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眼睛看底層》是新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勵志類圖書,作者李朝民。
基本介紹
- 書名:一隻眼睛看底層
- 作者:李朝民
- 類別:勵志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3-01
- 主人公:農民
新華出版社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幫助和鞭策過我的人們
序 言
有心的人 用心的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俊 1
傾注三農 情灑鄉土 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唐園結 4
把心貼近農民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趙普 6
聚焦農業 1
誰來救救柑橘
——來自湖南省永順縣柑橘滯銷的調查 3
“巴鈍將軍”守護“南豐蜜橘” 13
密雲板栗別樣甜 16
刮目相看“大興梨” 19
懷來縣全力打造“中國葡萄矽谷” 23
泗縣農業品牌先導 25
黔江生豬養殖“脫胎換骨” 30
探詢“優酪乳豬” 33
“別拿土豆不當乾糧” 38
來自棉花的傷痛告白 42
走進鄉村看糧事
——夏糧收購市場見聞 45
一個皖北糧商的心聲 50
雜交穀子的喜與憂 52
“小雜糧”昂首挺胸闖京城
——山西省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印象 58
平順縣“低碳旅遊”叫響全國 61
“旅遊富民”:鄉村旅遊從觀光農業走向鄉村建設 65
田野驕子
胡小燕:中國首個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 71
王桂夫:從油條學徒到創業明星 84
黃森創業記 89
一個打工妹的融城之旅 101
旭日陽剛中國夢 115
中國第一代農民工律師 125
桃花村裡的“特別村民” 131
王建華和“橡膠馬道” 134
一個殘疾農民的“養兔童話” 140
何正鴻:川派茶藝第一人 143
“大樹王”戴鎖方 148
劉明生與西街村巨變 154
于氏兄弟的綠色生態夢 164
大國鄉醫鄭萬全 171
玉樹有個宋仁德 184
劉錚:中國觀念攝影第一人 194
焦波:俺爹俺娘的影像碑記 200
底層脈動
小崗村支書有話要說 210
兩千村官說村情 218
一位縣委書記的新農村思考
——訪安徽省靈璧縣委書記儲誠勝 221
價格再便宜一點 補貼兌現再快一點
——對安徽省靈璧縣家電下鄉情況的調查 225
“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怎樣才能“實”起來? 228
“八連增”之後的期盼 232
誰是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 234
農田水利建設難處不少 236
讓農民在家門口“掘金” 238
守住“傳統”才能拓展市場 240
一個農民工返鄉後的生活實態 242
農民工張慶文夫婦與省委書記面對面 248
大王村農民工返鄉後的生存實態 251
農民工心聲八記 256
關注農村創業新主體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百縣農民工回鄉
創業調查”總負責人韓俊 261
一位失地農民的生活實錄 265
鄉鎮幹部“截訪”記 272
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大新情況”值得關注 276
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呼喚國家財政支持
——皖贛鄂三省農業植保情況調查 279
鉀肥仿冒造假嚴重坑農害農
——來自廣東湖南鉀肥市場的調查 282
“普九”黑洞
——冀皖鄂湘四省部分農村義務教育情況調查 289
微觀樣本
辛興村:歷史激盪下的農村改革鮮活標本 305
土地流轉中的一劑“良藥”
——北京市密雲縣下屯村蘆筍種植合作社發展情況調查 326
農民變“股民”
——探訪內蒙古扎蘭屯市鳳鳴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332
自己的歌聲比蜜甜
——湖北省丹江口市農村文化互助合作社調查 336
都市農業的“一畝三分地”模式
——北京市懷柔區東方好萊塢假日農場調查 340
讓“特殊人”變成“正常人”
——江蘇省泗陽縣創新社會管理特殊人群紀實 343
一個貧困縣的民生新局
——山東省冠縣關注民生紀實 347
不讓糧農受屈是底線
——農發行菏澤市分行全力支持小麥托市收購紀實 351
鹽池“小額信貸”:穿過層雲灑下曙光 354
武陟農民貸款擔保協會破解“貸款兩難” 358
一個農業大縣的經濟突圍
——安徽省泗縣發展新型鄉村工業紀實 361
這裡農業緣何“搶眼”
——北京市大興區“221行動計畫”實踐調查 364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蚌埠探索 368
六位一體 整體推進
——河南省安陽市新農村示範區建設紀實 373
新農村 新社區 新生活
——河南省安陽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 381
探訪昌邑“包村寄宿” 389
創新經營方式的“安徽樣本”
——來自安徽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的調查 395
瞭望“三農”
中國大豆,如何衝出“外國大豆”重圍
——訪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大豆權威育種專家
王連錚教授 405
中國糧價,安如“泰山”? 410
糧價:考驗調控技巧 414
中國糧食“暗流涌動” 418
“兩區”建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創舉
——訪安徽省宿州市委副書記史翔 422
堅持真抓實幹 全面推進農業國際合作
——訪農業部副部長牛盾 427
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現實困境
——訪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萬戶農戶調查
總負責人陳文勝 433
新農村建設該走什麼路?
