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看名醫嗎:一線醫生教你看病要領》內容為:在人們的心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觀念:生病了一定要找名氣大的醫生和醫院,非名醫不看:醫療事故完全是醫生的過錯;名醫的診斷不容置疑:名醫是病人最後的依靠。可是,名醫就一定可靠嗎?看病一定要看名醫嗎?醫學博士張之申提供看待名醫的另類視角,告訴你名醫背後的真相,並就如何與名醫打交道,如何找對醫生等,為你提供求醫治病的要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定要看名醫嗎:一線醫生教你看病要領
-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 頁數:138頁
- 開本:16
- 作者:張之申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5900804, 754590080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定要看名醫嗎:一線醫生教你看病要領》為一本讓名醫看了汗顏的書!一本讓患者觸目驚心的書!一本讓資深出版人等了三十年的書!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中華中醫藥學會系統性狼瘡研究組組長關大慶、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曾淵如、歷史學家張之宇良心推薦。
作者簡介
張之申,台灣大學醫學博士,現為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腫瘤內科副教授、舊金山青少年婦女醫療中心醫務主任、加州政府亞裔乳癌防治委員會發起人。 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學。為人謙虛,淡泊名利,熱心助人,具有強烈的正義感。行醫數十年,一直堅持“醫學即藝術、關懷與奉獻”的理念。由於背負母親因醫療事故而逝世的遺憾,加上周圍朋友的慘痛經歷,她立志教導人們正確的求醫觀念。 曾出版My LITTLE SUNSHINE、《青春期少年行》、《後青春密碼》、《提升你的抗癌能力》等書。 作者出版此書,目的絕不在於要和名醫過不去,而是希望教導讀者以有知識、有智慧的方式和醫療團隊溝通,進而擊退疾病,獲得健康。
媒體推薦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選擇好醫生的話,我會很直接地告訴他,我會對媒體捧出來的名醫及一天給上百人看病,沒好好做身體檢查、仔細了解病史就下診斷或不花時間用心與病人溝通的醫生避而遠之。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作者將行醫數十年的經驗寫成本書,揭露病人不正確的就醫行為與觀念,以及所謂“名醫”的不當行徑,對當前惡劣的醫療及社會現狀痛下針砭,實為病人、醫生學習和檢討的參考。
——曾淵如 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
張醫生之作,可現作者之德、能、仁、恕、博、愛,其作品揭露醫弊、發人深思、啟迪醫患,非細德,真大功也!
——關大慶 中華中醫藥學會系統性狼瘡研究組組長
此書寫給非醫界的讀者,而我恰與其中若干患者心態吻合,因此挺身而出,為書中表達淋漓盡致且發人深思的由衷進言而鼓掌;同時更樂意介紹給醫界朋友共同一讀。
——張之宇 歷史學家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作者將行醫數十年的經驗寫成本書,揭露病人不正確的就醫行為與觀念,以及所謂“名醫”的不當行徑,對當前惡劣的醫療及社會現狀痛下針砭,實為病人、醫生學習和檢討的參考。
——曾淵如 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
張醫生之作,可現作者之德、能、仁、恕、博、愛,其作品揭露醫弊、發人深思、啟迪醫患,非細德,真大功也!
——關大慶 中華中醫藥學會系統性狼瘡研究組組長
此書寫給非醫界的讀者,而我恰與其中若干患者心態吻合,因此挺身而出,為書中表達淋漓盡致且發人深思的由衷進言而鼓掌;同時更樂意介紹給醫界朋友共同一讀。
——張之宇 歷史學家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1 等了三十年的書,教你如何看名醫
推薦序2 維護健康的就醫之道
推薦序3 找對好醫生才能保住健康及生命 。
推薦序4 令求醫者有所依循,對名醫懇切進言
作者序
“名醫”是病人造就出來的
前言
一味迷信名醫,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Part 1◎非得看名醫不可嗎
困惑1◎欲看名醫的門診,掛號要靠關係,否則掛不進去?
困惑2◎名醫是常上媒體接受訪問的醫生?
困惑3◎名醫一定醫術好,並努力追求新知?
