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念先
- 出生日期:1906年3月24日
- 逝世日期:1969
- 職業:畫家
出生至解放前生平,解放後生平,逝世後生平,
出生至解放前生平
清光緒32年,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章鎮姜山南麓的張岙村,位於曹娥江上游隱潭溪與管溪合流之處,水利暢達,土壤肥沃。北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丁念先始祖丁仲二,自新昌的南洲地方,遷至上虞夏湖溪,支系繁衍興盛,成為上虞望族,興旺之地即今虞南的丁宅街。
丁念先父親丁靜齋,守先人遺業,耕讀傳家,望重鄉里,母親謝氏,相夫教子,懿德淑世,生有子女四人,丁念先居長,二弟丁煦棠,服務上海郵局達30年;三弟丁樹棠供職教育界;妹丁淑玉適戴達夫,經商蕪湖。
丁念先自幼聰穎,深獲祖母虞太夫人鐘愛。1911年(清宣統3年),丁念先6歲,於宗祠自設之家塾中受教於名儒謝梅先;1913年入國小就讀,1917年完成國小學業;1918年,丁念先13歲,赴紹興就讀中學。
張元濟為「念聖樓」匾額所作跋文。
1921年5月,16歲的丁念先至上海修完四年舊制中學學業;7月,得家鄉父執輩張國慶引介,拜訪吳昌碩,並將所習隸書請吳昌碩指正,吳昌碩見之甚為誇讚,因當時已不收門生,便推薦少年丁念先加入「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成為這個重要書畫雅集最年輕的成員之一,並轉為介紹丁念先拜入善寫隸書的名家駱亮公門下,後繼隨褚德彝、高野侯二名家游,藝事猛進;此年,丁念先又與劉文淵、許鑄成租用了位於寧波路渭水坊「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的一間過街樓作為畫室,另組「上海青年書畫社」,讓10餘位有志書畫的年青人白天也有學習研究書畫金石的場所;隔年並對外成立「書畫函授部」和「面授部」,聘黃語皋為專任教師,駱亮公為書法教師,致力推廣書畫教育,當時頗受社會讚譽,直至1924年才停止活動。
1922年,丁念先考入一所私立大學國學專修科就讀;1926年,因為該所大學發生學潮而停辦,21歲的丁念先便輟學就業;此年,「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也停止活動,丁念先便與丁輔之、高野侯等另組「古懽今雨社」,延續畫會命脈。
《念聖締緣集》首頁丁念先夫婦合影,下有賀天健祝詞。
1931年,丁念先26歲,應教育部舉辦之未定案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甄試,準予延續就讀大學四年學業,於9月進入上海正風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繼續深造,專攻文史,尤好金石考據之學。
1932年,丁念先自正風文學院畢業,於此年加入新創立的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畫家學術團體「中國畫會」,畫會會址最初設在龍華路(今雁盪路),由錢瘦鐵主持會務;後遷至威海衛路(今威海路)674號,改由賀天健主持,丁念先與張大千、王一亭、孫雪泥、熊松泉、錢瘦鐵等分別擔任該會常務委員、監事委員和執行委員。
同時,丁念先也任職於上海市政府教育局,主管全市遊樂場所,舉凡平劇、電影、相聲、話劇、文明戲、什錦雜耍等都在他的管轄範圍。由於丁念先守正不阿,每晚都要到各遊樂場所去巡視,查看有否黃色及違反政策的節目,有則加以警告,並製法,若連續警告三次,即予以歇業若干天甚至吊銷執照的處分;因此,戲院老闆無不對他敬畏三分,有的還雇了打手準備對付丁念先。由於當時戲院每晚都有留一個固定座位給他,有一回,某影院特地雇了一個堂子裡的姑娘坐在他固定座位旁邊,本打算戲開演後突然給他一耳光並大喊「你調戲老娘」;想給丁念先難堪,但由於丁念先平日剛毅不畏強權的個性太過鮮明,戲院老闆恐事情鬧大無法善後,臨時打消了這個主意,事後丁念先知道了這項計畫,也只一笑置之。
