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良舊居

丁子良舊居,原名萬善里,1919年由李準建房成巷;後轉賣給周某,更名泰安里,1982年再度更名為萬善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子良舊居
  • 創建:1919年
  • 原名:萬善里
  • 建設者:李準
特點,丁子良,秉承家學中醫濟人,著文立說普及醫學,組織社團發揚中醫,

特點

丁子良舊居
丁子良舊居丁子良舊居

丁子良


(1870-1935)回族,名國瑞,字子良,號竹園,祖籍浙江金台,生於北京宛平縣。近代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醫師、評論家、報人。著有《說疫》《治痢捷要》《增補瘟疫》等醫學著述,個人集資創辦《竹園白話報》,後改稱《天津竹園報》,其文章成集《竹園叢話》。

丁子良
丁子良丁子良
自上世紀初開始,舊法租界31號路(今河北路)上的“敬慎醫室”就遠近聞名。幾十年來,丁子良父子二人在這間醫室里聽診問病,不知醫好了多少病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名醫丁子良懸壺濟世的同時,心繫民族危亡,他筆耕不輟撰寫社會時事評論,甚至於自籌資金辦報“以醒國民”。
如今,當年的“敬慎醫室”早已變換了模樣。去年,丁子良那洋洋百萬餘言的《竹園叢話》被重新再版,當年的24冊重新編輯成了6冊。然而對於丁家後人來講,這部曾經在家中書架上信手拈來的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段文化歷史,還有道不盡的丁家往事。

秉承家學中醫濟人


丁爾誠是丁子良的曾孫,他小時候居住在河北路的丁家舊居,他的祖父是名中醫丁叔度,丁子良的兒子。“敬慎醫室”開在一樓,家人們居住在樓上,那所房子不是丁家的房產,丁子良一家始終都是租客。丁爾誠認為,“並不是買不起,而是我曾祖覺得,應該把錢用在治病救人的事兒上,否則愧對醫生的職業。不僅曾祖這樣,祖父也是這樣,我小時候常常看見祖父給病人看病之後,讓病人去大仁堂藥店抓藥,說:‘記我賬上。’那是祖父替沒錢的病人買藥了。”
丁爾誠沒有見過自己的曾祖,關於家裡的這些事,主要都是從祖父和叔父那裡斷斷續續聽來的。在丁爾誠的記憶里,曾祖去世後由祖父接替了“敬慎醫室”的主要工作。祖父也是著名的中醫,那時候陸觀虎、陸觀豹等人常到家中與祖父一起探討中醫學,他們還在赤峰道豐餘里一同成立了中醫聯合診所。後來,祖父到第二中心醫院去工作,“敬慎醫室”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丁子良兄弟4人,他是家中長子,從小在私塾讀書,國學造詣深厚。他對於中醫的研究和喜愛,與他叔叔的影響分不開。
據《京城國醫譜》記載,丁子良的三叔丁德恩是北京較早的著名外科醫師,崇尚醫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受古人“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影響,丁子良對中醫學也特別痴迷。在叔叔的耳濡目染下,丁子良21 歲就開始獨立應診,在京津小有名氣。
資料記載,1895年丁子良攜家人來天津謀生,最初並沒有開設醫館,而是經人介紹到正興德茶莊當了一名司賬。後來,丁子良有了一點兒積蓄,就自己開了一間小中藥鋪,炮製丸、散、膏、丹,兼為百姓看病,對貧苦患者不收或減收診費。丁爾誠告訴記者,根據家人記述,曾祖這個時候居住在西北角一帶,“敬慎醫室”的匾額也是從那個時候掛起來的。
《竹園叢話》上記載著,最初的敬慎醫室位於天津西北城角文昌宮西大馬路南,主要以內科、婦科、小兒科為主。門診脈金分為幾種情況:“一般情況是大銀元一元,無力者六角五角均可,再無力者,仍可酌減,量力而為,悉聽尊便。凡素通往來之親友,及附近街鄰,皆不拘上例。”丁子良覺得,“貧者無衣無食,有病唯聽天由命,無錢講衛生”,所以他將診金一減再減,直至免費。
丁子良以其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深得人們讚譽。二十世紀初,丁子良在天津的名望漸起,民國元年天津考取中醫時,丁子良被邀請擔任主考官,足見他在中醫界的威望。

