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漢語詞語)

一葦(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葦是一個詞語,拼音是yī wěi,釋義為心存善念行有善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葦
  • 外文名:a reed
  • 拼音:yī wěi
  • 詞義:心存善念行有善舉
  • 詞性:名詞
詞語解釋,內容介紹,

詞語解釋

一葦: 一根蘆葦。借指小船: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喻指渺。又有“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含技高心闊輕薄可得。

內容介紹

一葦可指心存善念行有善舉,則困難可輕而易解。又可指自謙,有心境和謙態,葦有剛柔纖美。
一葦也做美麗謙和的女子,如:淮水千年未遇期,又現江南徽韻升,游耘尚曾過龍門,風絮不在三月中,淑汝臨水若一葦,何敢隔岸羨佳人,舒依寐中攜素手,半隙絡緦勝錦瞳。又有“平生願,願做一水鳥,進得濯衣青娥繡,一葦傍水小憩蜻,便單也從容。
典故達摩有一葦渡江之載。達摩祖師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羅門種姓,相傳是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傳說,達摩祖師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後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今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
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梁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當時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講經說法,當地民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台,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離去後,聽講的民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趕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邊。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既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么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於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隻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即順手抽出一根蘆葦予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