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長是一個成語,拼音是yī rì zhī zhǎng,意思是1. 指才能比別人稍強。2. 年齡大或資格老的自謙說法。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日之長
-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 詞性:褒義
- 出處: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
- 拼音:yī rì zhī zhǎng
- 解釋:指才能比別人稍強
解釋,出處,用法,成語故事,
解釋
1、謂年齡比別人稍大。
2、謂才能比別人稍強。
出處
《論語·先進》:“ 子路 、 曾晳 、 冉有 、 公西華 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梁書·武陵王紀傳》:“自 獯 醜憑陵, 羯胡 叛換,吾年為一日之長,屬有平亂之功。”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 顧劭 嘗與 龐士元 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顧子 ( 顧劭 )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 劭 就 統 宿,語,因問:‘卿名知人,吾與卿孰愈?’ 統 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宋 嚴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仆於作詩,不敢自負,至識則自謂有一日之長,於古今體制,若辨蒼素,甚者望而知之。”
《明史·楊廷和傳》:“初, 廷和 入閣, 東陽 謂曰:‘吾於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經濟事須歸 介夫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白莽作序》:“這《孩兒塔》的出世,並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是有別一種意義在。”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表示判斷或處理事情有相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