困惑4◎主任級、院長級的醫生才有資格當名醫?
困惑5◎看病時間等得越久、病人越多,越是名醫?
困惑6◎病人只需聽一位名醫的話,不必也無需尋求其他醫生的第二意見?
困惑7◎名醫診斷的結果就是真理,不容置疑?病人不準和名醫討論用藥和治療方式?
困惑8◎名醫給政商名流看病一小時,給小老百姓看病三分鐘?
困惑9◎名醫責罵病人是為病人健康著想,因而理所當然?
困惑10◎名醫看病不噦唆,可以開門見山直接宣判病人存活率?
困惑11◎名醫開的藥比較貴、比較有效?
困惑12◎名醫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當然一流,萬無一失?
困惑13◎讓名醫開刀要前金後禮,這樣醫生動手術時才會謹慎,病人才會較有保障?
Part 2◎如何避免醫療事故
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
醫療事故的發生原因
美容整形最容易產生醫療糾紛
內科醫生過於自信而誤診
醫療事故是誰的責任
醫生的檢討與面對
醫療事故最令人不能接受之處
醫患合作揭開醫療事故的神秘面紗
Part 3◎如何做個聰明的病人
不溝不通,小心丟掉性命
你懂得如何與醫生溝通嗎
小心名醫說的這些話——醫生的言外之意
醫患溝通,病人也有責任
做個聰明的病人
Part 4◎如何找對好醫生
態度溫和,關心病人
擁有知識,更有智慧型
尊重每個病人,專注聽病人敘述病情及症狀
尊重病人隱私
有同情心,以病人能承受的語言告知事實
積極醫治病人,不放棄任何希望
可能會失敗,但勇於承擔
尊重病人的決定,卻不為病人遊說所動
以病人聽得懂的語言對他說話
不過於自信,會在不疑處存疑
給病人希望,給病人活下去的尊嚴
推薦序1 等了三十年的書,教你如何看名醫
推薦序2 維護健康的就醫之道
推薦序3 找對好醫生才能保住健康及生命 。
推薦序4 令求醫者有所依循,對名醫懇切進言
作者序
“名醫”是病人造就出來的
前言
一味迷信名醫,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Part 1◎非得看名醫不可嗎
困惑1◎欲看名醫的門診,掛號要靠關係,否則掛不進去?
困惑2◎名醫是常上媒體接受訪問的醫生?
困惑3◎名醫一定醫術好,並努力追求新知?
困惑4◎主任級、院長級的醫生才有資格當名醫?
困惑5◎看病時間等得越久、病人越多,越是名醫?
困惑6◎病人只需聽一位名醫的話,不必也無需尋求其他醫生的第二意見?
困惑7◎名醫診斷的結果就是真理,不容置疑?病人不準和名醫討論用藥和治療方式?
困惑8◎名醫給政商名流看病一小時,給小老百姓看病三分鐘?
困惑9◎名醫責罵病人是為病人健康著想,因而理所當然?
困惑10◎名醫看病不噦唆,可以開門見山直接宣判病人存活率?
困惑11◎名醫開的藥比較貴、比較有效?
困惑12◎名醫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當然一流,萬無一失?
困惑13◎讓名醫開刀要前金後禮,這樣醫生動手術時才會謹慎,病人才會較有保障?
Part 2◎如何避免醫療事故
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
醫療事故的發生原因
美容整形最容易產生醫療糾紛
內科醫生過於自信而誤診
醫療事故是誰的責任
醫生的檢討與面對
醫療事故最令人不能接受之處
醫患合作揭開醫療事故的神秘面紗
Part 3◎如何做個聰明的病人
不溝不通,小心丟掉性命
你懂得如何與醫生溝通嗎
小心名醫說的這些話——醫生的言外之意
醫患溝通,病人也有責任
做個聰明的病人
Part 4◎如何找對好醫生
態度溫和,關心病人
擁有知識,更有智慧型
尊重每個病人,專注聽病人敘述病情及症狀
尊重病人隱私
有同情心,以病人能承受的語言告知事實
積極醫治病人,不放棄任何希望
可能會失敗,但勇於承擔
尊重病人的決定,卻不為病人遊說所動
以病人聽得懂的語言對他說話
不過於自信,會在不疑處存疑
給病人希望,給病人活下去的尊嚴
文摘
Part 1◎非得看名醫不可嗎
困惑1◎欲看名醫的門診,掛號要靠關係。否則掛不進去?
