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特點,特點,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產地環境,綜述,氣候,土壤,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特點
果實肉柱飽滿圓鈍,柔嫩而脆不刺口,色澤紫黑髮亮,果柄特長,綠色,果柄基部有一紅色圓球形突起,被譽為“紅盤綠蒂”。
丁岙楊梅是浙江省4大楊梅優良品種之一,是楊梅中最好的鮮食品種,其特點是:
⑴品質佳:果實色澤鮮艷、柔軟多汁、甜酸可口、個大核小,素有“紅盤綠蒂”之美稱。
⑵投產早:嫁接後4—5年就能投產,7—8年盛產。
⑶產量高:一般畝產量達1000千克,最高產量在1500千克以上。
⑷壽命長:盛產期達70—80年,最長達百多年。
⑸樹型美:樹形較矮呈自然圓頭型。
⑹效益好:一般畝產值達上萬元。
營養價值
楊梅營養價值高,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據測定,優質楊梅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2—13%,含酸量為0.5—1.0%,富含維生素、花青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質、脂肪、果膠以及8種人體有益的胺基酸,其果實鈣、磷、鐵含量都高出其它水果10多倍。
藥用價值
楊梅在醫療上有多種作用,具有消食、禦寒、消暑、止瀉、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清腸胃,除煩憤惡氣等多種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楊梅 “可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憤惡氣。”。現代科技證明楊梅中的原花青素,有降低血脂、擴張血管、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減少脂肪肝發生;可以減輕心臟冠狀動脈收縮,減輕心肌缺血導致的心臟的損傷;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的形成和提高血管彈性而有顯著的降壓作用。
產地環境
綜述
甌海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東經120°19′—120°55′北緯27°55′—28°10′之間。境內山地、平原、河流、溪澗犬牙交錯,山水相間,風光秀麗,以“六山、一水、三分田”著稱。丁岙村是丁岙楊梅起源地,,東、南、北三面環山,形如山斗,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原河流縱橫,乃溫瑞塘河之支流,山區峰巒綿延,乃大羅山之支脈,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的平原水網和山區相交地帶。丁岙楊梅一般栽培于海拔5米至350米處,坡度15°—45°,藉助大水體、山體調節溫度和濕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氣候
甌海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夏長、四季分明,水熱變化同步,年相對濕度80%,良好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楊梅。
土壤
丁岙楊梅適宜生長在紅土壤類、黃紅壤亞類、黃泥土屬的黃泥土,丁岙楊梅果園土層深厚、土質鬆軟、排水良好。據山根山郟底銅錢山不同海拔山腰土壤分析,有機質含量2.47%,PH值為5.7,當地稱為“漏砷土”,該土壤就是丁岙楊梅最理想的土壤類型。
歷史淵源
一、中國楊梅歷史
楊梅,又名龍晴、朱紅,因其形似水楊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楊梅。楊梅是中國特產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顆值千金”之美譽,在吳越一帶,又有“楊梅賽荔枝”之說。楊梅果實色澤鮮艷,汁液多,甜酸適口,營養價值高。
楊梅的生長和栽培歷史悠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的挖掘中就發現了野生楊梅核,以此推算,楊梅的生長歷史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至於人工栽培楊梅的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二世紀西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其中有“樗棗楊梅”的詞句,這是南方楊梅北引到長安種植的最早嘗試的記載。 1972年,在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西漢古墓中,發掘出一個陶罐,內有楊梅果實和種子。經鑑定,與現今栽培的楊梅完全相同。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羅泊灣出土的西漢古墓中,也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楊梅核。漢代陸賈在《南越行記》中寫道:“羅浮山頂有湖,楊梅、山桃繞其際”。據此證明,中國人工栽培楊梅的歷史至遲從西漢開始。
二、丁岙楊梅歷史
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溫州府志》中就有溫州盛產楊梅的記載,距今已有500多年。清光緒八年(1882年)《永嘉縣誌》載:“舊志土產楊梅,今出茶山者,味尤勝”。說明茶山丁岙楊梅品質之好在100多年前已聞名遐邇、當時的溫州民謠“茶山楊梅雁盪酒,江心寺後鳳尾魚”最能反映茶山丁岙楊梅在溫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國實業志(浙江省)》中浙江省各縣楊梅產銷表記載,永嘉(今溫州甌海)楊梅產量達到七五〇〇擔,其中有一三五〇擔運銷上海,說明民國年間茶山的楊梅產量已非常可觀,市場知名度已擴大到上海等地。