——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兼“三農”問題研究中心
常務副主任劉德喜 444
來自韓國的建議與忠告
——訪韓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鄭文燮 450
有什麼樣的國情就建什麼樣的農村
——兩位美國大學教授談新農村建設 455
民間文化,我們必須挽留
——訪國際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 459
探索農民工消費增長新模式
——訪澳大利亞華裔學者孔保羅 464
讓農民不當農民 讓農民當好農民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貴 468
農村金融改革要鼓勵競爭普惠農民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杜曉山教授 472
如何看待當前“三農”形勢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 475
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大勢所趨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 479
重視解決“三農”的五個關鍵問題
——訪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 491
包產到戶不能萬歲
——訪《農民日報》原總編輯、資深“三農”問題研究專家
張廣友 500
一個老共產黨人的深度思索
——訪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原局長鐘沛璋 520
後 記 529
一隻眼睛看底層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幫助和鞭策過我的人們
序 言
有心的人 用心的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俊 1
傾注三農 情灑鄉土 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唐園結 4
把心貼近農民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趙普 6
聚焦農業 1
誰來救救柑橘
——來自湖南省永順縣柑橘滯銷的調查 3
“巴鈍將軍”守護“南豐蜜橘” 13
密雲板栗別樣甜 16
刮目相看“大興梨” 19
懷來縣全力打造“中國葡萄矽谷” 23
泗縣農業品牌先導 25
黔江生豬養殖“脫胎換骨” 30
探詢“優酪乳豬” 33
“別拿土豆不當乾糧” 38
來自棉花的傷痛告白 42
走進鄉村看糧事
——夏糧收購市場見聞 45
一個皖北糧商的心聲 50
雜交穀子的喜與憂 52
“小雜糧”昂首挺胸闖京城
——山西省特色農產品北京展銷周印象 58
平順縣“低碳旅遊”叫響全國 61
“旅遊富民”:鄉村旅遊從觀光農業走向鄉村建設 65
田野驕子
胡小燕:中國首個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 71
王桂夫:從油條學徒到創業明星 84
黃森創業記 89
一個打工妹的融城之旅 101
旭日陽剛中國夢 115
中國第一代農民工律師 125
桃花村裡的“特別村民” 131
王建華和“橡膠馬道” 134
一個殘疾農民的“養兔童話” 140
何正鴻:川派茶藝第一人 143
“大樹王”戴鎖方 148
劉明生與西街村巨變 154
于氏兄弟的綠色生態夢 164
大國鄉醫鄭萬全 171
玉樹有個宋仁德 184
劉錚:中國觀念攝影第一人 194
焦波:俺爹俺娘的影像碑記 200
底層脈動
小崗村支書有話要說 210
兩千村官說村情 218
一位縣委書記的新農村思考
——訪安徽省靈璧縣委書記儲誠勝 221
價格再便宜一點 補貼兌現再快一點
——對安徽省靈璧縣家電下鄉情況的調查 225
“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怎樣才能“實”起來? 228
“八連增”之後的期盼 232
誰是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 234
農田水利建設難處不少 236
讓農民在家門口“掘金” 238
守住“傳統”才能拓展市場 240
一個農民工返鄉後的生活實態 242
農民工張慶文夫婦與省委書記面對面 248
大王村農民工返鄉後的生存實態 251
農民工心聲八記 256
關注農村創業新主體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百縣農民工回鄉
創業調查”總負責人韓俊 261
一位失地農民的生活實錄 265
鄉鎮幹部“截訪”記 272
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大新情況”值得關注 276
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呼喚國家財政支持
——皖贛鄂三省農業植保情況調查 279
鉀肥仿冒造假嚴重坑農害農
——來自廣東湖南鉀肥市場的調查 282
“普九”黑洞
——冀皖鄂湘四省部分農村義務教育情況調查 289
微觀樣本
辛興村:歷史激盪下的農村改革鮮活標本 305
土地流轉中的一劑“良藥”
——北京市密雲縣下屯村蘆筍種植合作社發展情況調查 326
農民變“股民”
——探訪內蒙古扎蘭屯市鳳鳴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332
自己的歌聲比蜜甜
