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溝,是始建於清代的一個歷史地名,因該村居民姓氏丁居多而得名,2010被廢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家溝
- 廢止年份:2010
- 羅馬字母拼寫:Dīngjiāgōu
丁家溝,是始建於清代的一個歷史地名,因該村居民姓氏丁居多而得名,2010被廢止。
丁家溝 丁家溝,因該村居民一丁姓居多,取名丁家溝。2010被廢止。地名含義 因姓氏得名丁家溝。歷史沿革 建於清代;1949年屬易縣一區;1958年屬梁格莊公社營房寺;1961年屬西陵區陽穀莊公社營房寺;1984年屬陽穀莊鄉營房寺;1989年屬梁格莊鎮營房寺;2010年已無人居住至今。
丁家溝村 丁家溝村是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安業鄉下轄村。丁家溝村位於縣城以南12.5公里處,安業鄉政府以南5公里處,全村191戶人,人口755人,男女勞動力288人,有耕地面積770畝,屬純農業生產區,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農作物以玉米、土豆、蓖麻、黑豆、糜谷為主。
丁家溝村 丁家溝村是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康城鎮下轄村。全村共有黨員28人,戶數330戶,村委面積11000畝。共有5個自然村(丁家溝、野家坡、馬家墕、左家窪、後嶺)。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穀子、土豆等。經濟林以核桃林為主。
丁家溝村 丁家溝村,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化北屯鄉下轄村。我村人口總數為153人,53戶。耕地面積360畝,農作物以胡麻、土豆為主。我村現無村辦企業,有建盛養殖專業合作社1個。
丁家溝組 丁家溝組是河北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於19756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河北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56年命名,相當劉家溝組,後改稱劉家溝組(同物異名),已停用。分布範圍 華北,河北省。
西丁家溝 西丁家溝,以地形地貌及所處地理位置命名。地名含義 民國六年,因柴坡地形制約,人口劇增,需移居,以山脈選擇此地,在溝兩岸兩莊相對,在西,故而以地形得名西丁家溝,但無姓丁人氏。歷史沿革 解放初至今丁家溝隸屬馮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實行移民搬遷,該莊全部移入馮村,現已成為荒莊,無人居住。
丁家灣鄉位於陝西省吳堡縣東部黃河岸邊,與山西省臨縣隔河相望。丁家溝鄉地處甘肅省會寧縣西南邊緣,位於東經104度31分至105度34分,北緯35度26分至33分之間。北與會師鎮接壤,南與通渭華家嶺鄉、安定區寧遠鄉毗鄰,西同安定區石泉鄉相連,東與中川鄉交界。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20公里。丁家溝鄉流域面積164.7...
1957年全國實行漢字簡化,駐村幹部楊聚才簡寫村名,將鼎甲溝村名改為丁家溝村,後來人們習慣地把丁家溝村叫做丁溝村。發展情況 建國初期,人均收入40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棉花等,糧食畝均単產40公斤上下。改革開放以來,丁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5年村里制定了丁溝村“建立居民小區”整體搬遷...
宜君縣宜陽街道辦事處丁家溝村扶貧互助協會 宜君縣宜陽街道辦事處丁家溝村扶貧互助協會是2009年5月20日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註冊地址 宜君縣宜陽街道辦事處丁家溝村。業務範圍 互助資金的發放、回收及收益分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
丁家溝鎮青年職工學雷鋒志願服務隊 丁家溝鎮青年職工學雷鋒志願服務隊是由會寧縣誌願服務聯合會領導下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17年6月5日。人員規模 該志願團體人員規模是10人,正式成員有51人。聯絡信息 該志願團體的聯絡人是彭向軍,聯絡團體是會寧縣誌願服務聯合會。
王永泰 王永泰,現任會寧縣丁家溝鎮黨委書記。
截至2011年,丁家鄉境內有太(公)丁(家)路、虎(跳)黃(龍)路,總長19.4千米;5個村均通公路,其中硬化公路23.4千米。客運汽車1輛,18座位,日均客運量20人次;貨運汽車34輛,年貨運量6萬噸。境內玉羅村玉羅壩設有渡口,渡船4艘,其中客運船1艘。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丁家鄉因人民政府治地丁家溝(...
榆林市米脂縣龍鎮丁家溝村扶貧互助協會理事長樊保寧、扶貧互助協會理事兼會計趙其軍挪用扶貧專項資金問題。2017年8月至9月,樊保寧、趙其軍利用職務之便,違規通過銀行轉賬、提現等方式,分4次將23萬元扶貧專項資金轉出,供自己和非協會會員使用。2018年4月,樊保寧受到開除黨籍處分,其二人涉嫌違法犯罪問題被移交司法...
位於林州市、安陽縣和鶴壁市交界地帶,過了丁家溝,就出了林州,進入安陽縣。這裡的洹河水流平穩,水面比較寬闊。在丁家溝對面山崖上,有一個水電站,至今還在發電,丁家溝水電站出水口在半山腰形成一個人工瀑布,瀑布、山崖和洹河,形成一處景觀。據林州市《橫水鎮志》記載,丁家溝曾經發現宋元時期鈞瓷窯址。
老人溝遺址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丁家溝鎮荔峽村。遺址分布面積約3.6平方千米,包含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存,前後延續2000多年。遺址分界線大致以村中的萬家河為界,西岸以齊家文化為主,東岸以馬家窯文化為主。為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特點 遺址分布面積約3.6平方千米...
