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

丁法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法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鹽城
  • 出生日期:1940
  • 職業: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等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主要成就:成功推動《新民晚報》跨越式發展
  • 代表作品:《新聞寫作》,《新聞評論學》,《我當晚報老總》,等
個人履歷,主要成就,他人評價,成長經歷,個人自述,

個人履歷

丁法章:1940年出生,江蘇鹽城人。196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先在江西《贛中報》任記者、編輯,1969年起調任《江西日報》記者,次年升任言論組副組長。1973年至1983年,在復旦大學新聞系任教,主講新聞采寫、新聞評論等課程。1983年起,先後任上海《青年報》總編輯。《新民晚報》黨組副書記、副總編輯,《新民晚報》黨組書記(1991年起改為黨委書記)、總編輯。1998年6月起,改任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先後編撰出版了《新聞寫作》、《新聞評論學》、《我當晚報老總》、《燈下走筆》、《新聞評論教程》、《丁法章散文選》和《報海拾貝》等教材與專著。現任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兼上海市新聞學會會長,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公關協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研究員。

主要成就

丁法章先生聲名大振,與《新民晚報》在中國報界躍然而出不無關係。正是在他出任總編輯之後,在傳承趙超構、束紉秋創下報紙偉業的基礎上,《新民晚報》拉開跨越式發展大幕——從四開8版逐漸擴至16版、24版、32版;從一報一刊拓展到兩報四刊,並創辦《新民晚報·美國版》;從租借辦公樓到自身擁有兩幢辦公大樓、一座三星級賓館、三個印刷基地,並在美國、香港置有房產;從固定資產幾千萬元猛增至8.8億元,人均創利逾60萬元;從報刊發行總量190多萬份增加到近300萬份,在全國晚報界雄踞第一……

他人評價

有的人說,丁法章是一個有創新思維的開拓者;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喜歡挑戰的強勢人物。但對於《新民晚報》在那輝煌十年創造的奇蹟,丁法章先生總是淡淡地說: 這是改革開放時代所催生的,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結果,是各級領導關愛和全體晚報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丁法章先生屬龍,辦事很有一股子龍馬精神,很能鼓舞和發動身邊人。和他交談,會讓你感受到一顆年輕的心與活躍的思維共跳動。在一次新聞業務講座上,丁法章先生引用了這么三句名言勉勵大家:“馬丁·路德·金有一句話,叫我的夢想;傑克·倫敦有一句話,叫熱愛生活;溫斯頓·邱吉爾有一句話,叫永不放棄。這三句話聯繫起來就是: 人生要有追求,要擁抱生活,超越自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永不言敗,永不放棄!” 這實際上正是丁法章先生人生之路的最好詮釋。

成長經歷

1940年9月,丁法章出生在蘇北鹽城一戶貧苦農民家庭。那時,蘇北十種九不收,年年鬧水荒。國民黨、還鄉團常下鄉“掃蕩”。年幼的他經常隨著家人逃難,放牛、打魚、割草,樣樣都乾。1950年,家鄉發生了一場大水災。父親先期到上海投奔親戚,1952年,全家遷至上海普陀區朱家灣,擠住在租借的一間小閣樓上。父親只有初小文化程度,母親和姐姐一字不識,哥哥僅上了幾年私塾。為生活所迫,小小年紀的他不得不經常幫父兄幹活,直到上高中。他從小就喜歡文學,有一個願望: 將來一定要在文字上留下點東西。中學6年,先後擔任班級和學校牆報的主編。在這段時間,他著迷般地向報社投稿。和許多青年文學愛好者一樣,起初投稿十投十不中。不過有時能收到鉛印的編輯退稿單,那也是一件高興的事。他就像對待藝術品那樣一一收藏起來,保存至今。

個人自述

丁法章: 我出生在江蘇鹽城的一個偏僻水鄉,那裡自然條件很差,人稱“旱澇災害似虎狼,十年必有九年荒”。由於家庭貧困,父親和哥哥唯讀了兩三年私塾,連書信也寫不好。母親和姐姐學校門都未跨過,斗大的字不識半升。直到九歲那年,我才背起書包上學。1952年,我隨全家遷居上海,在一所私立國小當了三年級的插班生,總算開始了正規的學習生活。
從國小到考入國中,到直升高中,我讀書特別勤奮,成績名列前茅,語文成績尤為突出,作文經常被老師表揚,有時還貼在牆上讓大家閱讀。這愈發增添了我對文學的興趣,開始偷偷地向報社投稿,但屢投不中,退稿信接踵而來。1955年秋天,我還是個15歲的國中一年級學生,一篇記敘里弄真人真事的短文被上海《青年報》發表了。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了鉛字,在師生中傳閱,還拿到了一筆稿費,高興勁兒就別提了。我馬上拿了稿費去附近新華書店買了一本《作家談創作》的書,開始做起作家夢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