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三名

安龍縣徳臥鎮馬鞭古渡口有一座奇特的石拱橋。這橋一橋三名,耐人尋味。每年雨水季節四、五、六、七月,看不見橋。橋被淹沒在水中,兩岸來往的行人則乘船從橋上划過渡口,踏上古驛道而去。枯水季節,橋又出現,來往行人則從石拱橋上走過渡口而去。馬鞭田這座奇特的石拱橋,在黔西南古代交通史上,書寫了奇異的一筆。馬鞭田石拱橋折射出黔西南古老的交通狀況。石拱橋至今仍為兩岸民眾行走的交通工具。仍有實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一橋三名
  • 地理位置安龍縣徳臥鎮馬鞭古渡口
  • 著名景點:浮橋”、“湖橋”、“胡橋”
  • 由來:從馬鞭田街上東行一里有一條河。
簡介,由來,

簡介

安龍縣徳臥鎮馬鞭古渡口有一座奇特的石拱橋。這橋一橋三名,耐人尋味。每年雨水季節四、五、六、七月,看不見橋。橋被淹沒在水中,兩岸來往的行人則乘船從橋上划過渡口,踏上古驛道而去。枯水季節,橋又出現,來往行人則從石拱橋上走過渡口而去。馬鞭田這座奇特的石拱橋,在黔西南古代交通史上,書寫了奇異的一筆。馬鞭田石拱橋折射出黔西南古老的交通狀況。石拱橋至今仍為兩岸民眾行走的交通工具。仍有實用價值。

由來

當你走進馬鞭田時,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會向你講述一橋三名的由來。
從馬鞭田街上東行一里,有一條河。興義府志地圖上稱都威河。馬鞭田是清代從興義府城(安龍縣城)西走興義,南下廣西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清乾隆年間,在馬鞭田設有一個泛地(清代的一種軍事組織)常年駐軍80人轄5個塘,每個塘住兵5人。龍廣塘房即其中一個塘。
馬鞭田地處要衡,故修有驛道(至今保存完好),在渡口下游一里處修有一座石橋供行人行走。此橋名斷橋,因地勢較低,淤泥逐漸升高,斷橋被淤泥壅壞不能行走。橋頭有一根幾抱大水麻柳樹,一條粗如水桶的枝幹橫跨於河床上,行人則踩著樹幹走過。人稱樹橋,時間久了,樹橋損壞,交通受阻,地方人就選址在都威河之瓶頸處用竹子架成一座竹橋浮於水面兩岸行人從浮橋走過,人稱浮橋。
一夜,河神向寨老投了一夢:過往行人在浮橋上行走,始終不便,爾等應修一石橋,方為長久之計。寨老將夢中修橋之事向馬鞭田駐軍姓胡的泛地官稟告。商議修橋事宜,胡泛地官與寨老集眾議事,當眾帶頭捐銀,共集得白銀千餘兩,於是擇吉修橋,修了三年零六個月,吃了一石二斗辣子面,終於修成了一洞三眼橋。橋寬一丈五尺,長二丈二尺,高一丈二尺,橋中間修一圓形拱橋,橋兩頭拱成圓形的兩個引洪橋。並用石塊鋪成橋面正中間拱橋頂上懸掛一把寶刀,名斬龍刀,蔚為壯觀。橋修成以後,河水很多年沒淹翻過橋。有一年河水太大,橋被淹沒,河水消退後,橋面有些石頭被水沖走,凹凸不平,人不好走,村民重新鋪了一層石頭。
說也奇怪,從此,年年雨水季節橋就沒淹在水中了。於是當地人叫此橋為湖橋,有人又叫“胡橋”。馬鞭田這座奇特的橋有三個名字“浮橋”、“湖橋”、“胡橋”。還有一幅擺渡的畫面,有人詩韻其事:古渡橋上飛晚霞,趕集人兒忙回家,乘坐木船橋上過,槳聲驚起數歸鳥。這座橋已幾百年了,歷經數次洪水的衝擊,至今仍巍然不動,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它見證了黔西南州風雨滄桑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