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自由主義的鹿

一頭自由主義的鹿

基本介紹

  • 書名:一頭自由主義的鹿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 作者:狄馬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頭自由主義的鹿》是青年思想家狄馬繼《我們熱愛什麼樣的生活》之後又一本語言犀利、視角獨特、勇敢無畏的思想性雜文集,文章關注底層、關注民間、關注人權及尊嚴。作者的文字善於在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和社會話題背後找尋另一種審視世界、社會及人性的視角,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狄馬,獨立作家,青年先鋒思想家。1970年出生於陝西子長縣,1992年畢業於延安大學中文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發表思想文化隨筆、文學批評、散文、小說等各類文字近百萬字。已出版思想文化隨筆集《我們熱愛什麼樣的生活》、《另類童話》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與留著大鬍子的陝北漢子狄馬相交多年,前年才在西安第一次見面。他不僅善寫文章,而且會唱信天游,會說書。他的生活方式令人羨慕:悠閒中有執著,隨意中有認真,如同他的文字。作為這個時代“廢都”文化人中的異數,他的文章值得一讀。
——文史學者 傅國涌
我喜歡狄馬,因為狄馬的文章像民歌,有腔調。狄馬的思想像金屬,有響聲。狄馬的故事像先知,有信仰。狄馬的臉龐像向日葵,不喜歡向黑暗的地方低頭。
——憲政學者 王怡
狄馬的作品勇於挑戰權威,抗拒時流,是血性文章卻不失清明理性,很可一讀。
——作家、學者 林賢治
我的思想啟蒙老師是狄馬先生。其實這世界的真相沒那么複雜和神秘,但某些人把它弄得雲山霧罩,仿佛蒙著紅蓋頭的娘們一般叵測。狄馬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地描繪出來,向你展示出真相。他的文章仿佛挑蓋頭的那個手指。這手指再向下,挑!真相再也繃不住了,它一笑,露出一嘴四環素牙。
——作家、設計師 張發財
應該承認,江湖傳說的“狄馬在寫字人中唱歌最好,在唱歌人中寫字最好”並非虛言。
——作家 宋石男
看到“狄馬”我就想到“北狄”與“響馬”,一睹風貌果然有幾分匪氣;文章也帶“匪氣”。狄馬恰是“一頭自由主義的鹿”。其人不僅陝北民歌唱得好,與此相通,深情地關注底層、關注民間、關注人性與人的權利,張揚自我的靈性,更是他寫思想文化隨筆一貫的追求。這種追求比他唱的“信天游”更長久地打動我的心弦。
——雜文家 鄢烈山

名人推薦

與留著大鬍子的陝北漢子狄馬相交多年,前年才在西安第一次見面。他不僅善寫文章,而且會唱信天游,會說書。他的生活方式令人羨慕:悠閒中有執著,隨意中有認真,如同他的文字。作為這個時代“廢都”文化人中的異數,他的文章值得一讀。
——文史學者 傅國涌
我喜歡狄馬,因為狄馬的文章像民歌,有腔調。狄馬的思想像金屬,有響聲。狄馬的故事像先知,有信仰。狄馬的臉龐像向日葵,不喜歡向黑暗的地方低頭。
——憲政學者 王怡
狄馬的作品勇於挑戰權威,抗拒時流,是血性文章卻不失清明理性,很可一讀。
——作家、學者 林賢治
我的思想啟蒙老師是狄馬先生。其實這世界的真相沒那么複雜和神秘,但某些人把它弄得雲山霧罩,仿佛蒙著紅蓋頭的娘們一般叵測。狄馬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地描繪出來,向你展示出真相。他的文章仿佛挑蓋頭的那個手指。這手指再向下,挑!真相再也繃不住了,它一笑,露出一嘴四環素牙。
——作家、設計師 張發財
應該承認,江湖傳說的“狄馬在寫字人中唱歌最好,在唱歌人中寫字最好”並非虛言。
——作家 宋石男
看到“狄馬”我就想到“北狄”與“響馬”,一睹風貌果然有幾分匪氣;文章也帶“匪氣”。狄馬恰是“一頭自由主義的鹿”。其人不僅陝北民歌唱得好,與此相通,深情地關注底層、關注民間、關注人性與人的權利,張揚自我的靈性,更是他寫思想文化隨筆一貫的追求。這種追求比他唱的“信天游”更長久地打動我的心弦。
——雜文家 鄢烈山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思想操練 / 1
荒謬的苦難哲學 / 3
為什麼總有克服不完的困難 / 11
道德筵宴中的孩子 / 15
天賦權利與飲食男女之關係 / 30
犯人的死法 / 53
猴子和它的獨立戰爭 / 67
人質是怎樣愛上綁匪的 / 79
有一種怯懦叫寬容 / 86
有一種抗爭我們很陌生 / 105
小河裡有水大河滿 / 122
第二輯 文體實驗 / 133
漢語是怎樣被傷害的 / 135
白話文及其作家的命運 / 145
“學報體”文章為什麼沒人看 / 152
我們比蘇聯作家少什麼 / 156
死歸死,不能讓地荒了 / 170
文學的先鋒性哪裡去了 / 177
第三輯 閱讀時空 / 181
楊朱的一毛 / 183
老子的反戰思想 / 189
美國的法院在爭什麼 / 199
歐巴馬當選之夜 / 208
黑人算不算顧客 / 215
刺刀與靈魂的較量 / 221
餵養你的靈魂慢慢長大 / 228
餵養我靈魂的糧食 / 237
《落紅》:從常識開始 / 244
第四輯 雜花生樹 / 249
史達林的睡眠 / 251
不留宿債給孩子 / 257
勤勞是一種美德嗎 / 262
由感謝票販子想到的 / 265
多元的陷阱 / 270
大衛王是如何征地的 / 273
牆是靠不住的 / 277
麻將與平庸無奇的惡 / 281
後記 / 284

