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樹葉》是現代詩人紀弦於1954年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以“一片槐樹葉”為意象,寄託了詩人思鄉盼歸的情感,譜寫了一曲海外遊子縈懷祖國、思念故鄉的衷腸之曲。此詩使用了詠物抒懷的藝術手法,開頭以槐樹葉起情,結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飄香的季節收尾,首尾呼應,一氣呵成,整體構造意味深長,給讀者留下了開闊的想像餘地。
此詩後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本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片槐樹葉
- 創作年代:1954年
- 作品出處:《紀弦詩選》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紀弦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一片槐樹葉
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寶貴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傷心,最使人流淚的一片,
薄薄的,乾的,淺灰黃色的槐樹葉。\\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園子裡撿來的了,
被夾在一冊古老的詩集裡,
多年來,竟沒有些微的損壞。\\
蟬翼般輕輕滑落的槐樹葉,
細看時,還沾著些故國的泥土啊。
故國喲,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讓我回到你的懷抱里
去享受一個世界上最愉快的
飄著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54年,當時詩人已經遠離大陸故土六年了。一次翻檢舊書,夾在書中的一片槐樹葉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觸動了詩人感情的一根弦。於是詩人感情顫慄了,寫下了這首《一片槐樹葉》。
文學賞析
詩人托物寄情,通過一片被夾在古詩集中“還沾著些故國泥上”的槐樹葉,譜寫了一曲海外遊子縈懷祖國、思念故鄉的衷腸之曲。
全詩只有三節,以時間的“現在一過去一將來”和心理的“傷感一回憶一企望”為同步併線索,融合客觀之物和主觀之情,使人處處感觸到詩人靈魂的顫動、感情的波瀾。
第一節寫詩人現在目睹槐樹葉時的複雜感受。這一節只用了一個句子,即把一個陳述句排列為四行,這個述句的縮寫是:“這是一片槐樹葉。”“槐樹葉”的一連串定語,包含三層意思,表現了感情的三次波瀾。開頭兩行落筆見情:讚美之情,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並以三個“最”字的疊用,層層推進,增加感情的強度和濃度。第三行用一個“而”字急轉,情感的流程由讚嘆變為傷感,由欣喜變為悲泣。為了表現這種樂中之苦、喜極之悲,詩人又以兩個“最”字的重疊加以強化,構成了全詩情感的基調,於是開頭兩句所表現的讚美、欣喜之情也就成了全詩情感基調的反襯。這種複雜的感情究竟是因何而觸發的呢?到第四行“薄薄的,乾的,淺灰黃色的槐樹葉”,初步展示全詩的中心意象,點明詩人感情的觸發物,並由此引出下一節所要表現的更深層的感情潛流。
第二節寫槐樹葉的來歷,進一步揭示中心意象的歷史內涵。時間由現在追溯到過去,空間由狹窄的孤島展到遼闊的祖國大陸。前兩行“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園子裡撿來的了”不是特指江南或江北,某個城市或某個園子,而是泛指大江南北、城市鄉村。這從心理表現的角度來看,是寫,而從表情達意的角度來看,則是虛寫。虛實相生,大大拓展了思鄉的幅度——大陸的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懷念的。後兩行看似平淡,實乃神奇之筆,語淡而神厚、氣厚、味厚。把槐樹葉與“古老的詩集”連在一起,使人聯想起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在詩人看來,這片槐樹葉豈止是家珍,簡直成了國寶!可見詩人對它傾注了多么深厚、多么神聖的感情。這一節,詩人陷入深沉的回憶,凝神靜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感情處於潛伏狀態,而這種潛伏狀態正醞釀著一個感情的狂瀾。
第三節由現在寫到未來,表達遊子思歸的強烈願望。前兩行是全詩點睛之筆,也是詩人感情凝聚的焦點。正因為這片槐樹葉來自“故國”,沾著故國的“泥上”,所以它是“最可寶貴”的一片;又因為離開了哺育它的“泥土”,離開了生它長它的根乾,所以它又是“最使人傷心”的一片。這片槐樹葉,既是飄零異鄉的遊子的自況,又是遊子夢寐難忘的故國的象徵。詩人撫今追昔,睹物生情,由“樹高千尺葉落歸根”而引起的內心各種微妙情緒經撞擊,靈魂顫動頻率逐漸增強,最後禁不住搶地呼天,直抒胸臆。結尾以“世界上最愉快的著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與開頭“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槐樹葉”相呼應,完成了全詩中心意象的整體構造意味深長,給讀者留下了開闊的想像餘地。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詩人李旦初《中國新詩鑑賞大辭典》:“《一片槐樹葉》其所以具有震撼人們靈魂的藝術魅力,奧秘在於意象的經營和思想感情的表達緊密契合。台灣現代派詩人主張意象的繁複性和多義性。這首詩的意象,貌似單純,實則繁複。全詩的中心意象——槐樹葉,在詩人筆下得到了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刻劃,既有現實感,又有歷史感,既有靜態美,又有動態美,既有色彩美又有神韻美,輔之以“古老的詩集”和“故國的泥土”兩個意象的襯托,最後非常自然而巧妙地把“槐樹葉”轉化並升華為“槐花飄香的季節”這樣一個象徵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整體審美意象。而這個意象的意蘊指向始終是確定的,國家的分,親友的分離,時代的變幻歷史的反思,遊子的坎坷遭際及其怨恨、傷感、希望、理想等等,都蘊含其中,渾然一體,輻射出各種觸動人的靈魂的衝擊波。”
當代作家、詩歌評論家葉櫓《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對於海外遊子而言,一種濃郁而無法懷的故國之思的情結,始終是他們難以擺脫的牽掛。我們在許多浪跡天涯的詩人筆下,常常讀到他們表現這種鄉愁的詩篇。紀弦此詩,屬於此類詩篇中有特色的作品。”
當代詩人、朗誦家陸澄《中國朗誦詩經典》:“詩不長,意象也很小。充當書籤的一片槐樹葉,成了祖國的象徵,成了作者抒發懷鄉之情的最好的寄託。朗誦時應當通過親切、深摯的語氣來表達海峽對岸同胞睹物思親的強烈鄉情。對詩中的主體意象——槐樹葉,如同手捧目睹一般,甚至聞到了淡淡的清香,聲情的狀描要細膩,物中見人。”
作品影響
《一片槐樹葉》後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本中。
作者簡介
紀弦(1913—2013 ),詩人,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陝西周至,生於河北清苑。1929年以路易士筆名開始寫詩。抗戰勝利後始用紀弦筆名寫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灣,曾編輯《和平日報》副刊《熱風》,創辦《現代詩》季刊,發起成立現代詩社,引起台灣詩壇關於現代詩的一次論爭。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學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著有詩集《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火災的城》、《愛雲的奇人》、《煩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紀弦詩選》、《紀弦精品》,詩論集《紀弦詩論》、《紀弦論現代詩》以及《紀弦自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