國,應聘為雲南省建設廳技正(總工程師)。於1939年秋參加“川康科學考察團”,立下在西南處女地尋找礦產的雄心,率先研究了西南地區鋁土礦。他不顧川康高原山高嚴寒、空氣稀薄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在四川理化縣郊野遇上土匪,衣物被洗劫一空,他仍泰然處之。考察後提出並發表了“關於有蓋珊瑚的討論”的論述。
1940年
丁道衡應聘武漢大學礦冶系,後隨校搬遷至四川樂山。當時條件極差,師資奇缺,整個礦冶系除配有一名繪圖員外,全系6門專業課都由丁道衡一人擔任。除一個系的教學行政工作外,還要負責學生的實驗課和野外實習,儘管他患有高血壓,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昏倒,仍滿腔熱血,堅持搞科研、撰寫論文發表,終年如一日。
1942年秋
丁道衡懷著報效桑梓的熱誠回到故鄉,任國立貴州大學礦冶系主任、教授、文理學院院長。1945年貴州大學成立地質學系,他又任系主任,為國家培養地質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督促學生勤奮學習,他撰寫文章,明確提出:“學習的目的為了求得真理,謀求福利,以盡個人應盡的責任。第一為學要專一,第二為學要好學,第三為學要有毅力,第四為學要謙虛,第五為學要有系統,第六為學要創作。”由於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治學嚴謹而在全校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被推選為貴州大學教授會主席。除了搞行政管理和授課外,每年還要到重慶大學講學兩個月,其辛勞程度可想而知。
丁道衡以他的一生,實踐了他“以科技報國”的理想。他敢于堅持真理,疾惡如仇。早在北大求學時,就因參加反對北洋軍閥賣國運動而被捕。1949年初,他應邀赴重慶大學講學時,目睹重慶大學等院校師生4千多人舉行的轟轟烈烈的反飢餓運動和重慶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而深受鼓舞,曾在重大教授會上公開痛斥蔣介石政權的黑暗政治。同年8月返校後,他即以貴大教授會主席的身份向師生作了介紹,極大地鼓舞了貴大師生的鬥志。隨即由貴大牽頭聯合師院和工學院,在貴陽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並開始罷教、罷課。國民黨當局以“煽動學潮和宣傳共產主義”的罪名,於8月秘密逮捕了丁道衡。經歷了3個月的囚禁生活後,經社會各界和親友營救, 於1949年10月以“聯名保釋,隨傳隨到”的形式,丁道衡才得以“取保外釋”。
解放後
全國解放後,丁道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他滿懷激情地說:“作為一名中國的科學家要勇擔重任”,“黑暗終於過去了,像我這樣長期過著擔驚受怕、忍受壓制的人何止千萬;今後我要堅決跟著共產黨走,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人民。”1950年起,丁道衡任貴州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委,當選為貴州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西南文教委員會副主委。在團結文教科學工作者的工作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1951年,丁道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政商委員會(省政協前身)15名常委之一,參與了貴州省大政方針的協商制定。
1952年1月,經他的老師孫雲鑄、楊仲康介紹,丁道衡加入了九三學社,成為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同年9月,他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三屆中央委員。之後,經丁道衡介紹,貴州省知名教授羅登義、王慶延相繼加入九三學社,為貴州社組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1952年院系調整後,丁道衡調重慶大學任地質系主任。1953年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第一屆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1953年,丁道衡當選為九三學社重慶分社副主任委員和重大支社第一屆主委。在他的帶領下,重大支社開展了形式豐富多樣的組織活動和擬出年度工作計畫。每次參加人大、政協和分社會議後,他總是及時向大家傳達會議精神。他在一次支社會上講:“我們九三分社的同志都願在毛主席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每一個人的崗位工作上發揮最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帶動我們所聯繫的民眾搞好工作……提高我們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為祖國建設和人民服務。”拳拳之心溢於言表。此外,他還擔任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及重慶分會理事長等職。儘管事務繁忙,他的心情卻格外舒暢。丁道衡常為趕寫發言提綱或編寫講義而工作到深夜。在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就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在參加了重慶市政協主席團幾天緊張會議之後的當晚,他還向地質系的全體同學作了發行新幣的傳達報告。
1955年,地質部委派丁道衡到地質部古生物司工作,正當他滿懷希望迎接新的工作任務時,不幸於1955年2月21日晚,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5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