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畫傳

一戰畫傳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一戰著作。歷史學家哈曼收集了多年珍藏的425幅一戰期間的宣傳畫、海報、漫畫、戰爭債券、報紙、糧票、日記、書信等圖片。作者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整理,並配以適當的文字說明,向讀者展示了社會各階層在1914至1918年戰爭期間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在戰爭中,宣傳與現實、謊言與真相總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場約一百年前爆發的戰爭導致數百萬人生靈塗炭,其間伴隨著政客和軍方對民眾的誤導、新式武器的使用和罔顧人命的軍事行動: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同時也是20世紀的第一場災難。

基本介紹

  • 書名:一戰畫傳
  • 作者:布里吉特·哈曼 (Brigitte Hamann)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609347
  • 外文名:Der Erste Weltkrieg
  • 譯者:張悅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374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425幅未公開過的歷史圖片,20萬字的私人檔案記錄。

作者簡介

布里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哲學博士,出生於德國埃森,早年在德國明斯特和奧地利維也納學習歷史和日耳曼學,曾出版多部歷史著作,受到出版界和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圖書目錄

前言 9
1914年
刺殺 14
風暴前的寂靜 18
“塞爾維亞必須滅亡!” 20
尼伯龍根忠誠 25
入侵比利時 29
英國 33
日本與德國殖民地 36
群情激昂 40
拍照熱潮 44
告別 48
法國志願兵 50
匈奴人和野蠻人 54
“進軍巴黎!” 59
色當日的勝利慶典 62
馬恩河奇蹟 64
有色土著戰士 69
德國統治下的比利時 73
伊珀爾和蘭格馬克 77
坦能堡 80
加利西亞的猶太人 85
塞爾維亞是不可戰勝的 89
捐贈物資和戰地郵局 92
第一次戰地聖誕節和新年 96
1915年
聲名狼藉 100
戰壕里 105
喀爾巴阡山脈戰役 108
盟國土耳其 112
戰爭債券 117
機動戰爭 119
盧西塔尼亞號 122
麵包票和麵粉票 126
戰爭中的婦女 130
義大利倒戈 135
“黃金換鐵”和緊急研發 138
突進加利西亞 142
戰勝塞爾維亞 146
傷員 150
戰俘 155
心魔 158
新年 161
1916年
威懾姿態 164
凡爾登 168
空軍英雄 172
通訊技術 176
歡呼的土耳其 180
叛徒與間諜 182
討伐義大利 186
索姆河 190
興登堡 194
羅馬尼亞 199
住宿 202
士兵和女人 207
疫病 210
軍官和士兵 214
前線和後方 219
老皇帝駕崩 223
1917年
帶著恐懼進入新年 226
大頭菜的冬天 231
美國介入 235
俄國革命 238
西線 243
毒氣 246
傷殘軍人 251
鐵十字勳章 254
戰爭與兒童 258
和平呼籲 263
大眾苦難 267
後方 270
伊松佐河畔 275
戰爭中的媒體 279
康布雷的坦克 283
工兵 287
十月革命 290
死亡壕溝 295
1918年
大罷工 298
大發戰爭財的人 303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 307
西部攻勢 310
曙光 315
尼伯龍根忠誠不在 319
饑荒與流感 322
帝國土崩瓦解 326
皇帝出逃 331
停火 334
反猶主義 339
撤軍 342
返鄉 347
墳墓 350