任上,丁念先常在公開場合勉勵民間藝人:「別人把你們看成跑江湖的,我卻認為各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家;因為一個大學教授,其所能影響的,不過課堂里幾十個人,但各位的影響,卻能及於上千人,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對象。一年下來,不知要影響多少萬人;各位假如能善自利用這種教育力量,則你們對國家的貢獻,強過大學教授不知有若干倍。我希望各位不要把自己看輕了,要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多盡一分力量,使社會上對各位漸變其觀念,各位的社會地位會因之提高,會受到各界尊重的。」由於丁念先的懇切與凜然,在當時感動了不少民間藝人,對社會良善風俗的教化產生極大影響。
1935年元旦,丁念先加入上海社會教育社,該社為鼓勵社員書畫興趣,並募集改良連環畫經費,舉辦社員書畫展覽會,丁念先與同為社員的馬公愚、錢瘦鐵、顧坤伯、張眉孫等書畫名家皆有作品參展。同年,3月15日起,中國畫學會舉辦美術講座,丁念先與黃賓虹、賀天健、鄭午昌、陳定山、錢瘦鐵、孫雪泥、張聿光、俞劍華……等皆受聘為主講講師。此年,丁念先所作山水作品被收入當年出版的《中國名畫集》。
1936年,經友好介紹,與謝聖鏞女士訂婚,上海藝文界名人書畫家200餘人皆以詩畫祝賀,丁念先選擇部份書畫及賀詞,編印成8開大本,名為《念聖締緣集》作為永久紀念,封面由葉恭綽題簽,首頁有丁氏伉儷合照及賀天健五言律詩為賀:「卻扇有佳偶,催粧有妙詩;同心拈結子,雙影挺連枝;謝女才華雋,丁郎墨翰奇;懽期憑此永,德業美其眉。」這本《念聖締緣集》,印量極少,除目前在台家屬中有一冊外,已鮮少人見過;而在2003年3月15日中國嘉德第75期周末拍賣會中,竟出現一冊《念聖締緣集》以無底價上拍,結果以人民幣220元成交,買主可是極為幸運的擁有了一份民國時期難得的藝壇文獻資料。
丁念先與書畫藝文界合影。後排:張目寒(左二)、王壯為(左三)、曾紹傑(左四)、高華(左五)、陳定山(左六)、陳子和(左七)、高逸鴻(左八)。中排:張隆延(左一)、張目寒夫人朱紫虹(左二)、陳定山夫人鄭十雲(左三)、丁念先(左四)、寒山樓主(左五)、闕明德(左六)、陳克言(左七)。
1937年元旦,丁念先與謝聖鏞在上海結婚,丁念先拈夫婦二人姓名中間一字為堂號,名曰「念聖樓」,並由葉恭綽為之題額,張元濟作跋,跋曰:「丁君念先喜蓄書具,賢偶聖鏞女士與有同好,因辟斯樓弄藏之所,並聯二字以名之。書曰克念作聖,蓋以證二人之同心也,讀書之樂樂無窮,趙氏之歸來堂恐不得專美於前矣。」張元濟將念聖樓比美於趙孟頫與管道升夫婦之歸來堂,可謂適切。而此額與跋,則由丁念先親自刻篆於木匾之上,來台後長期懸掛於台北市同安街寓所。
謝聖鏞女士為丁念先表妹,服務於教育界,生平事跡鮮少人知,1986年6月,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惲茹辛編著的《民國書畫家匯傳》中,只簡單記載:「謝聖鏞,女,丁念先妻,浙江人,工畫。」2001年12月,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海上繪畫全集》中,則有稍多記載:「夫人謝聖鏞,書學王大令,偶作梅竹小冊。」而2003年1月,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包銘新所著之《海上閨秀》一書,亦載有:「謝聖鏞,浙江人,丁念先之妻,工畫。」內容應以《民國書畫家匯傳》為本,此外就未見籍冊著錄;
不過,張隆延在1959年7月1日發表於《文星雜誌》第四卷第三期的「十人書展」一文中提及丁念先時說到:「博雅精鑒,世家富有;諸賢夫人在日,皆能拔釵助其藏書。」從上述極少的記載中,可知謝聖鏞擅長書畫,才華茂美,賢慧嫻淑,尤其「拔釵助其藏書」,更可見夫婦二人志趣相同,鶼鰈情深。丁念先夫婦育有子女六人,長女丁珩,長子丁瑜,三子丁璟,隨父母來台;其餘子女三人留在大陸,次子丁璠由祖母照顧,次女丁珂與三女丁瑾則就讀於教會寄宿學校;子女六人中,丁瑜、丁珂、丁瑾三人皆為聾啞,可能是丁念先與謝聖鏞為表兄妹近親結褵生育的關係;其中長子丁瑜雖然聾啞,但由丁念先親授晝畫,隨馬白水學習水彩,從陳克言學習素描,並拜入高逸鴻門下學習花鳥,書畫亦有所成,曾於1967年11月15日在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國畫個展,展出50餘幅花卉、翎毛,極獲好評;而丁念先在丁瑜艱辛的學習過程中,一再的鼓勵孩子:「殘廢並不是你的過錯;浪費上天賦予你的生命,才是過失。」由此亦可知丁念先的父子情深。
