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南峪村

丁家南峪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30公里、鄉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處,村東南鄰張家台村,東北靠嗇泉村,南與苗山鎮欒家莊接壤,西至草廟頭村。全村現有185戶,574口人,土地487畝,耕地均為旱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丁家南峪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面積:487畝
  • 人口:574人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丁家南峪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30公里、鄉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處,村東南鄰張家台村,東北靠嗇泉村,南與苗山鎮欒家莊接壤,西至草廟頭村。全村現有185戶,574口人,土地487畝,耕地均為旱田。
丁南峪村民自明朝洪武年間聚於此,生息繁衍。村中有丁、任姓居多,張、李各l戶。據傳,丁姓先居此,在山峪之中,此峪居南山,故名丁家南峪。
清康熙《萊蕪縣誌》載,“常莊保·丁南峪”。民國時期,丁南峪村屬萊蕪縣石馬區嗇泉鎮;1939年4月至9月屬博山縣嗇泉鎮,後復歸萊蕪縣,屬萊東縣;1958年10月,屬和莊公社,後並歸常莊公社轄;1984年3月屬常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後屬和莊鄉。
從205國道轉道下佛羊,向東沿水泥路,經草廟頭村,就覓得處於山谷中的小村莊,即丁南峪村:進村有兩條路徑,東邊是石板鋪就的上坡路,極陡,村民只有趕嗇泉集時,才從此進出,車輛進村一般從西邊平路進。

人文自然

村子中央有一條小季節河,夏季多雨時,從村中流出的山泉水流入淄河。原為明河,後因路面狹窄,行走不便,經修整和改造為暗渠,成為村中主街道。此街中心處又有通向四周的巷子,形成“米”字形道路網,來往方便了許多。夏日閒暇之時,村民多聚於中心之處,或擺局象棋,或樹下納涼侃天說地。
山谷之間,平地甚少,房屋多建於山坡之上。原有房屋多在東山。村中有兩座三層古樓,年代久遠,頂樓俱已荒廢,成為鴿子的世界。古樓都用大塊青石砌成,有10多米高,牆面斑駁,記錄下了它們經歷的風霜,在村中很是顯眼。改革開放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座座新房簇擁而起,丁南峪村出現了新景象。在古樓一街之隔的路西,建起了一座極有氣魄,裝飾華麗的兩層小洋樓,與之遙相呼應,對照強烈。
丁南峪村民居于山間,有著山里人的熱情豪爽,同時更有著堅貞不屈的品格。明朝後期政局不穩,鄉間常有匪寇,村民為抵禦其侵擾,在村東山頂依山建成一古寨,寨牆皆用石塊砌成,牆寬兩米餘,極為堅固。上有垛口,內有房屋數間,可納百餘人。當匪寇來襲時,村民俱人其中,用寨中準備好的滾木狼石對敵,每次都打得匪寇落荒而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村中有丁學本、丁學佑、任公良、丁學雨、丁學昌等14位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村民都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其中丁學久智擒國民黨軍最為有名。
早年村民生活保障只來自種植的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生活窘迫。改革開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對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1982年,時任泰安市政協委員的任明良在村中首倡種植旱地西紅柿,村民全都效仿,且西紅柿長勢喜人。西紅柿盛產時,一日就能出產四五十噸,用10來輛大卡車運送至濟南道德街、萬紫巷等蔬菜市場,這樣可持續半月之久,足以看出當時村民種植西紅柿之多。《人民日報》、山東電視台對此都曾專門進行過報導,一時丁南峪村旱地西紅柿名傳四方。後來,家家都有花椒園、果園,蘋果、桃、杏等水果,都銷往萊蕪、淄博等地。
自古以來村中缺水,在村東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水灣,多數人家也挖有蓄水井,每當雨季,水灣及蓄水池中都蓄進水,以備生活飲用。這樣的狀況持續到1970年,直到萊蕪縣水利局派來打井隊進村打井,村民才喝上地下水。1998年,鋪設了自來水管道,村民終於用上了自來水。
1969年,村中開始通電,原用淄博電,後改用萊蕪電。
村里重視教育,恢復高考後,丁南峪村考出大中專學生總計16名,其中丁吉新是村里考出的第一名大學生,他在北京醫科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村里國小設在神廟中,現今仍存古樸的大廟門。後因合班並校,村中少兒讀國小及中學均要到外村學校就讀,僅育紅班仍在村中。2001年,村委重修了育紅班房舍,使其面貌一新。
注釋
①嗇泉集:嗇泉集逢農曆一、六日,嗇泉村和丁南峪村民多趕此集置貨。
②丁學本、丁學佑、任功良是解放戰爭中常莊區區中隊隊員,時區中隊駐紮在丁南峪村,3人都是在國民黨侵襲村莊時因阻擊敵人而犧牲。
③丁學雨、丁學昌都是劉鄧大軍某連連長,在挺進大剮山的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