——湖北省丹江口市農村文化互助合作社調查 336
都市農業的“一畝三分地”模式
——北京市懷柔區東方好萊塢假日農場調查 340
讓“特殊人”變成“正常人”
——江蘇省泗陽縣創新社會管理特殊人群紀實 343
一個貧困縣的民生新局
——山東省冠縣關注民生紀實 347
不讓糧農受屈是底線
——農發行菏澤市分行全力支持小麥托市收購紀實 351
鹽池“小額信貸”:穿過層雲灑下曙光 354
武陟農民貸款擔保協會破解“貸款兩難” 358
一個農業大縣的經濟突圍
——安徽省泗縣發展新型鄉村工業紀實 361
這裡農業緣何“搶眼”
——北京市大興區“221行動計畫”實踐調查 364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蚌埠探索 368
六位一體 整體推進
——河南省安陽市新農村示範區建設紀實 373
新農村 新社區 新生活
——河南省安陽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 381
探訪昌邑“包村寄宿” 389
創新經營方式的“安徽樣本”
——來自安徽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的調查 395
瞭望“三農”
中國大豆,如何衝出“外國大豆”重圍
——訪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大豆權威育種專家
王連錚教授 405
中國糧價,安如“泰山”? 410
糧價:考驗調控技巧 414
中國糧食“暗流涌動” 418
“兩區”建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創舉
——訪安徽省宿州市委副書記史翔 422
堅持真抓實幹 全面推進農業國際合作
——訪農業部副部長牛盾 427
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現實困境
——訪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萬戶農戶調查
總負責人陳文勝 433
新農村建設該走什麼路?
——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兼“三農”問題研究中心
常務副主任劉德喜 444
來自韓國的建議與忠告
——訪韓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鄭文燮 450
有什麼樣的國情就建什麼樣的農村
——兩位美國大學教授談新農村建設 455
民間文化,我們必須挽留
——訪國際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 459
探索農民工消費增長新模式
——訪澳大利亞華裔學者孔保羅 464
讓農民不當農民 讓農民當好農民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貴 468
農村金融改革要鼓勵競爭普惠農民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杜曉山教授 472
如何看待當前“三農”形勢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 475
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大勢所趨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 479
重視解決“三農”的五個關鍵問題
——訪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 491
包產到戶不能萬歲
——訪《農民日報》原總編輯、資深“三農”問題研究專家
張廣友 500
一個老共產黨人的深度思索
——訪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原局長鐘沛璋 520
後 記 529
一隻眼睛看底層
《一隻眼睛看底層——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書,近日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系農民日報青年記者李朝民所著。書中既有對農產品賣難、農村義務教育內幕的披露,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也有對農村改革路徑、經營制度創新等的探討和思考,展示了中國“三農”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真實現狀,是一本接地氣、有道義擔當的新聞調查作品集,值得媒體同行和各界關注、關愛“三農”的人士一讀。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多元的視角,通過“聚焦農業”、“田野驕子”、“底層脈動”、“微觀樣本”、“瞭望三農”等5部分,對近年來我國“三農”現實進行了多側面深入翔實的觀察與解讀。一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唐園結,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趙普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
韓俊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這是一個有心人寫了一本用心的書。這些親歷的場景、生動的細節,會有助於許多人正確認知和研究中國“三農”歷史。正因為朝民出身農民,熟悉農村,了解農民,心繫農民,才能對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才能寫出這么多“接地氣”的新聞佳作。