著文立說普及醫學


丁子良認為,醫生不僅要為民眾治療疾病,還要特別關注民眾的健康問題。他提倡向民眾宣傳衛生常識,普及醫藥知識。他自己在醫治患者之餘,積極著文立說,發表白話演說,把衛生常識傳播於社會大眾當中。丁子良提倡:“各醫師應該編寫衛生白話,或者醫學中淺近之論說,或抄錄先賢有益實用之格言論說,登報發表,使民眾耳濡目染,受益於無形之中。這樣將會使社會風氣大開,婦孺皆知衛生道理,沒有病的時候可以使預防,有病後也不至於因無知而耽誤病情。”
丁子良提倡大力普及衛生學知識教育。他建議在“大學堂”、“中學堂”、“國小堂”設定衛生學。其課本不可全部抄襲西方學說,應該參考“中西成法”,根據本國的風俗人情,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在講解中,一邊講解公共衛生學;一邊要講解地方性衛生學知識。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因地施教,選擇地方知識精英對本地的民眾進行講解。
宣統年間爆發鼠疫,丁子良在《防疫之一助》中專門刊登常見簡單的偏方,如刮痧、放血,要求人們講究衛生、免疫消毒。他又撰寫《說疫》一文,從當時流行的瘟疫的病源、細菌、防疫、治療、處方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與研究,當時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他指出:“防疫,善政也,辦理不得法,擾民而已,於防何有?治疫者,仍不廢防也,治之得法,死中求生也,亦醫學進步之當然也。”
他一邊發表演說,一邊進行醫術研究。經其多年精研,配製出了“丁制坤順丹”、“舒肝平安丸”、“滋液潤腸丸”、“九轉地黃丸”、“消核膏”、“古玉生香露”、“紅色蜜藥”等數十種中成藥。針對夏季暑熱,他還在報刊上刊登了銀翹散方,辛涼平劑和桑菊飲方,辛涼輕劑等偏方。

組織社團發揚中醫


丁子良秉承家學,對中醫有著特別的情愫。1905年,丁子良倡導成立的天津醫藥研究會。第二年,研究會的活動逐漸豐富起來,研究會也變得更加組織化,成了一個集思廣益的社會公益組織。該會發布了《創議中醫研究會章程》《醫藥研究會現行集會章程》《天津醫藥研究會現行章程》以及《醫藥研究會現行診病章程》等研究會規章制度。這年冬天,在天津城北門附近設立了研究會總部。隨著研究會規模的發展壯大,參加研究會活動的中醫和藥商也逐漸增多,會員總數達到近百人。丁子良一邊組織研討交流活動,一邊開展疑難病症會診,總結經驗,擬定醫學論文,收集古今中外醫學典籍。據1908年統計,他任職會董的一年多時間裡,該會所藏各類醫學典籍就達200部。
“醫藥研究會”對天津中醫藥學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丁子良在精研中醫理論的基礎上,並不排斥西醫,他大量閱讀西醫書籍,主張中西會通。他自定診病六要:先存仁心;勤於學習;志節高尚;靜以診脈;存細處方,勿傾軋人。

發表政論 以醒國人  目睹清廷的腐敗無能,丁子良常常感到一腔愛國情感無處抒發。他認為醫治病人的身體只能拯救個人,而拯救民族,必須從精神層面去“醫治”。1897年前後,他撰寫的時評開始散見於天津《直報》《中外實報》;1902年之後,則多見於天津《大公報》《商報》等。  老報人劉孟揚在《竹園叢話》第一集序中寫道:“丁子良先生同我的文字因緣,關係最深。我在天津《大公報》主筆的時候,我自己差不多每天要作一篇文言論說,一篇白話演說,非常之累。幸得子良先生常寄演說稿,可以替我分勞,我心裡極為感激。後來我辦《商報》的時候,子良先生又常給《商報》寄稿。我辦《民興報》的時候,子良先生又常給《民興報》寄稿。我前後辦報10年的工夫,子良先生同我的關係,總沒斷絕。”  1907年丁子良自籌資金創辦了《竹園白話報》,他那些充滿為民請命和愛國愛民族情感的時評、論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1907年9月,清廷頒布了禁菸“上諭”,他立即回響,除撰寫了大量宣傳鴉片毒害,以及揭露帝國主義向我國運賣鴉片罪行的文章外,還積極開展社會活動。1910年11月,他與劉孟揚、張伯苓等社會知名人士,共同倡導建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恢復禁菸主權會”(後更名為“中國國民禁菸會順直分會”)。1911年4月,他又邀請劉孟揚等人成立了“國民求廢煙約會”,任會長兼“求廢煙約”代表,赴京請願,為徹底廢除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條約》而奔走。  1924年,丁子良將《竹園白話報》中部分文章成集《竹園叢話》,共24冊,收錄其作品626篇,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教育、衛生、歷史、民族、宗教、天文、地理、水利、交通、體育、倫理道德、社會風俗等各個領域。丁子良為人們了解清末及民國時期中國的歷史和近代回族史留下了重要的資料。  1935年的一天,丁子良在家中看到柜子上的座鐘停了,於是踩著小凳子撥表。忽然間,他腳下不穩,從凳子上摔了下來。丁子良自此一病不起,終因腦溢血逝於河北路寓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