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夼村(山東省煙臺市高疃鎮下轄村)

丁家夼村(山東省煙臺市高疃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家夼村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高疃鎮,共有268戶,700人,地理環境:屬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村類型:村莊;村兩委班子工作運轉良好,平均年齡42歲,黨員平均年齡47歲,學歷國中,黨員人數41人。2006年被區委評為“先鋒黨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丁家夼村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地理位置: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高疃鎮
  • 人口:700人
  • 氣候類型: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
基本村情,自然資源,建設情況,歷史文化,民俗文化,

基本村情

一、 基本情況:2006年被區委評為“先鋒黨支部”。
二、經濟狀況:耕地總面積1084畝,糧田面積768畝,果園面積540畝,主要經濟作物面積620畝,山嵐面積2752畝,人均純收入5529元。
三、共建情況:目前已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發行建立共建關係,共建效果良好。
四、共建需求:希望通過村企共建從以下幾方面共贏發展:結合自忖實際,開發農產品生態旅遊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

自然資源

境內大米頂山系占地總面積5000餘畝,有大小峰二十餘座,主峰海拔235米,高而不陡,適合旅遊開發,《福山縣誌稿》稱“其山孤峰圓秀,獨冠一色,自東遠望更佳。”此地比鄰煙臺市最大的淡水供應地——門樓水庫,水資源豐富,可謂“有山有水,風景秀麗”,其山巒旅遊開發更可與門樓水庫雙龍潭保護性開發有機結合,求其“品山、望海、觀龍潭”的美麗仙境。

建設情況

充分利用居民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土苗木綠化產業和大櫻桃種植,目前,丁家夼居民區共有大櫻桃700餘畝,數量龐大,品種多樣;有綠化苗木300餘畝,收益匪淺。每年5月底6月初,遊客還可到櫻桃園進行採摘,走進鄉間地頭、大山深處去體驗採摘的樂趣,感受田園風光,丁家夼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大櫻桃節,這些舉措不僅達到了農民增收的目的,更為接下來進一步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高度重視環境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村容村貌整治,近年來,在居委會書記帶領下,帶頭捐資並多方籌集資金500餘萬元,實施了自來水改造、路燈安裝、村路硬化綠化、辦公場所改造、健身廣場和停車場建設、村頭公園建設等多項工程。真正致力於打造一個和諧、美好、宜人居住的現代居民區。
持續不斷地致力于山巒旅遊開發,目前進山道路全部硬化,約有18公里的環山路把十幾座山連成一片,道路兩旁種植紫花槐,山體除大櫻桃之外遍山種植桃樹、杏樹、連翹、紫葉李、黃櫨等植物,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紅花綠葉,生機盎然,引人入勝。
與發展經濟相同步,丁家夼居民區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
一是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質量上下功夫,投資30萬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配套完善了棋牌室、桌球室、健身房室、圖書室、黨員活動中心等各類活動設施,始終以人為本,成立了秧歌隊、鑼鼓隊、籃球隊、健身操,開展了一系列文體活動把文體活動中心真正建設成居民區的文化大院,使居民在忙碌的生活中緩解了壓力,愉悅了心情。
二是在營造良好村風、塑造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素質上下功夫,通過文明禮儀、誠信教育,五好家庭、六星級文明戶、敬老愛老孝星等評選活動,形成了人人講文明、戶戶倡新風、安靜和諧的良好局面。
三是成立老年清潔隊,既給村裡的老年人提供了收入來源更美化整潔了村居環境。民眾安居樂業,一片祥和。

歷史文化

丁家夼居民區有著悠久歷史和不少神奇傳說,古時村南最高的山上曾飛來兩隻金雞,迷戀秀麗風景而在此落戶,“迷雞山”(現稱“大米頂”)便由此得名。抗戰時期,這裡曾是八路軍的根據地,縣、區武工隊曾在此駐紮,領導抗日鬥爭,現在,村南的“圍子山”上,還留有日寇的炮樓遺址。而山上留存的戰備洞以及1953年按照蘇聯圖紙修建的全鋼筋混凝土防空洞更是非常罕見而重要的歷史遺蹟。

民俗文化

丁家夼始終堅持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抓好精神文化建設,居民區民眾文化活動開展的轟轟烈烈,婦女秧歌隊、舞蹈隊、青年鑼鼓隊、籃球隊、太極拳小組等文體活動小隊紛紛建立,居民利用農閒、茶餘飯後的時間排練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強身健體的同時又娛樂身心,經過幾年不斷的發展完善,目前,丁家夼代表隊在街道舉辦的每次比賽和演出中均名列前茅,而且經常代表街道辦事處參加區級相關活動。居民區每年都舉辦“重陽節文藝晚會”、“春節聯歡晚會”等活動,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充分展現了新街道新居委會的良好精神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