唐園結社長表示,朝民是個對“三農”有感情、有熱情、有激情、有痴情的“四情”記者。書中浸透了他對農民群體和草根人群的深沉感情:恤其不幸之情躍然紙上,勵其奮起之願力透紙背,感其堅強之懷撲面而來。事實就是最大的深度。作者最可貴之處是敢於講真話、講實話,沒有假話、大話、空話。這本書是農民報人“為農民說話,反映農民呼聲”的眾多優秀作品中的一個縮影。
央視“名嘴”趙普認為,對底層百姓的境遇,理解比同情更有意義,呼籲比理解更有價值。李朝民是個稱職的記者,他善於捕捉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手中的筆上傳下達,為農請命。為農民說一句公道的話、管用的話,比獲得什麼獎的意義都大!
作者是皖北農家子弟,有一種天然的感情紐帶把他和農業、農村、農民始終連結在一起。書中所收文章飽含深情,文字樸實生動而又耐人尋味。
【序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
有心的人 用心的書
《農民日報》是黨和政府指導“三農”工作的權威媒體。作為農民日報青年記者,李朝民同志情系“三農”,聚焦底層,多年來致力宣傳報導全國各地“三農”工作新思路、新實踐、新問題、新現象。他緊跟生產實踐和農民民眾需求,采寫了一批高質量的報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為彰顯《農民日報》的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隻眼睛看底層》是李朝民同志而立之年的作品。這是一本以“崇農立言、惟仁求真”為宗旨、以記錄中國“三農”真相為主要內容的新聞作品集,視角寬廣、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既對新聞工作者搞好“三農”宣傳報導具有參考價值,也對基層幹部民眾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具有借鑑意義。
本書飽蘸深情,用寫實的手法、通俗化的筆調、圖文並茂的形式、多元化的視野,通過聚焦農業、田野驕子、底層脈動、微觀樣本、瞭望“三農”等5部分,從不同側面對十七大以來中國“三農”進行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解讀,既有對農民工返鄉的真實記錄、義務教育內幕的披露,也有對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創新的系統探討,更有對中國漸進改革路徑的思考和提升,充分展示了中國“三農”真相。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城鄉的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務差距都很大。“四化同步”最薄弱的環節在農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業物質基礎脆弱、農業比較效益低。全面小康,關鍵看老鄉。四化同步,農業不能拖後腿。解決“三農”問題,現在真正到了一個攻堅克難的階段。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舉全黨全國之力,加強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億萬農民作出鄭重承諾。只要我們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鞏固對農民少取的成果,加大對農村多予的力度,特別是做好放活這篇大文章,廣大農民會繼續得到巨大實惠,農民的經濟社會政治地位會繼續提高,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時,億萬農民一定會過上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為農民說話,反映農民呼聲是這本新聞作品集的突出特點。這類作品對推動中國農村改革,繁榮農業農村經濟,密切各級領導同廣大農民的關係起到了積極作用。縱觀這本書記敘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當代中國“三農”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既有巨觀理論探討,也有底層微觀實踐,是一本比較豐滿的新聞作品集。
這部書中的作品,不是說每篇都是盡善盡美的佳作,但作者能堅持不懈地寫,一篇比一篇好,終於寫出一本書來,確實不易,這是一個有心人寫了一本用心的書,我為作者感到由衷的高興,並向他表示祝賀。也許還有一些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字結構不無可商榷之處,但重要的是,這些親歷的場景、生動的細節,會有助於許多人正確認知和研究中國“三農”歷史。好政策不是我們在辦公室里想出來的,不是起草檔案的人在會議室里討論出來的。只有了解到基層的實情,才能制定出好的政策。毛主席上世紀50年代就曾說過:共產黨領導機關有兩件大事,一是調查研究,二是制定政策。如果越往上越不了解真實情況,肯定會誤國,肯定會害了百姓。從長遠看,書中反映的一些“三農”問題是值得憂慮的。歷史必須真實。真實的歷史才能總結真正的經驗,汲取真正的教訓,使連續不斷又跌宕起伏的歷史能更好地繼續向前發展。