案例……
吳太太近日看起來日漸發胖,尤其是腰部以下的下半身,更是胖得與上半身不成比例。熟悉她的人都感到很奇怪,因為吳太太平時吃得很少,更不碰油膩及精緻的甜食。某日她與同事聊天,提及年輕時身體不好,是個藥罐子,一位同事說:“該不會是你過去吃了太多藥,導致腎臟生病造成水腫,而根本不是胖?”同事好心地推薦一位任職於醫學中心腎臟科的某位名醫。吳太太馬上上網去掛號,卻發現該名醫的門診全都顯示“額滿”狀態,根本掛不進去。吳太太改用打電話的方式去醫院掛號,但醫院的人員請她親自到醫院現場排隊,但不保證可以排到。吳太太平時工作很忙,不想特地請假去醫院卻仍舊有掛不到號的情況發生。正在傷腦筋的時候,突然想到某位鄰居的女兒在該醫院擔任護士,於是便向她詢問該如何才能排到該位名醫的門診。
最後,在鄰居女兒的協助之下,吳太太終於排到一個星期後的約診,得以讓該醫生為她看病。
事實……
大家都想讓醫術好的醫生看病,這是無可厚非的。在口耳相傳之下,名醫的門診必定很快就被掛滿,往往要在一個或數個星期前掛號才行。如果不是急症而想找門診量大的名醫看病,提前預約掛號是唯一的方法。
比較棘手的情形是某些慢性疾病,因為病人需要定期複診,大型醫院的做法是,當病人此次看病結束時,醫生就會與病人約好下次應該複診的時間,所以其他病人即使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之前掛號,都可能發生掛不到號的情況。
你要有的高醫Q
現在各大醫院多半可以電話或網路預約掛號,因為電話或網路掛號便利且迅速,是許多病人掛號的第一選擇。然而如果預約額滿了,只有親自到現場排隊掛號了。
一般而言,醫院的掛號系統會保留一些給預約掛號者、一些給現場排隊者,比較特殊的是,還會預留非常少量的名額,給緊急或特殊情況的病人。如果有認識的人在醫院工作,可能可以幫忙“塞”病人給醫生,利用的方法是,有人預約掛號但卻臨時被通知不能就診,那么他的名額就會空出來;再不行,就真的要動用到上述的“保留名額”了。
有句話說:“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兩種朋友,一種是律師,一種是醫生。”這句話雖是半開玩笑,但卻也透露出幾分真實性。看了上述案例,各位大概知道,沒有醫生朋友,有護士朋友也不錯,如果連護士朋友都沒有,有在醫院工作的朋友也是寥勝於無。
但托人幫忙畢竟是人情債,在掛名醫的門診之前,病人可以好好想想:醫生那么多,自己的病是否非得名醫來看不可?難道沒有別的醫生可以診斷?畢竟,要在短短數小時的門診時間內看完一百多個病人,名醫難保不變成“盲醫”!
困惑2◎名醫是常上媒體接受訪問的醫生?
案例……
有位明星患有胃癌,在醫生的細心治療下已見好轉。但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某名醫現身,名醫在節目中大談胃癌的診斷、治療和用藥,架勢十足,也相當專業。幾天后,在不同時段、不同節目中,他又看到該位醫生,這次還有病人做見證,暢談他接受該位醫生治療後恢復良好的經過。
該明星心想,接二連三在電視節目及新聞報導中看到這位名醫,想必是位很“厲害”的醫生,於是趕忙前往名醫所在的醫學中心,重新安排各項檢查,包括驗血、穿刺、掃描……一應俱全。
這位明星本來可以在原本那位關心他的醫生細心診斷下慢慢調養,沒想到換了醫生,折磨到後來已是身心俱疲,最後該明星仍舊一命嗚呼。奇怪的是,其親屬仍然對名醫感激涕零,認為既然已經由名醫治療,就算回天乏術,病人在天之靈也該欣慰了!
