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乃剛(實用工藝美術教育創始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乃剛,1886年8月出生,1946年8月6日病逝於金華,享年60歲。他長期從事科學、文化技術的傳播,是把現代印刷工藝引進中國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實用工藝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乃剛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6
  • 逝世日期:1946
基本信息,個人經歷,

基本信息

本名儒為,又名品青。世居義烏塔山下村,自祖父輩起遷居佛堂鎮共和巷12號。生於1886年8月12日。1901年考取第一批官費留日生,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12年學成歸國後,歷任上海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北京京華印書局、奉天官銀號印刷廠、北京財政部印刷廠的技師、印刷負責人。1929年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實用美術系主任,並一度代理院務。他長期從事科學、文化技術的傳播,是把現代印刷工藝引進中國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實用工藝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之一。1946年8月6日病逝於金華,享年60歲。

個人經歷

丁乃剛的父親丁夢熊,光緒乙酉科拔貢生,候選知縣。他是一個被同輩譽為“本乎仁,行乎素,學貫古今,文追遷固”學養兼優的讀書人。他目睹清王朝吏治腐敗,貪墨橫行,無心在仕途角逐而投身教育事業,任北京八旗子弟學校教席。他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出一代新人,以匡正社會風氣。但是,他這種“春風化雨”的理想,在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尤其是在靠祖宗蔭庇擁有特權的八旗子弟面前更是如此。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他心情長期抑鬱,35歲即離開人世。那時丁乃剛才7歲,失怙之痛,促使他刻苦砥礪,奮發努力,加上他父親的摯友也即岳父朱郁荃的悉心培養,終於在15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取中國第一批官費留日生。
中國封建時代,官被看成是民之父母,成為高踞於老百姓頭上的“人上人”。“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儒家的傳統觀念,也是讀書人的信條,是當時的社會風尚。讀書為了做官的想法,在留學生中也頗為流行。所以在留日學生中,學習法政、經濟的居多。學醫的,雖不乏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之心,也難免有“不能為良相不妨做良醫”那種退而求其次的心態。在留學生中,主動選學工科、農科的不多。丁乃剛幼承家訓,知道要振興國家,改良社會,一定要發展科學和技術,要搞好教育。他認為印刷術是傳播科學文化技術知識的最有效的工具。11世紀中國發明了活字印刷,遂使《齊民要術》、《天工開物》、《本草綱目》以及《夢溪筆談》等科學巨著得到傳播,促進了中國農業、工業、水利、醫學、天文學、地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中國印刷術的西傳,才有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如果把西方現代印刷工藝技術引進中國,必將對中國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帶來一次突飛猛進。因此,他毅然以印刷工藝作為自己學習的專業,並為此付出他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1912年,丁乃剛從日本學成歸國,應上海中華書局之聘任技師。開始了他18年的印刷工藝方面創造性的勞動,為科學、技術、文化的傳播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年,正是中華民國元年,中華書局剛剛籌建開業。為了配合民國的學校教學需要,中華書局編輯了一套國小教科書,定名為《中華小學生讀本》。該書經過中華局書創辦人陸費逵等人的精心編輯,但要趕在國小開學前出版發行,其印刷任務時間緊迫。丁乃剛作為印刷工藝技師,從機器設備安裝到開機印刷,都做了精心設計和安排,終於順利完成任務。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字典》字型精美,印刷清晰,受到廣大讀者的讚譽。這些成就都與丁乃剛的努力分不開。
1914年,丁乃剛離開中華書局到商務印書館任職。此時,商務印書館已將日資股份收回,日籍技師也隨之解聘,同時又引進新設備,丁乃剛才得以進入這家中國最大的出版印刷企業。任職期間,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了《辭源》、《植物學大辭典》、《新體國語教科書》等許多精品圖書。北京京華印書局創辦於1908年,原是清政府的一家官辦企業,後來成為商務印書館在北京的印刷所。1921年丁乃剛從上海到北京主持京華印書局的印務,利用北京圖書館、文淵閣等的藏書,為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古籍。由於他對王雲五總經理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評,以致1924年被迫離京去奉天宵銀號印刷廠任廠長。其時該廠瀕臨倒閉,丁乃剛接任以後,從技術上突破難點著手,開展全面的企業革新。