作者是幸運的,作為一個皖北農家子弟,當了記者,而且當了《農民日報》的記者。否則,他就很難甚至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機會成為這么多“三農”真相的親歷者、見證者、知情者、記錄者和一定程度的參與者。然而,正因為他出身農民,熟悉農村,了解農民,心繫農民,才可能對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才可能才能寫出這么多“接地氣”的新聞佳作。
勤奮刻苦的品格和認真負責的精神是促成此書的兩大因素,也是此書最有啟示性的兩個亮點。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是為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俊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六日
傾注三農 情灑鄉土
《農民日報》在中國農村改革中應運而生,在中國農村發展中茁壯成長,在“三農”發展新的黃金期走向成熟。創刊30多年來,《農民日報》承擔著“三農”新聞宣傳“挑大樑”和主力軍的使命,為“三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良好的輿論引領作用。在記錄中國農村改革歷程,見證中國“三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民日報》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熱愛“三農”、奉獻“三農”的優秀新聞工作者。青年記者李朝民便是其中一位。
朝民采寫的人物通訊《玉樹有個宋仁德》,令我印象深刻。這篇稿子講述了青海省玉樹州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宋仁德的感人事跡,採訪深入,文風平實,我看過後很受感動。自此,我開始關注他采寫的其他報導。後來,他又采寫了《旭日陽剛中國夢》、《誰來救救柑橘——來自永順縣柑橘滯銷的調查》、《鄉村醫生鄭萬全》等多篇報導,社會反響良好。這些文章浸透了一種對農民群體和草根人群的深沉感情:哀其不幸之情力透紙背,勵其奮起之願躍然紙上,感其堅強之懷撲面而來。實踐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他是個有理想追求、有奮鬥精神的青年,是個勤奮刻苦、認真負責的人,也是個對“三農”有感情、有熱情、有激情、有痴情的“四情”記者。如今,他要出書,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允。
古人云,文以載道。一個“三農”新聞工作者的作品要載什麼道?
見一葉而知秋。朝民而立之年結集出版的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隻眼睛看底層》,與其說是一本描繪中國“三農”的新聞作品集,倒不如說是農民報人秉持“崇農立言、惟仁求真”的社訓,“為農民說話,反映農民呼聲”的縮影,值得我們同行一讀。
首先,這是一本不迴避問題的書。“三農”問題說到底是農民問題,“作為面向全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一張黨報”,我們不為農民說話,誰為農民說話?新聞報導應以正面宣傳為主,並不意味著忽視輿論監督。兩者不可替代,更不可把兩者對立起來。輿論監督報導要求記者有一定的政策和理論水平,對實際情況要真正了解,否則很難發現問題,即便發現了也很難準確把握問題實質並推動問題解決。從這本新聞作品集來看,作者在輿論監督報導方面是有一定功底的,所采寫的一些報導,既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訴求,又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並促成了問題的解決,農民的利益得到了應有的保障。
其次,這是一本敢於講真話的書。新聞的生命在於真實,堅持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基本原則,也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但並不是所有人所有時候都能做到。新聞工作者應把每一篇新聞作品當成時代的見證,要讓它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經得起民眾的檢驗。我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堅持用事實說話,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有敢于堅持真理、說真話的勇氣。其次還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嚴肅認真的採訪作風和嫻熟的業務技巧。事實就是最大的深度,作者最可貴之處是敢於講真話、講實話,沒有那些假話、大話、空話,這是本書最大的特色。
第三,這是一本注重理論探討的書。雖然新聞作品是用事實說話,但作者在時間與空間上將視線延伸,並在分析的過程中將各種相關事實展現給讀者,它所提供的現實世界圖景是立體的,不僅增加了報導的深度,而且給讀者以思想啟迪。一篇好的分析性新聞,它應當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洞察其底,讓人回味無窮。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努力,也取得了效果。
研究問題是一個記者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個記者社會責任感的職業表現,我很高興看到朝民在“三農”研究方面不斷深入、不斷拓展。我也希望朝民今後能繼續多研究些問題,早日成為一個專家型記者,把報導寫得更紮實、更有分量,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是為序。
