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池位於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城河東路與中山路交叉口,系舊式三角形蓄水池。原名東泉池,分有兩條支流,東面支流為鹹水,西面支流為甜水,久旱不涸。池系條石築砌,設有石質望柱、欄板、汲水台、碑牌。1996年11月已列入區級文保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鑒池
- 地理位置:鎮海區招寶山街道
- 文保級別:鎮海區級
- 原名:東泉池
- 最早記載:宋朝
歷史記載,民間三觀點,景區熱度指數,地圖信息,
歷史記載
一鑒池原名東泉池,這是因為建於公元909年的鎮海原名望海鎮,當時的縣城,東起一鑒池,符船西迄倉河頭,南臨米行街,北至濠橋,周長不過四百五十丈。池下有井,井之所置,就是泉眼或暗河,就是無論久旱無雨,還是陰雨連綿,池水始終不漲不落的原因。
有關東泉池的記載最早見於《宋·寶慶志》,“鄭洙以石築四旁,其廣二十餘丈,其長居廣之半,其深得長四之一,邑人至盡蒙其利。後淤塞。”《清·乾隆志》記載顯示,到了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1644年),一個叫張琦的人負責疏浚和重建,長廣均不及宋代。池邊原立有一塊刻於明嘉靖丙戌年的“一鑒池”石碑,後因風化嚴重,被區文管會收藏。於是,“一鑒池”的叫法也便流傳下來。
民間三觀點
“鑒”通“鑒”,鏡斷射符子。民間有種說法,在科舉制未廢除前,現在的中山路上舊有二聖廟、校士館等建築,校士館原稱試院,在清代各縣所考取合格的生員(即秀才),若要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必須參加會試,試院即是生員會試的場所。生員在會試前,必先到一鑒池中照一朵多嘗乎照。據說,照出來有監生模樣的人必能被錄取。
也有人持不同觀點。宋代一丈約禁辣才為3米,這樣推算,當時的水池廣約60米,長約30米,深約15米,蓄水可達千噸以上,對於南宋鎮海僅有56492人(《宋·寶慶志》記載)來說,這樣巨大的蓄水池除了為居民生活提供用水外,也許另有用途。這個用途或許與海舶取水有關,海舶遠航,必須備足淡水。而海船裝水有個特點,數量多,時間短,挑水的人多,一般水井應付不了,一鑒池與利涉道頭相距不遠,送水上船極為方便。於是,便有了“海上絲綢之槳付迎路遺址”的一個推斷。
還有種說法,一鑒池的一側,有一條與城河東路平行的弄堂叫東長營弄,該弄南起中山路達汗連,北迄鼓樓東路。據傳,明初建石城時,城兩側建東、西相稱兩條長弄,系駐兵營之地。我國第一艘用於護航體應宙永的“寶順”輪船,以鎮海口為基地,泊於一鑒池以東的洋關道頭江面,民國時浙江省水上警察廳的“超武”等13艘艦艇,也曾泊於該江面,船艦所用水,均取自一鑒池。船民前來挑水,更是常事。
地圖信息
位置: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城關中山路一鑒池(南熏別院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