丁念先在1930年代,除歷任「中國畫會」執行委員兼總幹事、「中華藝術教育社」監事、「中國畫會」常務理事外,並在抗戰期間故宮博物院古物南遷時,擔任行政院駐滬監盤委員。1939年,連任「中國畫會」第八屆執行委員。
1938年,長女丁珩出生。此時期,正值抗戰,丁念先帶了一批流亡學生回到故鄉上虞,接辦春暉中學,供這些年輕的孩子讀書。春暉中學是由經亨頤創辦,網羅的教師都是一時之選,如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到台灣的苑壽康;在春暉中學時,丁念先蓄起長須,每天傍晚放學,散步於街頭田邊,村間兒童都會遙指叫著:「丁鬍子來了!」丁念先可說是發揚了丁氏家族在鄉里的聲望。
當時新編三十師奉命死守金華抗日,但因補給困難,支持不住,有人就介紹師長求助於丁念先,丁念先得知軍情緊急,毅然自承負責供給軍用物資,並運用個人及家族聲望,號召鄉人,每家每日出米二斤,大戶或至百斤,以供軍糧,又設法自餘姚等地轉運食鹽、棉花以為軍隊資用,讓軍隊得以穩住陣腳;同時,又組織自衛隊保護地方,因此當年雖戰亂紛擾,但上虞治安卻甚良好。
1939年,丁念先當選中國書會第八屆執行委員。次年(1940),次女丁珂出生。1942年,長子丁瑜出生。1944年,三女丁瑾出生。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丁念先由家鄉重返上海,中國畫會恢復活動,會址設於陝西南路139號;丁念先與賀天健、孫雪泥、鄭午昌擔任常務委員。同時,任職於上海市政府社會局,主管出版事業,上海各書局知道丁念先愛書,在圖書出版送審時,都會附帶送他一本,大部頭的書則因成本較高,丁念先皆出錢購買,所以得以藏有抗日勝利後上海各書局所出版的全部書籍,加上閒暇喜逛古舊書肆,所蓄古籍善本亦極多;爾後渡海至台前,共裝了40大箱,暫存在震旦大學圖書館,未能攜至台灣。
1946年,次子丁璠出生。4月20日,中國畫會在育才中學舉辦抗戰勝利後第一次會員大會,由孫雪泥報告開會宗旨,賀天健報告上屆會務,丁念先報告復員經過;丁念先除當選理事外,又與孫雪泥、鄭午昌、賀天健、施南池等當選常務理事。
1948年4月25日,中國畫會於南京路冠生園舉行年會,丁念先與汪亞塵、孫雪泥、鄭午昌、賀天健、馬公愚、陳定山、俞健華、熊松泉、張聿光、陸丹林、榮君立、施南池、許士騏等當選理事。此年,三子丁璟出生。
丁念先書〈臨韓仁銘〉。
1949年3月25日,上海美術館籌備處、中國畫會、青年畫會在八仙橋青年會舉行美術節慶祝會,推舉丁念先、馬公愚、鄭午昌、孫雪泥、張中原、許士騏、施南池為主席團成員。此時,丁念先已成為上海藝壇代表性人物,個人聲望達於頂峰。但此年上海因國共齟出,時局動湯,丁念先夫人謝聖鏞先攜二子一女渡台,5月上旬,丁念先亦在匆忙中搭乘最後一班輪船到達台灣,進入台灣省政府服務,暫居於新竹市花園街。
不幸的是,此年丁念先夫人謝聖鏞女士因盲腸炎被誤診為胃病,病情拖延以至於轉成腹膜炎,於7月1日病逝,年僅38歲;丁念先夫妻情篤,突遭此變故,哀痛逾恆。當時在新竹工作,每天下班即獨自一人至夫人墓園憑弔,風雨無間;不久,丁念先因思妻染疾,一病經年,至1950年冬方始痊癒。
這一年,可說是丁念先一生的轉捩點,從人生的高峰上忽然跌落,不但離開了意氣風發的海上藝壇舞台,也失去了至愛的妻子,對他關愛照顧的師長丁輔之也於此年去世,內心的悽惻與孤寂,便都寄情於書法創作和學術研究及碑帖、書畫、文物收藏之中,一生未再續弦。
解放後生平
1953年,丁念先調至物資局服務,自新竹遷居至台北市同安街。此年,丁念先與王壯為、高逸鴻、陳子和、張隆延、陳定山、陳克言、闕明德、鄒偉成……等12人發起組織「中國藝苑」,會址設於新生南路,成為1949年國共分治後,在台灣中國書畫團體的濫觴。
1954年,由丁念先與陶貞白選輯,于右任題書名,五柳堂藏《明清名賢百家書札真跡》上下兩卷,於4月出版。