官辦企業的通病是管理混亂、賬目不清、人浮於事、任人唯親。丁乃剛的改革,其目標就是要消除這些痼疾。他合理調整管理機構,任人唯賢,破格提拔新人。他特別關心職工生活、改善工人勞動條件,還為工人建立起衛生體育以及食堂等福利設施,讓工人參加年終分全,從而大大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企業很快扭虧為盈。這說明他不僅是一位精通專業的技術專家,還擁有豐富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才能。然而,在舊社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把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救活了,工人們歡欣鼓舞,卻得罪了那些曾經借企業營私發財的權貴。這些人把丁乃剛給工人建立福利設施,以及讓工人參加分紅等措施,作為向軍閥指控他搞赤化的藉口。在軍閥統治下,“紅帽子”是可以置人於死地的。他被迫返回北京。在他離開時,聞訊前往車站送別的職工多達幾百人。他的遺詩中曾有:“門無坐食三乾客,卻似從亡五百人”之句,正是當時情景的寫照。
丁乃剛回北京以後,應聘去財政部印刷所任職。財政部印刷所也始創於1908年,是清政府用以印刷印花稅票的地方,其刻版工藝也較複雜,中國使用美國的雕刻銅凹版印刷術就是從北京財政部印刷所開始的。該所延聘丁乃剛是因為複雜的工藝技術需要,同時該所也因經營不善正處在瀕臨倒閉的邊緣,因此,想借重丁乃剛的治廠經驗。該所經丁乃剛的慘澹經營,確也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然而,如同在奉天時的情況一樣,丁乃剛的舉措對企業有利,受工人歡迎,卻不能為那些保守的既得利益者所接受。他再一次受到排擠而被迫離開。
1929年,丁乃剛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實用美術系教授、系主任。他以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培養實用美術人才作出了貢獻。丁乃剛在印刷實際部門工作了18年,經歷了中國印刷業早期發展的全過程。克服了技術上許多困難,並有創新和建樹。對於丁乃剛在我國印刷業早期發展過程中勇於克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同仁多有稱道。他強調努力學習,既向書本學習,更應在實踐中學習,向同行請教,直到晚年回鄉養病也是手不釋卷,這也是他事業成功的原因。
丁乃剛是技術專家、教授,更重要的是一位愛國者。他在日本留學期間,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是同盟會的最早會員之一。1911年,武昌起義發生,他攜妻弟朱章寶一起回國,在金華協助朱郁荃組織軍政分府,為光復浙江全省,支援武昌起義作出貢獻。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許多留日學生都中斷學業回國從政,而他卻在回國參加辛亥革命取得勝利以後,再去日本繼續完成學業。他同情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運動,對進步學生的困難常有所資助。當時有些左傾進步刊物,甚至地下革命刊物,都曾經在他任職的印刷所印行。1925年後,其妻弟朱章賡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讀書期間,為了推廣西醫並批判把中醫作為國粹,拒絕和西醫結合的保守派而創辦的進步刊物《丙寅醫學周刊》,就是經他幫助聯繫接洽,由有關報刊開闢專欄定期出版的。這些活動,在當時都要冒政治風險。他這樣做,並不是由於他和這些人是親戚故舊,而是由於老同盟會員的革命良知使然。
由於國民黨政府對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師生進步活動的不滿,對該院採取時而改制時而停止招生,辦學經費也經常積欠。到1932年第7期畢業生離校後,宣布停辦,丁乃剛遂失業在家。他自幼體質瘦弱,後來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務,以致患肺結核病。這在當年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失業成了雪上加霜。
1935年,《何梅協定》簽訂以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氣焰囂張,華北形勢更趨惡化,當時成立了所謂“冀察政務委員會”。丁乃剛在社會上有知名度,加上該委員會成員中,有的早在日本留學時就已相識。所以,他們就想趁丁乃剛貧病交迫之時,延攬他出任該委員會的教育廳長,用以裝潢門面、欺矇民眾。他們的所求被丁乃剛嚴詞拒絕。丁乃剛指出,該委員會有些人提出華北自治的口號,是為日本軍國主義霸占中國的野心張目,是漢奸賣國賊的言論,他決不同這些人同流合污。他不顧自己罹患肺結核病需留京繼續治療時情況,毅然攜帶妻女南歸。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又和兒子、媳婦從南京經浙江、江西、湖南至貴陽,輾轉奔波,以致病情加重。1940年,丁乃剛偕夫人回義烏塔山下老家養病。
1942年秋,日寇占領塔山掠采砩石,塔山下村經常受到日寇和偽軍的騷擾。丁乃剛遂移居讓河街,寄居於何茂鐘家直到抗戰勝利。在此期間,駐塔山的日寇發現塔山下村曾有—位留學日本的人,於是通過翻譯傳話,說要見此人一面,否則就將他的祖居和祖宗祠墓燒毀挖掘。為此,他的本家聲稱此人已去大後方了,並化錢賄賂翻譯。事後丁乃剛聽到傳聞,他寫信給本家說道:“行事苟有利於國家民族,雖九死而無悔。倘為保祖宅和祖宗祠墓而奴顏事敵,則死後仍無面目見祖宗於泉下。這要成為丁家新族規。”凜然正氣,躍然紙上。1945年抗戰勝利,但駐義烏日軍遲遲不繳械投降,國民黨義烏縣政府聽說他精通日語,請他進城與日軍談判。當時他正臥病,義烏城內日軍動態不明。因此,許多人都勸他不要去。但他認為,早一日解除日軍武裝,就是早一日收復失地,於國家民族有利,堅持進城談判。為了解除親人的憂慮,也為了照顧他的病體,他請妻弟朱坤明陪同前往,終於順利完成任務,使義烏城提前光復。
丁乃剛回鄉養病,兩袖清風,身無長物。1945年冬他再度回老家,與鄉人有了更廣泛的接觸,使人們了解他、尊敬他的哲人風範。他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而又無私無畏,剛毅耿介。“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丁乃剛人如其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