文摘

尊嚴的來源問題,作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它的源頭在哪裡?如果在國家,那么國家就可以隨意侵犯一個公民的尊
嚴;如果在父母,那么父母就可以隨意凌辱自己的子女;如果在上帝,
那么地上的任何人,包括君王和他的任何一個執法者都無權褫奪哪怕一
個最微賤、最十惡不赦者的人格。因為地上的任何人,哪怕他奇醜無比,
只要他生而為人,就有幾分長得像上帝。也就是說,他的尊嚴是隨著他
的生命一起賜贈的。因而你可以毀滅一個人,但你不能凌辱一個人。因
為你毀滅的是他的身體,但凌辱的卻是他的尊嚴。尊嚴是從哪裡來的?
尊嚴從生命中來。尊嚴就鑲嵌在生命里。——《犯人的死法》

反對追究歷史罪惡,永遠標榜寬容大旗,當然可以使自己免受指責,處於“永遠不敗”的道德高位。可是它對解決問題有什麼益處呢?我認為,除了表明提倡者和某些犬儒主義知識分子的自私與冷漠外,沒有任
何用處。道理很簡單:這個世界還沒有文明到可以用道德感化解決一切
問題的程度;否則,三K 黨和納粹就用不著逃至深山、潛至平原了,面
對全世界幾十年的輿論攻心,早應該自動向政府和各國追查戰犯的組織
投誠了。實際上即使在歐美一些具有深厚人道主義傳統的國家,人們對
自己的罪行也並不是能夠愉快地接受。人性的弱點是,當一種罪孽可以
藏匿而且能夠逃脫懲罰時,他就不願意坦然迎對。惡意害怕被揭露,正
如善意渴望被發現一樣。《怯懦的別名叫做寬容》

實際上,一個人小心翼翼地藏匿起自己真實的想法,惟妙惟肖地扮演著他所不是的角色,甚至定時定量地說著“頌聖”和“諛墓”的話,並不表明他已忘記了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感覺之一——尊嚴感;相
反,一個人在生活中愈是絕少直接反抗,甚至想盡辦法安慰自己,將這
種屈辱的情感從頭腦中抹去,這種恥辱的印記便愈會在記憶深處銘記。
實際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真正遺忘。當這種屈辱的情感被迫進入地下,
轉化成一種固態的能量儲藏在意識深層的時候,就意味著它們總有一天
會以液態或氣態的方式噴發出來。權勢者以為沉默就意味著遺忘,實際
上它們是在平靜地發酵。不過與司法公正不同的是,當它們噴發的時候,
有一種怯懦叫寬容103
沒有一個人能夠預料到它的後果,更不可能將它控制在理性的、和平漸
進的路子上來。 《怯懦的別名叫做寬容》

