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嘴金菜(丁莊大菜)

丁嘴金菜

丁莊大菜一般指本詞條

丁嘴金菜,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丁嘴鎮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丁嘴金菜即黃花菜,又名“丁莊大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鮮質嫩,含有豐富的花粉、糖蛋白質、維生素C、鈣、脂肪、胡蘿蔔素、胺基酸等人體所必需的養分。丁嘴金菜花大肉厚,粗壯整齊,長短均勻,色澤淡黃,乾而光澤,緊實柔軟,久煮不爛,微帶脆感,風味獨到。丁嘴鎮為中國黃花菜四大主要產區之一,當地金針菜栽培技術好,蒸製加工技術精,生產出的黃花菜質量佳。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丁嘴金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嘴金菜
  • 產地名稱: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丁嘴鎮
  • 產品特點:條長粗壯、色澤黃亮、花大肉厚、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384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6年3月31日
產品特點,感官特色,理化指標,價值功效,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感官特色

丁嘴金菜鮮菜呈黃綠色,條長16厘米以上,色澤均勻,3條縱溝明顯,有淡淡清香,蒸煮後清香濃郁。乾金菜色澤金黃,頂端呈棕黃色,色苞呈自然皺褶,手感柔軟,有韌性,有蜜香味,蒸煮後微甜味鮮。
丁嘴乾金菜丁嘴乾金菜

理化指標

丁嘴金菜乾菜水分≤15%,蛋白質≥11%,糖≥38%。

價值功效

丁嘴金菜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生津去火和安眠功效。

產地環境

丁嘴金菜產地宿遷市宿豫區丁嘴鎮位於江蘇省北部,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該鎮曾為倉基湖,屬黃泛沖積土,水生物豐茂,有機質豐富,乾涸后土層深厚肥沃,以沙壤二合土為主,pH值6.5-7.5左右,特別適宜金菜的生長;因此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丁嘴金菜獨特的品質。
丁嘴金菜花海丁嘴金菜花海

歷史淵源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萱草,宿遷當地人俗稱金菜。據民間傳說,古時宿遷丁嘴地勢低洼,常遭水災,名醫華佗曾在此用針灸為民治病,教人栽種萱草花使用,防病強身。萱草花很像華佗用的金針,人們為了感激和紀念華佗,就把栽培的萱草花叫做金針菜。
據歷史資料記載,宿豫區丁嘴鎮從漢代開始種植黃花菜,其栽培加工製作技藝在丁嘴鎮流傳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
明代萬曆五年(1577年)宿遷《萬曆志》中記載,宿遷自古以來是中國著名的金針菜產區,早年曾作為貢品,並沿古運河行銷南北。
198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果品南北貨實用手冊》中寫道:“黃花菜產量以湖南最高,質量以江蘇最好,尤以江蘇宿遷產品條子粗壯而長,色澤黃亮,肉質緊實柔軟,品質特佳。”

生產情況

據文獻記載,民國二十年(1931年)前後,宿遷黃花菜種植面積為5.3萬畝,總產量為525萬斤。後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流通渠道受阻價格跌落,第一次出現毀菜種糧的現象,至1949年時全縣只剩1.4萬畝。
以1949年為基礎,1955年為宿遷黃花菜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種植面積達2.1萬畝,後來受某些歷史原因影響,1963年猛降到0.34萬畝,出現第二次毀種。1964年至1973年十年間,回升到1.2萬畝。1974年“割資本主義尾巴”時,出現第三次毀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宿遷黃花菜才得到恢復和穩步發展,1983年時全縣達2.3萬畝。金針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純手工採摘、蒸餾、晾曬,勞動強度大,採摘期又在6-8月高溫多雨的季節,品質受天氣影響較大,加之七十年代末時價格又不如蠶繭,開始出現了“田改桑”,這便是丁嘴金菜的第四次“歷劫”。雪上加霜的是,八十年代初期,“分田到戶”讓農村開始出現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進城打工,農村留守的多為孩童和老人,僅剩農戶零星種植,並且直至2011年時,全區也僅剩1000餘畝。
2016年,丁嘴金菜年產量750萬公斤,年銷售額4500萬元左右。
2017年,丁嘴金菜種植面積達5000餘畝。