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唐園結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日
把心貼近農民
為農民日報記者李朝民最新力作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隻眼睛看底層》的出版而高興。
對底層百姓的境遇,理解比同情更有意義,呼籲比理解更有價值。
我想,那些對農民工進城心存疑慮的人們該讀讀這本書。農民工進城的原因說起來很簡單,就個體而言,那就是他們要擺脫貧窮,要過更好的日子。而更大的背景是,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必將大量湧向城市,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大勢所趨。至於如何推進、怎么改變,書中提供了可行性解決方案。
作為一個農村記者,要經常注意抓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上傳下達,為農請命。作為一個農村記者,為農民說一句管用的話,比你獲什麼獎的意義都大。在農村記者中,朝民是不是最有成績的一位,暫時不好說,還有待歷史做出檢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無疑是當代農村記者中最為勤奮的一位。
他從2006年開始記者生涯,繁重的日常工作之外,已出版兩本著作。第一本是《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山東廣饒大王鎮的經驗》(與人合著)。該書是中共中央黨校課題研究成果,該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實施方案曾報送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得到肯定和支持。朝民承擔課題中關於構築農業產業化體系與提升現代農業水平的研究,是課題執筆人之一。
另一本便是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隻眼睛看底層》。為農民說話是該書的突出特色。略舉幾例,以饗讀者:
其一是《一個農民工返鄉後的生活實態》。雁因時而遷,人因勢而徙。中國的農民工如大雁一般,在東與西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遷徙流轉。2008歲末,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打破了城鄉遷徙的季節慣性: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帶上家當,提前回到他們的故土,形成了罕見的返鄉潮。
回鄉後的他們都在做些什麼?農民工和他們的家鄉,是否將為這種無奈的後退支付高昂的成本?為解答各方疑惑,朝民奔赴農民工輸出大省安徽,隨機追蹤了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蘆嶺鎮大張村返鄉農民工張慶文,與他同吃同住了4天,記錄了一個返鄉農民工的真實生活狀態。
《一個農民工返鄉後的生活實態》文章刊出後,不僅被人民網、新華網等上百家網站轉載,中央電視台《小崔會客》欄目組還通過作者邀請到被報導對象,與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一起參加了央視2009年兩會特別節目,主題就是如何關注、關愛眾多返鄉農民工。主持人崔永元在節目中與張慶文夫婦交流時,幾度哽咽,潸然落淚。節目中,農民工張慶文還把當日《農民日報》親自送給王金山書記,《農民日報》第一次被央視向全球億萬觀眾免費推介,大大彰顯了《農民日報》的品牌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
其二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流失嚴重》。這篇調查性報導之所以出爐,主要是想回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的一個疑問。2009年1月初,新華社播發了溫家寶總理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此言一出,激起了無數人心中的漣漪。
本來經濟社會發展了,農民收入逐步提高了,農村孩子上學的機會多了,但是他們上大學的比重卻下降了。這個悖論的後面有著怎樣的邏輯聯繫?農村義務教育的實際情況如何?農村娃都得到了哪些實惠?帶著這一連串問題,朝民耗時4個多月對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四省5所中學、4所國小進行了跟蹤調查。當年6月10日,該調查報告通過農民日報內參上送給中央領導,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關注,並於6月12日對該文作出重要批示。