丁岙楊梅原產於茶山街道丁岙村,因酸甜可口、色紫黑、果柄特長而有“紅盤綠蒂”之美譽。據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溫州府志》載:“楊梅,泰順尤盛”,清光緒八年(1882年)《永嘉縣誌》載:“舊志士產楊梅,今出茶山者,味尤勝”。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羅勝村仍保留著一棵樹齡達150年的古楊梅樹。
生產情況
1958年,丁岙楊梅生產跌入低谷。當年8月,全國上下掀起大煉鋼鐵運動,茶山建起了煉鋼的高爐。由於煉鋼需要大量的木炭,於是漫山遍野的楊梅樹被人們大量砍伐。到了1960年,楊梅樹被砍得剩下不到1000畝。茶山楊梅樹數量銳減,茶山楊梅產業差點遭遇滅頂之災。丁岙楊梅自嫁接後,需3年到4年才開始結果,10年後才能進入盛果期,而之前的大量砍伐,讓丁岙楊梅元氣大傷。“文革”後好多年裡,茶山丁岙楊梅都處於低谷徘徊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甌海楊梅業發展出現了新高峰,栽培區域從老產區茶山鎮擴大到瞿溪、郭溪、潘橋、澤雅等楊梅產區,栽培面積達到2.8萬畝,年總產量達到1.1萬噸,年產值1.1億元。
1992年,浙江省農業廳品種命名委員會命名茶山楊梅為“甌海丁岙楊梅”。丁岙楊梅基地通過一系列無公害生產栽植管理,提高了丁岙梅的品質、產量、市場知名度和商品率,在浙南地區占據了絕對的市場優勢,成為甌海區最具地方特色的優勢拳頭農產品。
1998年,甌海率全省之先進行了丁岙楊梅大棚覆蓋提早成熟試驗並取得成功。
2005年,丁岙楊梅的種植面積達2.8萬畝,年產量6000噸,年產值6000萬元,遠銷日本、美國、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甌海區啟動丁岙楊梅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措施,制訂《丁岙楊梅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辦法》和《甌海區楊梅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2015年)》。2007年,甌海丁岙楊梅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截至2010年,甌海區楊梅栽培面積3.5萬畝,年產量1萬餘噸,產值1億多元。
產品榮譽
丁岙楊梅獲得了第五屆全國楊梅協作研討會鮮果評比第一名,通過了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並先後獲得浙江省農博會金銀獎、浙江省十大精品楊梅、溫州市農業名牌產品等榮譽。茶山因此被命名為“浙江省楊梅之鄉”,甌海被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
2007年04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丁岙楊梅”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丁岙楊梅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政府《關於丁岙楊梅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產區劃定的意見》(溫甌政[2005]38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立地條件
海拔300米以下,≥10℃年有效積溫5200℃至6500℃,土壤類型為砂質紅壤土,土層深厚≥40厘米,有機質含量≥1.5%。
(二)育苗與建園
1.種苗:從純正丁岙楊梅植株上選取接穗,選用適宜砧木,嫁接繁殖培育優良苗木。
2.建園:在坡地砌築水平梯田或魚鱗坑栽植,栽植密度≤600株/公頃。
(三)土壤管理與施肥
1.土壤管理:以自然生草法栽培,果園逐年培土,每年採收前割草,採收後中耕鬆土。
2.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化學肥及葉面肥。
(四)花果管理
硬核期過後分2至3次進行人工疏果,每一結果枝留1至3果。
(五)採收貯存
果實充分著色後分批分級採收,帶冰包裝可貯存3至4天。
(六)質量特色
1.感觀特色:果實肉柱飽滿圓鈍,肉嫩而脆不刺口,色澤紫黑髮亮;果柄長達2.5厘米至3.5厘米,果柄基部有一紅色園球型突起,被譽為“紅盤綠蒂”;平均單果重≥12g。
2.理化指標:可溶性固形物≥10%,總酸≤1.5%,可食率≥85%。
專用標誌使用
丁岙楊梅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溫州市甌海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自從西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將楊梅寫入《上林賦》,歷代著名文學家多有寫楊梅的詩句,盛唐詩仙李白詩曰:“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
白居易有寫楊梅花的詩,“花非花,霧非霧。天明來,夜半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時朝霞無覓處。”
寫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北宋詩人蘇東坡也曾盛讚楊梅:“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後來陸游有楊梅詩:“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纍纍照路隅。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頜得驪珠。斜插寶髻看游舫,細織筠籠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氣在,欲乘風露扎千株。”
明朝禮部尚書、餘姚人孫升在京為官為稻梁謀,分身乏術,想到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心中極度鬱悶,寫下:“舊里楊梅絢紫霞,燭湖佳品更堪夸。自從名系金閨籍,每歲嘗時不在家。”
清代全祖望有詠《白楊梅》:“蕭然山下白楊梅,曾入金風詩句來。未若萬金湖上去,素娥如雪滿溪隈。”與他同朝代一個叫楊芳燦的在《邁陂塘·楊梅》中懷舊:“夜深一口紅霞嚼,涼沁華池香唾。誰餉我?況消渴,年來最憶吾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