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般經濟規律
- 套用學科:經濟學
- 重要性:經濟領域是人類活動領域的基礎部分,經濟活動是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核心內容的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其他社會活動如文化、政治、軍事、宗教活動等都是以它為基礎,最終都是為它服務的
- 規律:商品價值率的變化規律
簡介,商品價值率的變化規律,貨幣價值率的變化規律,二者相對變化規律,商品交換的客觀動機與基本原則,購買者的客觀動機,銷售者的客觀動機,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化,供不應求,供過於求,供求平衡,
簡介
經濟領域是人類活動領域的基礎部分,經濟活動是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核心內容的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其他社會活動如文化、政治、軍事、宗教活動等都是以它為基礎,最終都是為它服務的。
一般經濟規律的發現並不難,其論證過程卻不容易。有些經濟學者認為,許多經濟規律特別是價值規律是不需要論證的,而且是不可能論證的,只能作為一種無法論證的公理存在下來。其實不然,經濟活動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遵循著廣義價值規律及其三個基本推論,所不同的只是其表現形式。
商品價值率的變化規律
商品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事物,由廣義價值規律可得:
商品價值率的變化規律:商品的價值率Pm圍繞社會平均價值率Po上下波動,即
Pm~Po(4-5)
當Pm>Po時,商品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社會將不斷擴大其生產與消費的規模;當Pm<Po時,商品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社會將不斷縮小其生產與消費的規模;當Pm=Po時,商品就會出現供求平衡的局面,社會就會維持原有的生產與消費的規模。
例如,如果社會綜合平均年價值增長率Z=5%(即社會綜合平均年價值率Po=105%),社會商品平均年價值增長率Z=8%(即社會商品平均年價值率Po=108%),這意味著社會在經濟領域的發展速度大於社會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等綜合領域的發展速度,此時,經濟的發展將會帶動政治與文化的發展。
這裡需要注意:
(1)同一商品往往受不同生產與消費主體的作用,其價值率可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規律。
(2)商品的價值率在總體上決定著商品的前途和命運,但有時高價值率的商品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而低價值率的商品卻能迅速蔓延。不過,這些情況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
(3)商品的實際價值率與其表現出來的價值率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廣義價值規律只以事物的實際價值率為客觀基礎。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有時通過欺騙或偽裝手段可使其商品表現出較高的價值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廣義價值規律的體現,但這種影響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
貨幣價值率的變化規律
貨幣價值率的變化規律:貨幣的價值率Ph圍繞社會平均價值率Po上下波動,即
Ph~Po (4-6)
當Ph>Po時,貨幣發生升值,人們將會設法增加貨幣的擁有量,減少商品的購買量;當Ph<Po時,貨幣發生貶值,人們將會設法減少貨幣的擁有量,增加商品的購買量;當Ph=Po時,人們將會設法維持貨幣擁有量與商品購買量的相對平衡。
這裡需要注意:同一貨幣在不同社會區域往往受不同經濟力場的作用,其價值率可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規律;不同貨幣在同一社會區域往往受同一經濟力場的作用,其價值率可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規律;貨幣的實際價值率與其表現出來的價值率往往也存在差異。
二者相對變化規律
貨幣的使用特性與一般商品存在著差異,其價值率的變化規律也存在著差異。貨幣作為商品的價值尺度和價值符號,廣泛套用於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之中,因而受到社會力場廣泛的、持久的、多形式的、多方位的作用,其價值率強烈地趨近於社會平均價值率。一般性的、局部的、小範圍的、暫時的擾動因素的作用,並不能使貨幣的價值率較大程度地偏離社會平均價值率,其價值率具有較大的穩定性。
然而,一般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只是受短暫的、不連續的、不穩定的、局部的社會力場的作用,往往在局部地區偶然地以某種特有的方式與其他商品(或貨幣)進行交換,其供求關係受各種局部的、偶然的擾動因素的作用,因此其價值率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波動性。