其三是《誰來救救柑橘——來自永順縣柑橘滯銷的調查》。永順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是我國的柑橘之鄉。2011年,全縣16.5萬畝柑橘獲得豐收,柑橘產量2.5億斤。由於受全國柑橘普遍豐產、市場飽和等因素影響,截至2012年2月26日,尚有1億多斤存庫柑橘滯銷。產地的路邊、河中間隨處都可見到腐爛柑橘的蹤影。朝民在村民的帶領下走村入戶進行深入調查採訪。《農民日報》於2月29日刊發題為《誰來救救柑橘——來自永順縣柑橘滯銷的調查》的深度報導,呼籲社會各界關注永順柑橘滯銷事件。隨後該報導被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中國網等上百家網路媒體轉載,引起了全國各地客商的熱情關注,紛紛前往永順採購柑橘。
由於《農民日報》報導的大力推動,永順縣柑橘滯銷難問題得到緩解。朝民從該縣柑橘產業辦獲悉,截至3月7日,永順柑橘由原來的滯銷,逆轉為一周內銷售達3000多萬斤。 當地村民電話告訴朝民,每天都有幾十輛大卡車前往永順收購柑橘。此次報導不僅緩解了銷售難,而且還促使了柑橘價格的上漲,中間兩次漲價,由原來的每斤0.15元漲到每斤0.25元、再到每斤0.4元,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不到一個月,永順縣上億斤滯銷柑橘基本售完。
從洋蔥滯銷、芹菜滯銷、白菜滯銷、土豆滯銷到柑橘滯銷,農產品滯銷潮一波接一波,可以說年年有。農產品滯銷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成了菜農、果農們的一塊心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農產品的滯銷?我們又應該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成了當務之急。近年來,農民日報多次報導農產品滯銷事件,並努力探討解決滯銷之道,助力破解農產品滯銷難題,有力地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朝民作為主力記者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朝民之所以能寫出如此有影響的報導,原因很多,但出身這一條我以為很關鍵。朝民生在農家,熟悉農村,了解農民。做“三農”新聞報導,有一個感情和態度問題,對農民沒有感情,甚至鄙夷瞧不起農民,張口“你真農民”,閉口“鄉巴佬”,這樣的人是做不好“三農”新聞工作的。
朝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評價是:做人誠實、真摯。做事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新聞寫作屬於責任感極強的一種創作。原新華社社長郭超人有一句名言:在記者的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為了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記者要有忠誠老實的人品,要敢講真話,不說假話,要實事求是,不做“風派”。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記者的使命,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在記錄歷史。朝民是一個敢講真話,不說假話的人,是一個歷史的忠實記錄者。
是為序。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趙普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六日
【書評】
為農立言 感恩鄉土
——評李朝民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隻眼睛看底層》
程天賜
“三農”問題事關國計民生,關聯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溫飽、吃穿和日用,其恩德也大矣。但是,正如辛苦養育了我們長大的父母,我們常常忽略了他們的脆弱和疾患,也就了無牽掛地只顧自己奔前程而和他們漸行漸遠。對於今天中國“三農”的真實處境和未來方向,有多少人敢說自己真正關心和理解了?恐怕不多。
李朝民的新書《一隻眼睛看底層——中國三農調查實錄》,是一本知恩圖報的書,一本以記者的良知和努力,不斷深入“三農”、報導實事真相的書,一本反映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農請命的書,值得關注、關愛“三農”人士一讀。
該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書中通過“聚焦農業”、“田野驕子”、“底層脈動”、“微觀樣本”、“瞭望三農”等五個部分,對近年來我國“三農”現實進行了多側面深入翔實的觀察與解讀。既有對農產品賣難、農村義務教育內幕的披露,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也有對農村改革路徑、經營制度創新等的探討和思考,展示了中國“三農”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真實現狀。
《誰來救救柑橘——來自湖南永順縣柑橘滯銷的調查》,是朝民調查性報導的代表作之一,在農民日報見報後,被新華網、新浪網、中國網等上百家網路媒體轉載,全國各地客商紛紛伸出援手,永順縣1億多斤柑橘滯銷很快得到緩解。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現象一波接一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農產品滯銷?我們又應該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李朝民的報導發人思考,並探討解決滯銷之道,發揮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和市場信息服務功能。
