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山之戰

丁字山之戰

抗美援朝戰爭進入陣地對峙階段後的一次著名的陣地攻防戰鬥。戰鬥以美軍的慘敗而宣告結束。

“丁字山”位於朝鮮中部鐵原以西13公里的芝山洞地區,北為城山、芝山,南經205高地與190.8高地相接,形似一個“丁”字。志願軍稱之為“丁字山”,美軍則稱之為“T形山”。從1951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陣地對峙階段以來,“丁字山”就成為了雙方的前沿接觸區。美軍占據著190.8高地,志願軍守衛著城山、芝山及205高地。雙方前沿陣地相距僅幾百米。

1953年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軍201團1連1排與美國陸軍第31團2營,在丁字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陣地攻防戰鬥,遭到慘敗的美軍因此而徹底破滅了突破志願軍正面堅固防禦陣地的幻想。

基本介紹

  • 名稱:丁字山之戰
  • 地點:朝鮮中部鐵原以西13公里的芝山洞地區
  • 時間:1953年1月
  • 參戰方:中國,美國
  • 結果:中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各1個營
  • 傷亡情況:150人,11人
  • 主要指揮官:科恩,黃浩
丁字山的戰略地位,美軍的戰役意圖,美軍作戰計畫,丁字山戰鬥,丁字山戰鬥總結,

丁字山的戰略地位

“丁字山”陣地作為志願軍中部戰線的一個前沿支撐點,象一顆釘子楔入美軍陣地,嚴重限制著美軍的活動。

美軍的戰役意圖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軍意識到,由於以坑道工事為中心的堅固陣地防禦體系形成,志願軍的正面陣地穩固性已大大增強。但大多數美軍高級將領仍認為,只要各軍兵種部隊周密協同,充分發揮裝備優勢,志願軍陣地並非是堅不可摧的。根據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訓令,美軍第8集團軍與第5航空隊經協商後確定:由步兵第7師與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聯合進行一次協同作戰演習,尋找進攻志願軍堅固防禦陣地的有效方法。
美第7師師長史密斯接到演習命令後,向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建議,把演習變成一次空軍、炮兵、坦克和步兵協同行動的實戰。選擇志願軍一處孤立陣地,發動一次“突擊戰”,奪取志願軍陣地,捕捉俘虜,以清查志願軍坑道工事的情況,為爾後作戰積累經驗。范佛里特同意這一建議,並指示第5航空隊司令巴喀斯訓令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全力支援這次作戰。

美軍作戰計畫

1953年1月15日,美第1軍正式確定了作戰計畫。計畫規定:
(1)以第7師第31團第2營配屬第73坦克營,在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和第57野戰炮兵營以及7個隊屬炮兵營的支援下實施進攻。
(2)進攻目標為“丁字山”地區的“斯巴德”高地(志願軍稱之為205高地東南無名高地)。
(3)進攻作戰分三個階段:在進攻開始前,由空軍和野戰炮兵對“丁字山”地區的所有目標進行轟炸和炮擊,步兵則以試探性進攻探明志願軍陣地情況;進攻日當天,先以空軍和炮兵進行飽和轟炸和炮擊,繼以坦克與火炮掩護步兵發起衝擊。
(4)進攻日確定為1月25日。
第1軍軍長肯德爾把此次作戰命名為“劈拍行動”。

