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明燈

一盞明燈

《一盞明燈》是易樂平於2016--2017年間創作的紙漿雕塑作品。作者借用傳統舞台戲劇的造景手法,運用以“一當十”的極少原則,通透與剪影的表現手法,意象建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嘉興南湖紅船上的十三位代表的偉大形象。該作品採用了空間營造與時間介入,突破了“物”“我”之間的距離,實現了歷史事件、情感交流和作品表達的統一。

《一盞明燈》入選2018年“超越”青年藝術家雕塑邀請展,2020年“彼時之象·此時之境”當代中囯彩塑藝術邀請展;獲2021年“紅色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雕塑展學術獎、2022年中國·嘉興首屆“紅船魂”紅色主題雕塑優秀方案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盞明燈
  • 外文名:One Light in Darkness
  • 作者易樂平
  • 創作年代:2016--2017年
  • 分類:意象雕塑
  • 藝術風格:當代藝術
  • 材料:紙漿
  • 尺寸:230cm×66cm×25cm
藝術賞析,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

藝術賞析

《一盞明燈》將十三位歷史人物與紅船並置,散點中夾雜平行透視的法則,人與物同質而作為造景元素,共同營造特定的場景與氣氛。易樂平採用京劇舞台造景的理念,以極簡主義審美原則,將遊船有選擇有意識的解構,而後重建成通透與剪影的視覺形態,重新演繹1921年7月那一刻。
《一盞明燈》的人物特質被群體化,而重點彰顯人物的精神共性;將人物比例適度拉伸,凸顯縱深空間的崇高感與莊嚴性;將人物與船體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意在構建里程碑式的主題形式。
作品借用浮雕剪影式二維空間的壓縮和細節深度塑造的表現技巧,將人物造型簡化,身形比例誇張,體態個性鮮明,力求獨特的儀式感和人物動態的辨識度。刻意的體現有趣形式感表現,弱化了真實情節的聯想,強化了意象形式的構成語彙。
人物與船體採用多層次、多空間的穿插與銜接,將人物關係的組合轉變為物體的抽象重構,藉此消減雕塑的敘事性與寫實性,意圖強化整體的再現與詩意的表達。
借用柔性、非硬質的紙漿媒介,纖維書卷的氣息,細膩質樸的觸感,夾著一種回憶和懷舊的情愫,站在傳統和創意標註了時空軸的兩個方向,揉入人文的情結,詩意的表述;一種在激變的社會潮流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劃時代場景;其人其事,所具有“一盞明燈”式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創作背景

易樂平的場景系列人物創作之一的《一盞明燈》,沿用寫意手法,表現第一次代表大會移師浙江嘉興南湖遊船,繼續進行的歷史事件。
《一盞明燈》以突破空間與時間的框架的方式,將人物互動與遊船場景再構重組,將人物動作的行進與情緒的變化,嫁接與組合而成逐格行進中的瞬間與神態。
紙漿材質特有的斑駁肌理,使雕塑舞台定光效果,有了時間維度上的流動性與空間意義上的縱橫感;使雕塑表面的形制,具備意象上的抒情與寫意。

藝術家簡介

易樂平 ,男,漢,1971年生於湖南嶽陽。1994年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武漢。現任教於湖北省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公共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美育研究會理事,湖北省美術院特聘藝術家,湖北省第六屆壁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持有者,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派遣法國巴黎藝術城呂霞光工作室訪學藝術家,湖北省社科藝術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評審專家,國研評審中心評審專家,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初評審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