又如采寫《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流失嚴重》,朝民耗時4個多月,對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四省5所中學、4所國小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報告披露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關注並作出重要批示。通過承載社會責任感和問題意識的報導和文章,推動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進步,正是記者價值的體現。
朝民為何能寫出如此有影響的報導?我認為這與作者本身的一些特點分不開。朝民系農家之子,有一種天然的感情紐帶把他和農業、農村、農民連結在一起。他熟悉農村,了解農民,深感責任重大,當為農民利益鼓與呼,力求盡到與農民同心、為農民立言之職責。為此,他做到了兩點:一是正確對待農民,二是把心貼近農民。書中浸透了作者對農民群體和草根人群的深沉感情:恤其不幸之情躍然紙上,勵其奮起之願力透紙背,感其堅強之懷撲面而來。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這是一個有心人寫了一本用心的書”。
除了上述特點,我還欣賞書中很有分量的專家訪談的精彩內容。作者帶著現實問題的關切、求解,專訪了王連錚、韓俊、鐘沛璋、李成貴、郭書田、杜曉山、烏丙安等一批思想理論界和“三農”研究領域的學者精英,以及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農業問題專家。專家學者們洪鐘大呂,開闊的學術視野,切近社會病灶的現實關懷,對中國“三農”未來發展負責任的思考和發言,高屋建瓴,催人奮進。例如,鐘沛璋同志提醒,我國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還在擴大,腐敗的勢頭並沒有得到遏制,要防止改革停滯不前,被官僚主義、既得利益勢力和壟斷集團,以“穩定第一”等種種藉口阻擋、甚至淹沒。居安思危、憂患意識的吶喊,打破報喜不報憂,一片歌功頌德、歌舞昇平的光鮮迷醉,振聾發聵。
一方面是底層“三農”個案的調查,一方面是高端知識分子的良知吶喊、理性建言,使得本書既有基層一線的感性和質樸,又有高層次思維的理性光芒和智慧的穿透力,也有國外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的前車之鑑、它山之石,形成了書中不同部分感性和理性、微觀和巨觀的映襯互補和較豐富內涵。這也是我願意向讀者推薦本書的理由。
(《一隻眼睛看底層——中國三農調查實錄》,李朝民著,新華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李朝民,1979年9月出生,安徽省靈璧縣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專業。現為農民日報記者,主要從事調查性報導。新聞作品曾多次被中央主要領導批示、中宣部表揚,多次獲得全國農業好新聞獎、全國人大好新聞獎等獎項。主要著作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山東廣饒大王鎮的經驗》(合著)、《一隻眼睛看底層——中國三農調查實錄》等。
【媒體報導】
《農民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俊的題為《有心的人 用心的書》文章,文中高度讚揚了本書作者為農民說實話的可貴品質,並指出以“崇農立言、惟仁求真”為社訓、以記錄中國“三農”真相為主要內容的新聞作品集,視角寬廣、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既對新聞工作者搞好“三農”宣傳報導具有參考價值,也對基層幹部民眾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具有借鑑意義。
新浪財經報導中國“三農”調查實錄《一隻眼睛看底層》出版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多元的視角,通過“聚焦農業”、“田野驕子”、“底層脈動”、“微觀樣本”、“瞭望三農”等5部分,對近年來我國“三農”現實進行了多側面深入翔實的觀察與解讀。一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唐園結,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趙普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經濟網報導題為 為農立言 感恩鄉土——評《一隻眼睛看底層》文章
文章指出:李朝民的新書《一隻眼睛看底層——中國三農調查實錄》,是一本知恩圖報的書,一本以記者的良知和努力,不斷深入“三農”、報導實事真相的書,一本反映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農請命的書,值得關注、關愛“三農”人士一讀。
人民網報導題為《一隻眼睛看底層》出版 被贊為農請命文章
文中指出書中既有對農產品賣難、農村義務教育內幕的披露,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心路歷程的真實記錄,也有對農村改革路徑、經營制度創新等的探討和思考,展示了中國“三農”發展過程中的真實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