丁字山戰鬥

1953年1月20日,美第57野戰炮兵營開始對“丁字山”地區實施炮擊,並逐步增強火力。24日,美空軍開始進行轟炸。同時,美地面部隊也按預定計畫實施了兩次試探性進攻。至24日晚,進攻準備就緒。
此時擔任“丁字山”地區防禦任務的是1月9日才剛剛接防的志願軍第23軍67師(師長劉春山)第201團第1營。美軍預定進攻目標“斯巴德”高地由該營第1連第1排(配屬第2排第4班)據守。1排的部署是:以觀察員和值班火器配置於前沿,排主力位於坑道內。如敵進攻,則以第1、3、4班在表面陣地抗擊,第2班為預備隊在坑道內待命。
美軍炮擊開始後,志願軍第201團首長判斷,美軍可能對“丁字山”地區發動較大規模的進攻,擠掉第1營陣地,遂命令第1營作好戰鬥準備。24日,團首長又調配屬該團的師偵察連歸第1營指揮。同時,團、營指揮員均靠前指揮,副團長黃浩到第1營指揮所,營參謀長戴奇珍到第1連指揮所。第1營各部全力搶修工事,儲備彈藥,研究作戰方案。
25日上午8時,美第1軍軍長肯德爾與第5航空隊司令巴喀斯由史密斯等人陪同走進觀戰所,第31團團長科恩宣布:“劈拍行動”正式開始。
空軍首先出動,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先後5批88架次飛機,對“丁字山”地區實施轟炸,共持續三個小時,投彈近20萬磅並投擲了8枚凝固汽油彈(其中1枚擊中“斯巴德”高地)。
11月30分,由126門火炮組成的支援炮群開始實施火力急襲。半小時後,飛機再次出動,在“丁字山”地區投放煙幕彈,坦克引導乘坐裝甲車的步兵向進攻陣地開進。
12時30分,負責作戰指揮的美軍第2營營長菲利浦下令步兵開始衝擊。右路由7輛坦克引導步兵1個連佯攻芝山;左路以6輛坦克迂迴塔上洞附近,以火力切斷“斯巴德”高地與其他高地的聯繫;中路為主攻方向,E連在20輛坦克支援下,進攻“斯巴德”高地。
13時30分,美軍炮火開始向志願軍縱深陣地延伸,E連突擊排逼近山頂。
志願軍及時發現了逼近山頂的美軍,以衝鋒鎗和手榴彈火力制止了右側美軍的衝擊,並在南側高地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迅速打退了美軍的第1次衝鋒。接著,第1排又在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以手榴彈打退了美軍的第2次、第3次衝鋒。
第1排及時調整了部署,將人員撤入坑道,表面陣地只留觀察員監視敵人,並對所有能戰鬥的人員進行了編組。同時規定,在敵人進攻時,每次只以部分兵力在表面陣地作戰,其他人員在坑道內待命,並負責準備彈藥。
菲利浦營長見突擊排攻擊受阻,命令在山腳待命的E連另外兩個排逐次投入戰鬥,採取波浪式衝擊方法,企圖拿下山頂陣地。但美軍每次衝鋒,都被志願軍的手榴彈、迫擊炮和機槍交叉火力所擊退。
美軍E連已傷亡150多人,菲利浦營長還想再次發動進攻,但這時科恩團長下令停止進攻,所有進攻部隊撤出戰鬥。下午5時30分,美軍炮兵和坦克一齊開火,並發射煙幕彈,掩護E連下撤。志願軍發現美軍後撤,馬上組織火力追擊。美軍狼狽逃回宋村洞陣地。至此,“丁字山”之戰以美軍的慘敗而宣告結束。
這次戰鬥是美軍自上甘嶺戰役結束後三個月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作戰。僅25日一天,空軍就向“丁字山”投彈近23萬磅,炮兵和坦克發射各種炮彈16.8萬餘發,進攻部隊耗費子彈5萬餘發,手榴彈650餘枚。但如此強大的火力和占絕對優勢的兵力,竟無法攻克一個面積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山頭,志願軍第1排此戰以傷亡11人的代價,殲敵150餘人,創造了步兵排陣地防禦的模範戰例。

丁字山戰鬥總結

戰後,美國陸軍戰史總結了三條失利的原因:
第一,空軍轟炸範圍太大,對主攻目標沒有形成密集轟炸,同時投放煙幕彈過早,影響了炮兵、坦克的射擊精度;
第二,轟炸炮擊之後,(因電台故障,未及時接到命令)突擊排沒有立即發起衝擊,使守軍得以作好了戰鬥準備;
第三,攻擊目標單一,戰術呆板,使守軍可集中力量對付突擊排。而且對周圍高地和縱深火力壓制不夠,導致突擊排從一開始就處於各種火力夾擊之下。
志願軍總結的勝利經驗有四條:
第一,敵情判斷準確,戰前準備充分,守備分隊彈藥儲備充分;
第二,防禦戰術得當,充分發揮了坑道工事的作用;
第三,各部隊密切協同,主動相互支援;
第四,守備分隊英勇頑強,戰士們積極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