1955年,丁念先50歲,發表〈六十年來的甲骨文、金文與碑學〉,刊載於《二十世紀之藝術書法》中;11月,由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的《中國美術史論集》即《齊如山先生八秩榮慶祝賀論文集》第二冊,收錄了丁念先發表的〈清代美術〉與〈明代美術〉二篇論文。
1959年6月,丁念先與知名書法家陳定山、王壯為、曾紹傑、張隆延、朱龍庵、傅狷夫、陳子和、李超哉、丁翼等組成「十人書展」,成為1949年後台灣的第一個書法團體,並於7月1日起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首次「十人書展」,得到藝壇重視(1969年丁念先過世後,由丁治磐加入,補足「十人」之數)。此年,為丁念先夫人謝聖鏞女士逝世十周年,丁念先寫了一篇〈聖經新約〉隸書以為懷念,款識曰:「吾妻謝聖鏞女士,自幼受宗教環境之薰陶,是最虔誠之基督教徒。三十八年五月,避匪禍來台,方慶虎口餘生,暫獲苟安,不幸於是年六月三十日,突患急病,於次晨逝世,享年僅三十八歲。
念吾妻與予結褵十三年,中經抗戰、剿匪,艱苦備嚐,生育子女六人,獨任教養之勞,予之對國家民族能略盡職責,皆其匡助之力。今日屬其去世十周年紀念之日,適予參加十人書展,敬錄新約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五十節至五十六節全文,助其靈魂得救,永生天國。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上虞丁念先於念聖樓。」丁念先喪妻十年,依然情篤,字裡行間,充滿對愛妻的思念與感恩,至性真情,令人動容。
1960年,3月29日正逢農曆三月初三「上巳修禛日」,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在台北市新廈舉辦一項別開生面的「蘭亭展覽會」,展出各本蘭亭序墨跡、拓片,以及關於記載蘭亭故事的書籍、圖繪等,參展單位除中央圖書館館藏外,就以丁念先念聖樓藏品最多,包括〈宋拓定武蘭亭〉及〈明‧沉周‧畫蘭亭圖〉等珍品。10月9日,參加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第二次「十人書展」。
1964年9月,台北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為配合「中華歷代圖書展覽」而舉辦的專題學術演講會於9月14日開始,其中一場專題為「兩漢石刻文字與石刻畫」,由丁念先主講。此篇主講論文,發表於1965年《大陸雜誌》第30卷第5、6期。
1966年,丁念先擔任《美術學報》編輯委員,並於10月出版之《美術學報》創刊號發表〈漢史晨前碑考釋〉論文。此月初,丁念先與王壯為於念聖樓為好友蘇瑩輝將赴馬來西亞執教及張隆延發表為駐巴黎聯教組織(UNESCO)總部副代表即將赴任餞別。此年,丁念先並發表〈唐趙模集右軍千文卷流傳經過與懷仁聖教序的關係〉論文;由葉公超主編,正中書局出版的《二十世紀之科學──藝術篇》一書,其中〈六十年來之書法〉一章,由莊尚嚴寫「帖學」,丁念先寫「甲骨、金文與碑學」。
1967年,丁念先擔任第22屆全省美展書法類評審委員,指導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陳英德撰寫〈唐宋山水繪畫〉研究論文。7月12日,由大日本書藝院主辦的第28屆「中日文化交流書道展」在東京上野美術館舉行六天,聘丁念先等72人為審查委員及協贊代表作家。10月,發表〈沉石田作畫年表初稿〉,刊載於《美術學報》第二期。11月9日,參加日本名古屋書道聯盟訪問團與中國書法學會合辦的「中日書法展」。11月15日,長子丁瑜在台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舉辦國畫個展,展出花卉、翎毛作品50餘幅,其中多幅由丁念先題識。