我們不能把選擇權讓與別人,也不能把該負的責任推給他人。人人都來裁判,個個都來申訴,不等於每個人都可以為所欲為。因為公民不服從本來就含有這樣的設定,即在民主社會裡——
至少是在承認正義的社會裡——存在著一個大致一致的正義觀,即每個
人的自由和幸福都應得到保障。公民不服從就是要在這樣的前提下,通
過對這個社會賴以存在的正義觀持續不斷地叩打,迫使主流社會重新考
量它的法律政策,是否真的忽略了少數人或邊緣群體的合法訴求。 《有一種“不”我們說不出》

後記

一本書和一棵樹、一個人一樣,有它自己的命運。這本叫《一頭自由主義的鹿》的書是本人繼《我們熱愛什麼樣的生活》之後,寫下的第二本思想隨筆集,編好後的電子版曾在幾家出版社的編輯案頭曬過,但最終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能印行。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本書,得感謝原來的一個編輯李黎明,是他把這本折騰了半年卻無果的集子交給了深圳的梁由之先生。梁先生的熱忱和行動力,使本書終於得以面世。在變成紙質本之前,它已躺在我的電腦文檔里兩年有餘了。在這期間,不斷有一些陌生的圖書公司和出版社詢問出版意向,這使我覺得,中國人還是相信“紙上的東西”的。所謂“白紙黑字”,意思就是:寫在紙上的東西是不會錯的。因而,梁先生一發動,我就愉快地接受邀約,積極參與他策劃主編的這一套中信“夢路書系”。
還要感謝出版統籌周青豐先生。他說,他是一個對編書有潔癖的人,這使一個作者把作品交付於他有“託孤”之感。
其實,這些文章在結集以前,幾乎全在公開的平面媒體上發表過。書中的一些文章發表後曾被多家報刊、網路轉載,引起過不同程度的反響,但結集時,李黎明考慮到,不要因為標題妨害全文,就像一個人不要因為名字起得怪送掉性命一樣,遂將個別文章的標題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原書名字叫《常識是如何湮沒的》,就是打算以“常識”為線索,還原被塵封的人情物理,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梁先生和周
後記285
先生覺得,還是《一頭自由主義的鹿》更活潑可愛。這是我給一個朋友
的詩集寫的序言標題,現在移花接木,作為拙著的書名,也算“命運無
常”之一種。
按照叢書的體例,得寫個序言或者後記。想來想去沒什麼好說的,
該說的都在書里了,就順帶講一下這本書的出籠經過,也算“老實交代”
之一種。至於那些“由於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的話,就留給
別人吧。你想,我一個以寫作為業的人,“時間倉促”到沒有時間寫作,
不是自畫招供,表明自己“不務正業”嗎?也就是說,如果讀者諸君發
現書中有不足之處,不要認為本人“時間倉促”,時間多得很,只是由
於能力低下而已。專此告白,示無欺也。是為記。

序言

2013年初,周青豐先生專程過訪,痛飲快談,不知東方之既白。2012年底,我們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難,終於使《夢想與路徑:1911—2011百年文萃》(全三卷,商務印書館2012年11月1版1次印刷)得以面世。我是這套書的主編,他是責任編輯。在出版過程中,彼此加深了了解,建立了互信。這是我們的第一次合作。
回顧既往,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感。瞻望前路,覺得“渠自無謀,事猶可做”。青豐提議:“再乾幾票大的,長期合作下去。”心有戚戚,於是應承下來。隨即進行分工:我負責策劃選題,物色作者,厘定書稿,編組板塊;他承擔統籌出版印製的一應具體事務。
轉眼一瞬問,四個月過去。青豐兄職位有所變動,中信出版社《夢路書系》亦將應運而生。這是我們的第二次合作。
《夢路書系》每年擬出兩輯,每輯5冊左右,每冊15萬一20萬字。以新作為主,間收舊著(包括修訂本、增訂本)。作品內容、風格兼容並包,各出機杼,要么有趣,要么有意思,甚或兼而有之。究竟做得如何?需作哪些拓展和改進?還請有心有緣的讀者諸君檢驗教正。
佛教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保羅·高更創作的最大也最重視的一幅油畫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古往今來,無數作者,無量文字,敘述和闡述的,大抵不外三件事:過去是怎么回事,現在是什麼狀態,將來該當如何。在我看來,尤關緊要的是:直面過去,踏實而穩健地構築現在通往未來夢想的津梁和路徑。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