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舊城區元鼎路與方厝河交叉的內角,有一座人盡皆知的近代建築,時人稱作“丁府”,文獻載為“丁氏光祿公祠”。1998年經揭陽市人民政府批准,“丁府”闢為“丁日昌紀念館”和市民俗文化博物館,保存和展出一些關於丁日昌的生平、事跡的實物和照片。
建築結構
大院前部的陽埕、方池、照壁等姑且勿論,從組群的中心部分先行說起。中心部分分為中路和東、西兩路三組建築。中路是三開間、三進深的祠堂,平面布局沒有太多對傳統的突破。只是後院中間蓋頂,兩邊各留一個長方形天井,即所謂龍虎井,與一般祠堂這個部分中間為天井,兩邊為走廊,“陰陽”剛好相反(它自身的前天井也復如此),這就從視角上給人以變化的愉悅,再則是功能的需要。前廳是接客、議事之所,是人活動的地方,以“陽”的空間承納;後寢是先人神靈棲居之處,以“陰”的方式處理,有利於神魂之安妥。顯然,這么一種布局、結構,使之具有典範的風采。
左右兩側為民居,分別有兩條與祠堂山牆平行的通巷。靠近祠堂一巷,由三組共6座南北對向的小院組成。小院都是一廳兩房兩廂房的布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爬獅”(下山虎)。外側一巷,則由一排6座“爬獅”向內構成。這樣的布局,既對稱,又變化;既嚴謹,又自由。而通風、採光等各得其所。所以可以說,這種建築布局,是科學的,同時又是藝術的,有著哲學的精神,又有實用的空間,集潮汕傳統民居布局之大成。
在整個建築組群的前埕,左右各有一座“爬獅”,稱東、西齋。潮汕地區的傳統大院,這兩個地方通常做成排屋,供守護、勤雜人員居住。丁氏做成小院,為的是給後代提供讀書場所。顯示了丁日昌其人對於環境學是心領神會的,與一般的地主老財不是一樣的見識。
建築價值
丁家大院是近代洋務運動著名人物丁日昌於1878年所建,於是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之外還有了一份歷史價值。因此早些年就被核定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近時有關部門又正積極籌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惜因年久失修,蟲蛀濕侵,丁家大院的木質結構大體岌岌可危,誰也不知什麼時候它就會一下子塌了下來,成為廢墟。
地圖信息
地址:元鼎路與打銅街交叉口西北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