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暉六十壽詩序

《丁晨暉六十壽詩序》是清代末年文學家吳德旋創作的一篇序文。這篇序是揭露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人材的作品。文章形象地描寫了丁晨暉胸中不平之氣,讀來十分感人。丁晨暉的遭遇是封建制度統治下廣大失意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作者把丁晨暉的遭遇歸結於“命”,無形中掩蓋了科舉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局限。這篇序選材集中,剪裁得當,選取典型場面描述,生動感人,層次清斷,語言簡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丁晨暉六十壽詩序
  • 創作年代:清代末年
  • 作品出處:《初月樓文鈔》
  • 文學體裁:序
  • 作者:吳德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丁晨暉六十壽詩序
余舊與丁君晨暉俱學龍城書院中,晨暉論文慎許可,獨稱余為善。余時猶示及冠,而晨暉年已四十餘。然晨暉折輩行,與余交甚相得也。晨暉久困於舉場,其胸中不平之氣無所發,則時時混跡於酒徒,然識者皆愛其才而憐其志。猶憶乾隆己酉之秋,余與晨暉相遇於金陵,晨暉方為有司所擯,邀餘人酒肆,痛飲大醉。誦其所為文,大哭,已而大笑。四座盡驚,晨暉傲睨自若。餘年少氣盛,謂功業可戾契致,而惜晨暉之已衰。自是之後,余講業齊魯,北至燕南,度浙江無所就,困而歸,志意頹然矣。然十年之間,見士大夫得科名者,其所能,非必有加於晨暉。而晨暉竟以諸生老也,豈非命也夫!
今歲之春,晨暉為六十自壽詩一章,知晨暉者,屬而和之,凡得如乾首,聯為大卷,將以授之梓人。晨暉俾余題其首,而予為之述往事以歸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丁晨暉:作者的同窗和好友。
2.書院:封建時代研習學術的學校
3.未及冠:不到二十歲。舊時二十歲舉行冠禮
4.折輩行(háng):委曲長者的身分與晚輩平列。輩行,輩分。
5.乾隆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6.金陵:南京。
7.傲睨(nì):傲視。
8.功業:指科舉功名。
9.可戾契致:可以輕易得到。戾(lì):轉動物件;契,通“挈”,取。
10.齊魯:古齊魯地,指今山東一帶。
11.燕南:古燕國南部,指今河北中南部。
12.度:通“渡”。
13.浙江:即錢塘江
14.無所就:沒有職事可做。
15.諸生:秀才。
16.屬而和(hè)之:跟著唱和。和,依照別人詩詞的內容與音韻作詩詞。
17.大卷:也叫長卷。把詩寫在一張長紙上,可捲起收藏。
18.梓人:木工。這裡指刻木版的工人。
19.俾(bǐ):使,讓。
20.歸:給。

白話譯文

我先前與丁君晨暉一起在龍城書院裡學習,晨暉評論文章不輕易稱許別人,惟獨稱讚我的文章好。我當時還不到二十歲,而晨暉已四十多歲了,然而他卻委曲行輩,與我相交非常融洽。晨暉長期困於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胸中不平之氣無處抒發,因而常常與酒徒混雜交往,但知道他的人都愛憐他的才志。還記得乾隆五十四年的秋天,我與晨暉在南京相遇,當時他剛剛被考官擯棄未能中舉,便邀我一起人酒店,他喝得酩酊大醉,讀著他在考場寫的文章,失聲大哭,一會兒又大笑。四座都驚呆了,晨暉卻傲視周圍,旁若無人。當時我還年少氣盛,認為科舉功業,唾手可取,只為晨暉當時已經衰老而可惜。從那以後,我在山東、河北一帶以教書授徒為業,後來又來到浙江,毫無成就,窮困而歸,志行意氣也衰頹了。但十年之中,看到那些在科考中取得功名的士大夫們,他們的水平能力,並非個個都強於晨暉。但晨暉卻以一介秀才老之已至了,難道不是命么!
今年春天,晨暉為六十歲自作志壽詩一首,和晨暉相知的人們,作詩相和,共得若干首,聯為長卷,將要交刻版工人。晨暉讓我作序題於卷首,我便為他追述往事作序送給他。

創作背景

這篇序是作者好友丁晨暉六十壽辰之際,作者奉友之命作的贈詩序。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吳德旋對桐城派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但他的散文也深受方苞的影響,以文筆洗鍊、簡潔精嚴而著稱,尤其是敘事和描寫,言簡意賅,有很強的表現力。
這篇序中的丁晨暉困於舉場,屢試不第,“竟以諸生老”,並非他沒有文才,而是因封建科舉制度貽誤人材,而這也正是作者自己在經歷了諸多坎坷、志意頹落後的深刻感受。所以文章起筆,便先回顧在龍城書院求學時,自己和丁晨暉的忘年之交以及兩人對文章得失的共同認識,這正是後來兩人相繼失意的緣由所在。總起之後,再行分敘,先講丁晨暉如何命途蹭蹬,困於舉場,胸中不平之氣無處發泄,往往借酒澆愁。又著重追憶了乾隆五十四年丁晨暉舉場失意後,兩人在南京相遇時,飲於酒肆,丁晨暉所表示出的滿腔痛苦與悲憤,“誦其所為文,大哭,已而大笑。四座盡驚,晨暉傲睨自若。”然後再敘自己當時如何年少氣盛,以為功名垂手可得,惋惜朋友已經年老志衰,及至十年之後,當自己也一無所成時,才覺得自己志意頹落,還不及丁晨暉尚且有傲睨自若的意氣。最後收總,歸結到文章得失上。科舉功名全憑一篇文章,十年之間,士大夫得科名者,他們的文章並沒有誰超過了丁晨暉,言外之意,落第的緣由並不在文辭本身,而在於別的方面。作者感嘆是命運的捉弄,其實,這就是作者對科舉誤人的一種委婉的批評。
文章總起時所以特意強調丁晨暉不輕易’讚賞別人文章,而獨獨稱譽作者所作,根本意圖還在於揭露科舉的弊端。中間寫自己和丁晨暉交往與對比,正是一正一輔,一主一次,在兩相映襯中使這種揭露顯得更深刻而真實。正因為布置精嚴而又描寫生動,使文章所寫丁晨暉的不平之氣、失意之悲,雖著墨不多,卻十分感人。文章沒有像一般壽詩序那樣避開壽星生平的不快事去稱頌功德,也不像一般為失意者作壽序那樣轉向歌頌壽星的道德修養,而恰恰是扣住人物生平中最不幸的遭遇盡力發揮,將批判的鋒芒指向科舉制度,從自己和壽主的才高而同調中,顯示出兩人高山流水一般的相知情意,情真語切,感人至深。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前身)教師漆緒邦《桐城派文選》:“此文主要寫丁晨暉的不平之氣,失意之悲,著墨不多,卻十分動人。”

作者簡介

吳德旋(1767~1840年),宇仲倫,江蘇宜興人。貢生,屢試不第,生活因頓。後師從姚鼐,以詩文名於時。又與陽湖派作家張惠言等交厚。陽湖派之傾向於桐城,多受其影響。著有《初月樓古文緒論》,闡釋桐城文論主張。其散文簡潔精巧,有《初月樓文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