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是剛健沉渾的交響曲,一方面紮實再現艱苦卓絕的戰鬥歷史和義勇無私的英雄生涯,一方面全力還原與此相關的一部戲劇名作的創演歷程,兩者融匯,那些令人由衷緬懷和敬仰的革命先輩和藝術家的群像,重新鮮活在我們面前,震撼並感動著今人的心靈。那一顆子彈,充滿辯證更飽含熱望,呼嘯自敵方而來、在心臟附近留駐半個世紀,一旦從逝者身體中取出,便成為教育和溫暖後人的發光體。人格筋骨、大寫的情懷,光耀輝映在弘揚和書寫中國精神的時代。這篇作品在史識如何與史事對話、如何處理思想基礎和藝術追求的關係、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蘊藏在歷史中的核心價值以作用於當代人心等諸多問題之上,都給我們以誠懇實在、有理有據而富有情義說服力的啟示。——《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
內容推薦,所獲獎勵,作者簡介,精彩內容,
內容推薦
長篇報告文學《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是反映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以新四軍老6團為骨幹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按照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做出的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戰略部署,根據周恩來為新四軍制定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在葉飛率領下,於1939年5月挺進蘇南東路地區日偽重兵據守的河湖港汊水鄉,機動靈活打擊敵人,開闢以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和澄錫虞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艱難曲折過程,展現了1939年10月“江抗”主力奉命西撤北上後,以劉飛、夏光為代表的傷病員,不屈不撓堅守陽澄湖蘆盪鬥爭,終使蘆盪火種再度燎原,此後在譚震林領導下,東路地區抗日武裝和根據地建設再度大發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作品以抗戰時期嵌入新四軍指揮員、開國中將劉飛胸部的“一顆子彈”和根據劉飛囑託產生的描寫陽澄湖36個傷病員事跡的紀實文學,以及由此引發的紅色經典《蘆盪火種》、《沙家浜》的創演為貫穿線,把宏大敘事與細微透視統一於一體,從獨特的視角生動揭示了“江抗”苦難而輝煌的奮進歷程,是第一部全面、系統、深刻、生動反映“江抗”歷史和功績的紀實文學作品。同時,通過對“江抗”的透視,勾勒了新四軍英勇曲折的發展歷程,在深度開掘中披露了若干鮮為人知的史實,讀來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作品以磅礴的氣勢,生動地描述了以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譚震林、葉飛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之禍的危急關頭,洞察歷史風雲,把握戰局走勢,科學制定持久戰和敵後游擊戰等大戰略,領導抗日軍民在因地制宜實施戰略中創造性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歷史進程,以及兼有戰略家和詩人氣質的毛澤東領導創作修改紅色經典,藝術地再現於江南水鄉實施的敵後游擊戰爭戰略的全過程,從而形成了統領全篇的另一條貫穿線,栩栩如生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譚震林、葉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感人風采,刻畫和塑造了劉飛、吳焜、廖政國、夏光、喬信明、楊瑞年等新四軍指戰員的生動形象,使作品形成了思想、文學、史學三金鑄一的鮮明特色。
所獲獎勵
2017年6月,高建國的《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獲得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作者簡介
高建國,男,1954年10月生,山東青島人。軍事學博士,博士學位論文《21世紀中國軍事人才發展戰略構想》,於200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上個世紀80年代出版《當代中國軍人婚姻透視》、《地球第一雕塑》、《東方寫真錄》等4部作品集。主要獲獎作品有,1988年發表在《解放軍文藝》上的中篇報告文學《本世紀無大戰》,獲全國百家期刊“中國潮”報告文學徵文二等獎、《解放軍文藝》優秀作品獎和濟南軍區業餘文藝創作一等獎;同年發表的中篇報告文學《綠色羅曼》獲首屆《三月風》文學獎金獎。2014年發表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上的散文《焦裕祿的家風》,2015年獲“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全軍徵文獎、第三屆長徵文藝獎。2015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散文《冰湖上的小木屋》獲人民日報社和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故事”徵文優秀獎;散文《歷史深處或蒹葭蒼蒼》獲“沙家浜精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全國徵文特別獎。
精彩內容
根據黨的六中全會精神和周恩來指示,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在僅有兩個團兵力的情況下,毅然派葉飛率老6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名義,挺進蘇南東路地區。
東路地區系指長江以南、滬寧鐵路兩側、武進以東直到上海的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西部)和蘇(蘇州)、常(常熟除虞以外部分)、太(太倉)的狹長地帶。東路地區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交通便捷,敵人重兵控守,並不具備黨發動農村游擊戰爭習慣選擇的邊、窮、山、僻等條件。
6團能否在敵重兵雲集的平原水網地帶開展游擊戰並站穩腳跟,的確是個新課題。特殊的使命、任務和環境,使6團東進這一戰術行動具有戰略意義,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
就在6團官兵經過近1月時間厲兵秣馬,全團官兵人人如彈上膛、刀出鞘,隨時準備殺向東路抗日前線之際,1939年5月4日,陳毅突然接到項英電報。項英明確反對6團東進,其理由有二:
第一,東路不屬國民黨當局給新四軍劃定的活動地區,東進會破壞統一戰線;
第二,東路是平原水網地區,鐵路公路河網交錯,日軍兵力強大,據點林立,敵情嚴重,東進作戰是冒險行動,甚至會全軍覆沒。
究竟是聽國民黨的,還是衝破國民黨的限制?
在事關江南敵後游擊戰爭開展成敗利鈍的重大歷史關頭,陳毅星夜召葉飛飛馬疾奔水西村。根據中共中央“特科”先前送來的東路地區敵情通報,以及王必成率2團1營赴東路武裝偵察掌握的情報,對東路地區日偽頑我各方力量情況作了深入分析。認為,東路地區雖已失去了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最佳時機,但由於日寇戰線拉長兵力不足,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交通幹線,國民黨消極抗戰不得人心,各種游雜武裝有爭取和做工作的餘地,東路地區發展抗日武裝力量並建立根據地仍有很大空間,並有大革命時代留下的火種和半年前改編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預置在江陰武進一線,東進部隊完全可以憑藉這些有利條件,利用有一定灰色成分的抗日武裝作掩護,迴避新四軍部隊的敏感身份,在日偽盤踞的空隙站住腳,並且獲得長足發展。
陳毅隨即下達作戰命令:
根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要放手向敵後發展,抗擊日寇。我們不要依靠國民黨發餉、發槍,要獨立自主地發展隊伍,壯大自己。你們這次到東路去,一要發展隊伍,二要搞到武器裝備自己,三要籌集款子。用一句話說,就是人、槍、款!有人說這是機會主義。這不對!有了這些才好抗日嘛!
陳毅還指示葉飛,要相機建立抗日根據地。
同時,陳毅復電項英:部隊已經出發了,追不及了。他對身邊參謀人員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中國革命史上影響深遠的東進序曲,即將在茅山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