荔峽遺址位於會寧縣丁家溝鄉荔峽村中梁社,遺址就分布在中梁社山樑的兩側山坡及山頂,東至小山溝,西側為一季節性小河,分布面積約10萬平方米。研究價值 荔峽遺址地表散見馬家窯類型彩陶殘片及齊家類型素陶殘片。採集有馬家窯類型彩陶殘片及齊家類型素陶殘片。該該遺址內曾出土過玉器、彩陶,為一處馬家窯文化與齊家...
1903年,丁子文出生於綏德縣張家砭鄉丁家溝村。1917年,丁子文考入省立榆林中學。1926年,丁子文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後於1946年重新入黨。1933年,丁子文受聘於西安市中山中學校,後該校更名為西安市第二中學,丁子文在該校工作至全面抗戰爆發。後轉入綏德師範學校任教員兼師訓班主任。(具體...
九甲灣鄉位於位於在山陽縣城西南50公里處,西接戶家塬;北倚大青山、丁溝梁、土地嶺、吳家山等山系,與板岩鎮毗鄰。隸屬於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戶家塬鎮。清行里甲制時,此灣為西里第九甲,因名。駐地九灣街,距縣50公里。轄九甲灣、磨溝、觀音蚩、張家溝、丁家溝、程家坪、吳家山、竹窪、通草窪9個村民委員...
南壟地溝 南壟地溝是1962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南壟地溝的村落。歷史沿革 1962年屬天增龍大隊轄。 1983年屬天增龍村轄。 1986年搬遷至丁家溝。
丁村文化早段,屬於舊石器時代初期晚段的遺存,分布在丁村遺址北部的塌河崖一帶,距今約30萬年左右;丁村文化中段,屬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分布在丁村周圍及汾河兩岸的第三階地里,距今10萬年左右;丁村文化晚段,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汾河西岸的“丁家溝口”,距今26000多年。汾河文化 以丁村遺址為代表的...
1961年,轄原相、上白泉、寺行、下白泉、白岸、姚家社、潘家嶺、兆峰、張家山、任家溝、胡家峪、丁家溝、後嶺底、上石沙、下石沙、趙河口(河口)16個生產大隊。1984年,原相公社改原相鄉。1988年,屬古交市。2003年,任家溝、丁家溝併入胡家峪村民委員會,圪達溝、潘家嶺、後嶺底分別併入原相、白岸、...
在此理論核心上,清惠陵考察了清東陵陵區的成子峪、松樹溝、寶椅山、雙山峪、侯家嶺、長梁子六個地點以及清西陵陵區的九龍峪、酸棗溝、丁家溝、蓮花池、荷玉溝、鳳凰台、張格莊、五公山、紅崖山九個地點。經過相度大臣和熟悉風水官員的勘查,發現清東陵的雙山峪地勢寬平,而成子峪堂局嚴密,這兩處都適合建陵...
會師鎮,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地處會寧縣西南部,北與柴家門鎮毗鄰,東靠八里灣鄉,南接丁家溝鎮,西與定西市接壤,行政區域總面積186.8平方千米。1950年,全縣設5區,成立鄉,城關屬第一區;2004年末,由原城關鎮桃花山鄉、王廟鄉的2村合併為會師鎮。截至2018年末,會師鎮戶籍人口為58092人。2022年,...
發現了柴寺村南丁家溝(76:006)、吉家溝(76:007)、下尉門峪溝(76:008)三個含舊石器的地點,並對008地點進行了試掘。1977年,山西省文管會王建、臨汾地區丁村文化工作站解希恭、陶富海,在對汾河西岸76:006、007地點進行發掘的同時,在76:006地點東側臨近汾河岸邊的二級階地底礪層中,發現了石製品,...
2002年,村組撤併時,撤銷李家圪台、東溝則、上寨子、東榆山、寨則上、花墕6個行政村,安業鄉下轄17個行政村。截至2011年末,安業鄉下轄安業、暖泉會、任家溝、後寨則、孫家圪台、趙家圪台、劉家圪台、白家莊、下西坡、東嶺上、郭家墕、東勝、前青塘、後青塘、青塘溝、趙家岔、丁家溝17個行政村。區劃詳情...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折家坪聯保,轄8保。同時置清澗縣蘇維埃政府西城區,轄5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建清澗縣折家坪區,轄折家坪、郝家坪、丁家溝、白家岔、張家岔5鄉。1958年,成立折家坪公社,轄39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設為折家坪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折家坪鎮轄清水灣、胡家...
李天申(1896~1962) 隴縣牙科鄉丁家溝村人,著名獸醫,出生於獸醫世家。人物介紹 他醫德高尚,不論畜主貧富,一視同仁,遠道畜主,必留吃飯;當天不能返回者,必留住宿;給附近人家的牲畜看病,不收診費;對無錢買藥者還給以資助。民國時期,他曾在家設立私塾,不收學費,親自教本村兒童讀書識字達10年之久,...
2018年,謝家灣鄉有工業企業2個。歷史沿革 1968年,設永豐公社。1972年,公社駐地遷至謝家灣自然村,遂更名謝家灣公社。1984年元月,公社改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謝家灣鄉轄謝家灣、東莊、西莊、窩鋪崛、丁家溝、韓窯、白家曲、馬家溝、西崖、麻柳、鮮家坪、山莊、馬窯、趙窯、劉河、李家溝、張家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