1968年3月,丁念先赴菲律賓襄贊文物展覽中國館工作,同月,《藝壇》雜誌創刊,擔任主編,並發表〈蘇東坡萬年煙雨圖軸〉論文於《藝壇》雜誌。但自《藝壇》雜誌第八期起,因理念關係辭去主編之職,並於9月20日於《藝壇》雜誌第七期發布啟事一則:「丁念先敬啟──本刊自出版以來,忽逾半載,承讀者及友好諸公之愛護,衷心感謝!茲為迎合時代環境之需要,自第八期起,將大事革新,念先輇才難勝重任,已辭去主編任務,改請姚夢谷先生擔任。以後如有關本刊編輯方面賜教。請逕寄姚先生,勿再寄台北市同安街九七巷四號敝寓,以免轉輾費時。過去讀者及友好諸公對本刊之期望與指示,念先永銘勿忘,他日如有機會,仍當棉力報命也。敬希 諒,為禱!」11月,發表〈漢北海相景君銘考釋〉論文,載於中央圖書館印行之《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
1969年1月,丁念先獨立創辦《新藝林》雙月刊並擔任主編,印刷及內容都為當時藝術刊物之冠;在發刊詞中,丁念先闡述了辭去《藝壇》主編及創辦《新藝林》的心路歷程及理想:「……辦一個純學術性的刊物,很不容易。因為專門學術性的刊物,愛好閱讀者的圈子比較小,銷路自然不會太廣,銷路不廣,不容易收回成本,自然要長期賠本,站在經濟的立場來說,確是感到困擾的。其實《藝壇》自創始以來,選刊的圖片,都很夠份量。同時也很有幾篇叫座的文章。……在這半年多的時間中,我所接觸到的朋友,對它的批評,都不算差。可是我們開辦之初,對它的期望過高,到半年之後,距理想太遠,大家檢討得失,歸咎於我的編輯方式太陳舊,不能迎合一般社會的需求,決定要大事革新。因此我不得不辭去主編……但我總認為一個刊物編輯方針,主要的是內容是否和創辦宗旨相符合,進而檢討它是否真正具有學術的價值,和對民族文化有無貢獻。要迎合大眾社會的口味,不是學術性刊物所能勝任的。至於編輯方式的新穎與陳舊,決不是成敗的主因。否則,近年來台灣各書店為什麼還要翻印幾十年前出版的舊雜誌呢?有很多朋友,同意我的看法,鼓勵我繼續照原來的方式,另辦一個同性質的刊物,以事實來證明這個看法是否正確。莊慕陵先生還為我定名《新藝林》。……可惜個人力量有限,各方照顧不易,因之暫定為雙月刊,如果環境許可,打算從第二年起改為月刊。或出幾期有份量的專號。
此年3月1日,發表〈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考釋〉論文於《華岡學報》第五期;同時發表〈海上藝林述往〉論文於《新藝林》創刊號,共連載三期;發表〈蘭亭史話〉論文於《新藝林》雜誌第一卷第二期。指導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研究生李福臻撰寫〈唐代楷書之研究〉碩士論文。
8月中旬,丁念先因發現肝疾身體不適,但心繫《新藝林》出刊,欲待第五期發稿後再延醫診治,沒想到竟因而延誤就醫時間,待送入榮民醫院時已呈不支,終於8月22日晨溘然長逝,享年64歲。丁念先一生奉獻藝壇不遺餘力,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逝世後生平
1970年8月22日,丁念先逝世周年,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丁念先遺作特展」,展出百餘幅書畫精品,多由收藏家及丁念先家屬提供。同時,丁念先子女遵從父親遺願,將丁念先生前所藏拓片及42件於訪問菲律賓時收購的宋、元、明民間瓷器(包括龍泉、德化、建窯、廣窯)共350件捐贈給台北歷史博物館,於8月22日上午10時舉行贈與儀式。
1974年,丁念先逝世五周年,《上虞丁念先先生書畫遺墨》圖錄出版,王壯為、陳子和為之跋。
1975年底,中央圖書館在坊間購得丁念先藏書一批,多為書畫籍冊,包括明刊本24部,清刊本52部。
1991年6月,書藝出版社出版《重編上虞丁念先先生書畫遺墨》。
1994年,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新台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書法專輯,收入丁念先作品。
2004年,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研究生塗璨琳以《丁念先隸書之研究》為題撰寫碩士論文,是目前華人地區研究丁念先生平及書法藝術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