商品與貨幣價值率的相對變化規律:一般商品的價值率Pm圍繞貨幣的價值率Ph上下波動,即
Pm~Ph (4-7)
當Pm>Ph時,人們將增加該商品的購買量,減少貨幣的擁有量;當Pm<Ph時,人們將減少該商品的購買量,增加貨幣的擁有量;只有當Pm=Ph時,人們將維持貨幣擁有量和該商品購買量的相對平衡。
商品交換的客觀動機與基本原則
商品交換的比例由什麼來決定?商品的價格以什麼為基礎?這是長期爭論的問題。門格爾認為,商品交換的比例和商品價格完全歸結為交換雙方對財貨的主觀評價的均衡。傑文斯採用最後效用程度(即邊際效用)來說明交換比例的決定,他認為:兩商品的交換比例,是交換後可供消費的諸商品量的最後效用程度之比例的倒數。他還得出:物品的交換比例與邊際生產成本成反比例。瓦爾拉斯認為,商品的價格取決於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均衡。馬歇爾認為:商品的價格取決於需求與供給的均衡。
現在來分析商品交換的基本準則究竟是什麼。商品購買者與商品銷售者在進行商品交換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目的:購買者總是希望以最少的貨幣購得最多使用價值的商品;銷售者總是希望以最少的商品售得最多的貨幣。
購買者的客觀動機
購買者在購買商品時,最關心的是該商品對於自己的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的生產成本。他總是在仔細地權衡:該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否大於市場價格所對應的抽象使用價值?
設商品對於購買者的使用價值為Qu,商品的市場價格為Ba,單位貨幣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為Qh,則購買者購買該商品的客觀動機是:
Qu≥Ba×Qh?(4-8)
由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可隨著購買者的採購規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購買者將會購買更多的商品,儘可能將更多貨幣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轉化為商品的具體使用價值,從而使商品的使用價值逐漸下降,並最終趨近於商品的市場價格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即
Qu≧Ba×Qh?(4-9)
總之,購買者在購買商品時,通過調節商品的購買數量,使他得到的商品使用價值無限趨近於他所付出的貨幣使用價值,即無限趨近於購買者的成本價值。
銷售者的客觀動機
與購買者相反,銷售者在銷售商品時,最關心的是商品的生產成本,而不是該商品對於他人的使用價值,他總是仔細地權衡:該商品的市場價格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是否大於該商品的生產成本?
設商品生產成本為Qv,商品的市場價格為Ba,單位貨幣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為Qh,則生產者生產該商品的客觀動機是:
Ba×Qh≥Qv(4-10)
或者
Ba≥Qv/Qh(4-11)
Ba≥Bb (4-12)
由於商品的市場價格可隨著生產規模或銷售規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生產者將會儘可能加大生產規模或銷售規模,使商品的市場價格逐漸下降,並最終使商品的市場價格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趨近於該商品的生產成本,即
Ba×Qh≧Qv(4-13)
Ba≧Bb (4-14)
總之,生產者(或銷售者)在銷售商品時,通過調節商品的生產數量,使他得到的市場價格所代表的抽象使用價值無限趨近於該商品的生產成本。
綜合以上兩個客觀動機,可得:
Qu≧Ba×Qh≧Qv (4-15)
即: Qu≧Qv (4-16)
綜上所述,購買者與生產者(或銷售者)在交換商品時,通過調節商品的銷售數量,使購買者所得到的商品使用價值無限趨近於生產者(或銷售者)所得到的貨幣使用價值,最終無限趨近於生產者(或銷售者)所付出的生產成本,從而可得:
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
商品交換總是以買賣雙方的成本價值為基礎,實現等價交換。
幾點說明:
1、商品交換包括商品與商品之間、商品與貨幣之間、貨幣與貨幣之間的交換。
2、這裡沒有考慮商品在交換過程中所產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商品的廣告宣傳成本、銷售成本、採購成本、貯存運輸成本等。這些成本如果由購買者付出,則計入購買者的成本價值之中;如果由生產者或銷售者付出,則計入生產者或銷售者的成本價值之中。
3、許多商品是單件消費的,購買者只能決定是否購買它,而不能決定購買它的數量,此時,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體現得較為模糊。但是生產者或銷售者可以決定它的生產數量或銷售數量,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體現得較為清晰。
4、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只是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機率性,而不具有具體性、特殊性和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