事實……
在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看到某些“熟悉”的面孔,可能是皮膚科醫生在講解皮膚的清潔保養之道,婦產科醫生在解說遠離婦女常見癌症的方法,中醫師在暢談中藥的功效與食補的重要性……這些醫生今天在這個節目中出現明天又在另一個節目中現身。醫生風趣的言談、淺顯易懂的說明,讓觀眾產生一種感覺:“他一定是個醫術高明的好醫生,因此才會有這么多媒體找他上節目。”
不可否認,醫療的專業性是一般人不能輕易理解的,但當身體出了狀況、產生了病痛,而又有一位醫生能理解病人身體的痛苦,並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向我們說明病情時,病人肯定有“遇到知音”的感覺,因而會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種“口齒清晰、邏輯清楚、台風穩健”的醫生,最受媒體及觀眾的青睞。醫生的“藝人化”,早已見怪不怪。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醫生動不動就在媒體上發表“醫學評論”(注意,不是“醫學論文”),顯得博古通今,由細胞到神經學,似乎只要與“醫療”有關,就可以看見他的“倩影”。
我們可以說,在某些程度上,是媒體創造了名醫印象,因為病人生了病,不知道要找哪位醫生看,此時剛好有一位醫生的名字出現在電視或報紙雜誌上,就好像為病人點燃了一盞“明燈”,為病人指引就醫的方向。病人常常會病急亂投醫,今天在媒體上看見某醫生高談“過敏”問題,第二天不管身上是不是真的過敏就去掛號;某醫生介紹了醫院全身核磁共振新儀器,病人就忙著自費去做檢查,這都是令良醫啼笑皆非、為病人捏一把冷汗的做法!
許多人把“能見度高”的醫生視為“名醫”或“良醫”。若知道某位醫生是某大企業家或某政府單位首長的“專用醫生”,必定會引來媒體爭相報導。名醫甚至會隔三差五上上電視節目,在上節目之前,所有數據皆已準備好,面對攝影機,只需背背台詞或照著稿子念就好,連現場的如雷掌聲也可以事先安排。如果這位“名醫”懂得自我宣傳,乘勝追擊出一本書,再開個記者會,_會中再請個病人現場聲淚俱下、動人至極地表演一番,保證第二天他所在的醫院、診室門庭若市,只要病人的病情和該各醫的專業有一點相關,都會來找他看病。
之前曾有某大企業的董事長有一天忽然身體不適,媒體得知該董事長入住某醫學中心,於是連夜追蹤,在醫院外頭守候。醫學中心各級主管如臨大敵,誠惶誠恐,生怕“怠慢”了這位董事長,砸了醫院的招牌。
醫學中心的院長每天一次向媒體報告該董事長的病情變化,甚至還在短期內來個記者招待會,從院長、副院長到主任等一字排開,等著接受媒體的採訪。轉眼間,鏡頭下的每位主管,都成了名醫。
然而卻苦了真正負責照顧這位董事長的主治醫生,除了要戰戰兢兢、全天伺候這位董事長外,還要看他的臉色。因為這位董事長除了脾氣不好,甚至不信任這位主治醫生,無論什麼檢查、處理,都要求院長親自出面才行。其實董事長只不過是因為應酬不斷、菸酒不停,吃壞了肚子而已,卻搞得興師動眾。但相對的,該醫學中心的腸胃科也因此出名,頗有“魚幫水、水幫魚”的味道。
你要有的高醫……
綜合來說,常見於媒體的專家是好是壞,要看他是出現在哪類媒體。在專業醫療期刊上時常發表論文的醫生,當然比在大眾媒體上無的放矢的醫生們專業得多,可能是個上進的好醫生。
另一種在媒體上宣傳的人,可能是為了支持其他名人而甘當陪襯,以出名為最主要的目的,這種“名醫”的做法,就有待商榷。
其實媒體上鏡率高的醫生,並非一定不是好醫生,但病人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選上“只會上媒體的名醫”。但媒體對名醫的崇拜與不深入的報導,常常會使患者無所適從。我曾努力推行由各方名醫與專家在媒體上共同主持節目,讓人們接受到正確的觀念與信息。例如,數位專業醫生同時出現,談論同一話題(例如“多動兒”),集個人的經驗學識,向人們解說疾病的診斷、治療新知,甚至包括辯論,主持人必須也是醫界人士,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幫助病人做結論。我更贊成病人也參加這個節目,以身為病人的觀點、心路歷程告訴同病相憐的病人如何順利走過患病的日子。然而老、中、青各代醫學專家,卻很少有人願意出面“主持正義”,有人怕受牽連、有人怕“見光死”,最後我在孤掌難鳴之下,只得作罷。
所以,常上媒體的名醫,不一定就是好醫生。真正靠實力成名的名醫,總是一步一個腳印,默默耕耘,偶爾在媒體上出現,也不會大肆宣揚自己的成就。誰是真正的好醫生,就要靠你的睿智去觀察了。
困惑1◎欲看名醫的門診,掛號要靠關係。否則掛不進去?