序言

這是一本非常私人的著作。我是在閱讀家族檔案,特別是整理已故先夫的父親瓦爾特·哈曼(工程碩士、1889-1961)的遺物時產生創作靈感的。我的公公是一位鐵路專家,曾作為少尉——後晉升為中尉——於1914至1918年在南蒂羅爾、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服役,並寫下了內容翔實的戰地日記。哈曼同時也是那些手持新型照相機記錄下戰爭瞬間的戰爭參與者之一,他寄給生活在維也納的父母和妹妹特魯德的數百封信件,包括郵票和照片等都得以保存至今。此外還有大量毫無價值的戰爭債券,將哈曼一家的財產吞噬殆盡。我們那位沒有子嗣的姑姑布倫希爾德·奧格爾,(婚前姓氏:史丹格爾,1895-1977)在1914至1918年間是一位教師,她收集了許多當時的新聞報導資料。
本書中最重要的書信資料均來自弗朗茨·容鮑爾中尉(博士,1880-1955)。他是一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一戰中曾在義大利前線擔任炮兵。在整理這些史料的過程中我愈發感到,人類的每一個渺小個體與浩瀚的歷史竟可以產生如此重要和豐富的聯繫,尤其是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種異常困難的課題來說。許多歷史學愛好者和我聊天時都提到,人們對於一戰的認識只能基於非常有限的資料和一些零星的名字;相比之下,研究二戰的資料就豐富翔實得多。當然,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不會有希特勒在1918年後成為“德國的救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無從談起了。人們如果沒有對1914至1918年這段歷史的認識,也就無法正確理解人類在20世紀所經歷的種種政治和社會巨變。但是,目前最急切的問題是如何與這段歷史建立起直接的、便於理解的聯繫。
學術界並不缺乏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學術研究,特別是軍事科學方面的研究。而通過本書,我希望能夠帶來一點新意:藉助那個年代的照片和文字將人類歷史上如此重要的四年時間鮮活地展現給讀者,幫助包括那些對歷史毫無認識的人在內的讀者更加形象地認識那段歷史。本書中對戰爭的講述完全是以親歷者的視角進行的,包括參戰士兵和那些在“後方戰場”掙扎的人們。
要想到達上述目標,僅靠一些家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補充,我還聯繫了兩位戰爭見證者:來自維也納的作家和醫生阿圖爾·施尼茨勒和來自柏林的藝術家凱特·科爾維茨。施尼茨勒曾經出版了總計十卷的歷史日記,卻沒有得到歷史學家足夠的重視;而科爾維茨是一位持批判觀點的、可信的編年史作家。
除此之外,來自圖林根的農場主和酒吧老闆維克托·瓦爾特和來自阿爾高的教師菲利普·溫特也提供了大量史料,使我們能夠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觀察這段歷史。
在士兵觀點方面,由菲利普·維特科普發表的《陣亡大學生的戰爭書信》自然是不能被遺忘的重要素材。維特科普從1917/1918年就已經開始收集這些書信了。在德國教育部門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下,他最終從2萬餘封信件中選取了最精華的部分進行出版。這些犧牲的年輕人遺留下來的文檔如今已成為歷史的見證。
此外,德國廣播電台於1998年和法國電台以及德法青年協會合作發起了德法聽眾戰地書信徵集活動,並製作成20集系列節目《戰地書信》在廣播和網路節目中播出。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援引的史料雖然並不局限於某一個民族,但是來自兩盟國,即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史料無疑要占據核心地位。
在圖片素材方面,我主要選取了自己收集的一戰印刷品,包括:宣傳卡片、海報、招貼畫、漫畫、照片、報紙、手冊、糧票、戰爭兒童書和兒童遊戲、大頭菜和其他食品的菜譜,以及“黃金換鐵”運動中生產的鐵鏈和鐵環等。雖然這些物品都屬於大宗印製品,沒有什麼太高的價值,但我仍然認為他們能夠幫助讀者比較形象地了解歷史。
本書使用了較大的篇幅來展示代表著當時最先進印刷技術的、發行量巨大的明信片。這些產品很好地再現了1914至1918年這段歷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之所以這樣講,主要是因為這些明信片的用途無非是美化殘酷的戰爭、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思想、強化對皇室和軍權的忠誠等,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色彩斑斕的圖片使那些在四年間飽受戰爭煎熬的民眾始終保有自願獻身的精神。和當時被嚴格管制的報刊一樣,這些卡片都不遺餘力地美化本國戰爭行為,掩飾災難,誇大敵方損失。當然,交戰雙方都採用了同樣的伎倆。
這些錯誤的,或者說至少是不完整的信息詮釋了民眾對戰爭的虛幻認識與真相之間存在著多么巨大的差距。
上述包羅萬象的戰爭宣傳手段都屬於一戰中出現的新鮮事物,新技術的出現使大眾宣傳成為可能。時至今日,這些宣傳手段在經過不斷改良和發展後仍被用於各種局部戰爭之中。今天的民眾雖然早已意識到了媒體宣傳的危險性,但仍難免落人其羅織的陷阱,更何況那些生活在1914至1918年問的人了。他們此前從未接觸過大眾傳媒,早就已經習慣了去相信宣傳稿里所說的一切。
歷史學家都明白,在研究一戰這種全球性的、內涵極其豐富的話題時,每個人所能提供的信息只能是片面的、帶有個人觀點的片段。人們今天所收集到的關於這場戰爭——或者說“20世紀的災難之源”——的點滴側面,比起戰爭本身來講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本書的要點並不是戰鬥,而是戰爭中的人,包括他們的內心感受和真實的生活情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數百萬的士兵像武器一樣被當作“戰爭資源”投入了這場爭鬥;還有數百萬的百姓在“後方戰場”經歷了這場“全面戰爭”,他們每一天都苦苦地掙扎在飢餓、疾病、緊張、悲傷和絕望之中。
這場戰爭總計奪去了1000萬人的生命,交戰各方在1918年實現了最終停火。戰敗國的倖存者完全無法預見未來將會面對怎樣的艱難歲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