產品榮譽

1938年,丁嘴金菜參展於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獲金獎。
1984年,商業部於湖南長沙召開全國優質金針菜制標會議,“丁莊大菜”中的“大烏嘴”品種作為標準菜向全國推薦。
1985年,丁嘴金菜在江蘇省首屆黃花菜評議會上榮居榜首,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
1988年,丁嘴金菜在上海舉辦的“長城杯”食品大賽中獲“金龍獎”。
2016年3月3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丁嘴金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7年12月,丁莊大菜製作技藝入選宿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丁嘴金菜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東經118°30′20″-118°35′42″,北緯33°49′37″-33°54′14″之間,覆蓋丁嘴鎮轄區內的丁嘴、繼先、登山、倪牌坊、岔河、德高、周夏、莫莊、丁長莊、丁莊、苗沖、繼章、張新莊、儲嘴等14個行政村(居),總面積5000畝。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選苗:丁嘴金菜選用的主要品種為丁嘴本地大烏嘴金菜。在長勢健壯的田塊建立種株基地,結合更新復壯,選擇種株力求生長健壯、葉色正常,長勢好,無病蟲害,無黑蒂,無黑根。在良種田金菜抽苔開花期及時除去雜株、病弱株的田塊作為種苗基地,採用分櫱繁殖。
2、定植:①地塊準備:整地採取龔式畦面,中間高兩邊窪,土壤疏鬆、耕作層深,開好三套溝,外圍截水溝寬約1米、深80厘米,地頭排水溝寬50厘米、深40厘米,田間溝寬40厘米、深30厘米,確保雨住天干、不受漬。②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可採用溝施或穴施,每畝施優質家雜肥3000千克-40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或每畝施生物有機肥(有機質≥30%,N+P2O5+K2O≥7%)200千克-250千克,有機無機肥(有機質≥17%,N+P2O5+K2O≥20%)80千克。③栽植密度:分為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以秋季栽培為主,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初進行移栽,採取大小行栽植,大行70厘米,小行50厘米,株距20厘米-23厘米,每畝用種苗4800株-5500株,種苗短縮莖頂部入土2厘米-3厘米, 栽後澆一次透水,保證成活。
3、田管:①中耕培土:每年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在幼苗出土時進行;第二次在抽薹期進行,結合培土;第三次結合秋施基肥。②肥水管理:主要分三次施肥,第一次抽苔肥:應在花苔開始分化(4月10日前後),每畝追施複合肥60千克-80千克或尿素15千克、硫酸鉀5千克、過磷酸鈣10千克,距金菜根部25厘米處穴施;第二次促蕾肥:花蕾開始採摘7天-10天后進行(6月下旬到7月上旬),採用根外施肥的方法,每畝用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混合液70千克-80千克于晴天下午收花後,噴在葉片及苔蕾上,共進行2次-3次;第三次秋施基肥:金菜採收結束後(8月中旬),拔去枯莖,割除病葉老葉,以家雜肥為主。
4、採收:以花蕾飽滿,黃綠色,花蕾上縱溝明顯,含苞未放,蜜汁顯著減少,尖嘴處似開非開時為適採花蕾。收穫季節一般為6月中旬至7月下旬,採收時間為每天下午3時-4時;陰雨天,花蕾吸水量多,膨大速度快,開花時間提早,應適當提前採收。採收採取人工逐行採收,採收時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花蕾的花梗基部,輕輕往下折斷,不可強拉硬扯連柄折下和掰斷花枝,撞落花蕾。採收後放陰涼背光處,保持花蕾不裂嘴、不松苞。
5、加工:採摘的金菜除去雜質異物,將色澤淺黃或金黃、質地新鮮、身條均勻粗壯的金菜與劣質(大小不均、花蕾已開)分開,隨後進行蒸餾,晾曬。
  • 質量安全規定
產品質量及環境條件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相關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凡在本規範規定的地域內種植的丁嘴金菜均可申請使用本地理標誌,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標註“丁嘴金菜”及其農產品地理標誌編號組合圖案,標註時可採用標牌、印刷等方法,但均需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示設計使用手冊》的規定和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