案例……
吳太太近日看起來日漸發胖,尤其是腰部以下的下半身,更是胖得與上半身不成比例。熟悉她的人都感到很奇怪,因為吳太太平時吃得很少,更不碰油膩及精緻的甜食。某日她與同事聊天,提及年輕時身體不好,是個藥罐子,一位同事說:“該不會是你過去吃了太多藥,導致腎臟生病造成水腫,而根本不是胖?”同事好心地推薦一位任職於醫學中心腎臟科的某位名醫。吳太太馬上上網去掛號,卻發現該名醫的門診全都顯示“額滿”狀態,根本掛不進去。吳太太改用打電話的方式去醫院掛號,但醫院的人員請她親自到醫院現場排隊,但不保證可以排到。吳太太平時工作很忙,不想特地請假去醫院卻仍舊有掛不到號的情況發生。正在傷腦筋的時候,突然想到某位鄰居的女兒在該醫院擔任護士,於是便向她詢問該如何才能排到該位名醫的門診。
最後,在鄰居女兒的協助之下,吳太太終於排到一個星期後的約診,得以讓該醫生為她看病。
事實……
大家都想讓醫術好的醫生看病,這是無可厚非的。在口耳相傳之下,名醫的門診必定很快就被掛滿,往往要在一個或數個星期前掛號才行。如果不是急症而想找門診量大的名醫看病,提前預約掛號是唯一的方法。
比較棘手的情形是某些慢性疾病,因為病人需要定期複診,大型醫院的做法是,當病人此次看病結束時,醫生就會與病人約好下次應該複診的時間,所以其他病人即使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之前掛號,都可能發生掛不到號的情況。
你要有的高醫Q
現在各大醫院多半可以電話或網路預約掛號,因為電話或網路掛號便利且迅速,是許多病人掛號的第一選擇。然而如果預約額滿了,只有親自到現場排隊掛號了。
一般而言,醫院的掛號系統會保留一些給預約掛號者、一些給現場排隊者,比較特殊的是,還會預留非常少量的名額,給緊急或特殊情況的病人。如果有認識的人在醫院工作,可能可以幫忙“塞”病人給醫生,利用的方法是,有人預約掛號但卻臨時被通知不能就診,那么他的名額就會空出來;再不行,就真的要動用到上述的“保留名額”了。
有句話說:“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兩種朋友,一種是律師,一種是醫生。”這句話雖是半開玩笑,但卻也透露出幾分真實性。看了上述案例,各位大概知道,沒有醫生朋友,有護士朋友也不錯,如果連護士朋友都沒有,有在醫院工作的朋友也是寥勝於無。
但托人幫忙畢竟是人情債,在掛名醫的門診之前,病人可以好好想想:醫生那么多,自己的病是否非得名醫來看不可?難道沒有別的醫生可以診斷?畢竟,要在短短數小時的門診時間內看完一百多個病人,名醫難保不變成“盲醫”!
困惑2◎名醫是常上媒體接受訪問的醫生?
案例……
有位明星患有胃癌,在醫生的細心治療下已見好轉。但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某名醫現身,名醫在節目中大談胃癌的診斷、治療和用藥,架勢十足,也相當專業。幾天后,在不同時段、不同節目中,他又看到該位醫生,這次還有病人做見證,暢談他接受該位醫生治療後恢復良好的經過。
該明星心想,接二連三在電視節目及新聞報導中看到這位名醫,想必是位很“厲害”的醫生,於是趕忙前往名醫所在的醫學中心,重新安排各項檢查,包括驗血、穿刺、掃描……一應俱全。
這位明星本來可以在原本那位關心他的醫生細心診斷下慢慢調養,沒想到換了醫生,折磨到後來已是身心俱疲,最後該明星仍舊一命嗚呼。奇怪的是,其親屬仍然對名醫感激涕零,認為既然已經由名醫治療,就算回天乏術,病人在天之靈也該欣慰了!
事實……
在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看到某些“熟悉”的面孔,可能是皮膚科醫生在講解皮膚的清潔保養之道,婦產科醫生在解說遠離婦女常見癌症的方法,中醫師在暢談中藥的功效與食補的重要性……這些醫生今天在這個節目中出現明天又在另一個節目中現身。醫生風趣的言談、淺顯易懂的說明,讓觀眾產生一種感覺:“他一定是個醫術高明的好醫生,因此才會有這么多媒體找他上節目。”
不可否認,醫療的專業性是一般人不能輕易理解的,但當身體出了狀況、產生了病痛,而又有一位醫生能理解病人身體的痛苦,並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向我們說明病情時,病人肯定有“遇到知音”的感覺,因而會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種“口齒清晰、邏輯清楚、台風穩健”的醫生,最受媒體及觀眾的青睞。醫生的“藝人化”,早已見怪不怪。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醫生動不動就在媒體上發表“醫學評論”(注意,不是“醫學論文”),顯得博古通今,由細胞到神經學,似乎只要與“醫療”有關,就可以看見他的“倩影”。
我們可以說,在某些程度上,是媒體創造了名醫印象,因為病人生了病,不知道要找哪位醫生看,此時剛好有一位醫生的名字出現在電視或報紙雜誌上,就好像為病人點燃了一盞“明燈”,為病人指引就醫的方向。病人常常會病急亂投醫,今天在媒體上看見某醫生高談“過敏”問題,第二天不管身上是不是真的過敏就去掛號;某醫生介紹了醫院全身核磁共振新儀器,病人就忙著自費去做檢查,這都是令良醫啼笑皆非、為病人捏一把冷汗的做法!
許多人把“能見度高”的醫生視為“名醫”或“良醫”。若知道某位醫生是某大企業家或某政府單位首長的“專用醫生”,必定會引來媒體爭相報導。名醫甚至會隔三差五上上電視節目,在上節目之前,所有數據皆已準備好,面對攝影機,只需背背台詞或照著稿子念就好,連現場的如雷掌聲也可以事先安排。如果這位“名醫”懂得自我宣傳,乘勝追擊出一本書,再開個記者會,_會中再請個病人現場聲淚俱下、動人至極地表演一番,保證第二天他所在的醫院、診室門庭若市,只要病人的病情和該各醫的專業有一點相關,都會來找他看病。
之前曾有某大企業的董事長有一天忽然身體不適,媒體得知該董事長入住某醫學中心,於是連夜追蹤,在醫院外頭守候。醫學中心各級主管如臨大敵,誠惶誠恐,生怕“怠慢”了這位董事長,砸了醫院的招牌。
醫學中心的院長每天一次向媒體報告該董事長的病情變化,甚至還在短期內來個記者招待會,從院長、副院長到主任等一字排開,等著接受媒體的採訪。轉眼間,鏡頭下的每位主管,都成了名醫。
然而卻苦了真正負責照顧這位董事長的主治醫生,除了要戰戰兢兢、全天伺候這位董事長外,還要看他的臉色。因為這位董事長除了脾氣不好,甚至不信任這位主治醫生,無論什麼檢查、處理,都要求院長親自出面才行。其實董事長只不過是因為應酬不斷、菸酒不停,吃壞了肚子而已,卻搞得興師動眾。但相對的,該醫學中心的腸胃科也因此出名,頗有“魚幫水、水幫魚”的味道。
你要有的高醫……
綜合來說,常見於媒體的專家是好是壞,要看他是出現在哪類媒體。在專業醫療期刊上時常發表論文的醫生,當然比在大眾媒體上無的放矢的醫生們專業得多,可能是個上進的好醫生。
另一種在媒體上宣傳的人,可能是為了支持其他名人而甘當陪襯,以出名為最主要的目的,這種“名醫”的做法,就有待商榷。
其實媒體上鏡率高的醫生,並非一定不是好醫生,但病人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選上“只會上媒體的名醫”。但媒體對名醫的崇拜與不深入的報導,常常會使患者無所適從。我曾努力推行由各方名醫與專家在媒體上共同主持節目,讓人們接受到正確的觀念與信息。例如,數位專業醫生同時出現,談論同一話題(例如“多動兒”),集個人的經驗學識,向人們解說疾病的診斷、治療新知,甚至包括辯論,主持人必須也是醫界人士,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幫助病人做結論。我更贊成病人也參加這個節目,以身為病人的觀點、心路歷程告訴同病相憐的病人如何順利走過患病的日子。然而老、中、青各代醫學專家,卻很少有人願意出面“主持正義”,有人怕受牽連、有人怕“見光死”,最後我在孤掌難鳴之下,只得作罷。
所以,常上媒體的名醫,不一定就是好醫生。真正靠實力成名的名醫,總是一步一個腳印,默默耕耘,偶爾在媒體上出現,也不會大肆宣揚自己的成就。誰是真正的好醫生,就要靠你的睿智去觀察了。
序言
自省與反思
做“名醫”易,在當代中國做“名醫”尤易。出版者能將庸醫乃至不曉醫理者包裝成“名醫”,而電視能將庸醫和完全不懂醫理、病理者忽悠成“中國名醫”,甚至是“世界名醫”。
古代做“良醫”難,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做“良醫”尤其難。古之“良醫”,不矜名、不計利、不企權豪,以其立德;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也不可無制,良醫面對患者,能挽回造化,立起沉疴,免人夭折,此其立功;良醫能精究經典,結合時代探察病之精幽、奧蘊,書著學說,此乃立言者也。不諳經典,不解時代,始終順舊,以演其所知,既不知病之然,更不曉病之所以然者,庸醫也。古之醫者獨具“三立”者,方可為“良醫”。當今醫者千千萬,而“良醫”少矣!
“一體化”的當代,不僅經濟、文化一體化,甚至連消費觀也趨於一體化了,勢必造成新興疾病增多,病因病理難探其因,天亡者必多。
19世紀以前,生老病死是動物界的必然;在當代,生死尚可勉為自然,老者固然不能確定,中青年乃至嬰幼兒的死亡率劇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病大約是必然。人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但病對人應該是平等的。
做“名醫”易,在當代中國做“名醫”尤易。出版者能將庸醫乃至不曉醫理者包裝成“名醫”,而電視能將庸醫和完全不懂醫理、病理者忽悠成“中國名醫”,甚至是“世界名醫”。
古代做“良醫”難,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做“良醫”尤其難。古之“良醫”,不矜名、不計利、不企權豪,以其立德;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也不可無制,良醫面對患者,能挽回造化,立起沉疴,免人夭折,此其立功;良醫能精究經典,結合時代探察病之精幽、奧蘊,書著學說,此乃立言者也。不諳經典,不解時代,始終順舊,以演其所知,既不知病之然,更不曉病之所以然者,庸醫也。古之醫者獨具“三立”者,方可為“良醫”。當今醫者千千萬,而“良醫”少矣!
“一體化”的當代,不僅經濟、文化一體化,甚至連消費觀也趨於一體化了,勢必造成新興疾病增多,病因病理難探其因,天亡者必多。
19世紀以前,生老病死是動物界的必然;在當代,生死尚可勉為自然,老者固然不能確定,中青年乃至嬰幼兒的死亡率劇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病大約是必然。人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但病對人應該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