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

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

《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
  • ISBN:7542833081
  •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0月1日)
叢書名: 海峽兩岸課程與教學研究叢書
平裝: 452頁
開本: 16開
ISBN: 7542833081
條形碼: 9787542833082
尺寸: 23.8 x 17 x 2 cm
重量: 540 g

作者簡介

黃顯華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 系主任;香港教育研究所 副所長;社會科學學士、文科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及教育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曾獲香港教育文憑。曾在三所國小、兩所中學任教,並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及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曾任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現任中國教育學會課程專業委員會顧問、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南師範大學及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課程理論、篩選教育和普及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過程的性質,套用教育心理學理論與課程設計(包括教科書設計)的探討,語言課程的設計、發展和實施,教師教育等。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黃顯華教授等所實施的大型研究計畫“小學生在中文、英文、數學三科的學習動機與模式”不僅展現了獨特的研究風格,更是香港教育改革的具體成果之一。
現在黃顯華教授等將他們的研究成果撰寫成《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一書,在台灣出版,相信一定會給台灣的教育改革帶來許多啟示。任何教育改革理念要想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實現改革理想,不僅要概念重建,更要結構再造、文化新生。這正是本書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理念,也是今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的具體方向。首先,在概念重建方面,他們提出“一個都不能少”的概念。他們強調,義務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的學校教學和課堂活動,使每個學生有在共同起點上發展自我的機會,並能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利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各施所長,展現各自的才華。“處理個別差異的本身就是教師對‘學習動機’和‘學習模式’重新構造的過程”。於是他們提出TARGET模式,從課業(Task)、權責(Authority)、認可(Recognition)、組合(Grouping)、評估(Evaluation)和時間(Time)等教學、學習因素出發,探索能促進學習動機並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具體架構,讓每個學生有機會體味學習的意義和喜悅,活出自己生命的光彩。
其次,在結構再造方面,香港特區政府為加強大學和中國小的合作發展,已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了“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使研究者和實踐者能通過共同的交流、思考和探索,實現各自的專業發展。本書特彆強調所謂“研究式的實踐”,及大學、中國小和課程發展處形成合作團隊,為學校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大膽地對過去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和思想作改變,從而反思和拓展自己對學校教學的新認知。而從事教學研究的大學研究人員也可以藉此機會對自己所從事的師資培養工作進行反思與探索。所以,這種合作關係正提供了一座聯繫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與實踐、教師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橋樑,而這座橋樑的建立為繼續探索香港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這種結構再造的發展,正是台灣教育改革今後努力的方向。有效的夥伴合作關係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的變化和改善,更體現在學校整體教學文化的轉變,這就是文化新生的問題。校長擔負課程和教學領導的責任,鼓舞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發現問題,作行動研究;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一起認真思考,共同建構學校課程的意義,發展高層次的自我判斷與管理的能力。行動研究不單只令教師增強了教學能力,讓他們能夠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更有助於為教師賦權增能(empowerment),即通過系統的自我研究、自我評價和自我監察,實現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總之,教師是課程改革希望之所系,如果每位教師都是研究者,每間教室都是實驗室,則每一所學校都會成為課程改革中心。這時,教師研究同時也是課程研究和教學研究,也是課程和教學的改革;教師發展同時也是課程發展和學校發展,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發展,也沒有學校發展。只有上述問題得到重視,“一個都不能少”的理想才能實現。本書呈現了香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具體做法,相信能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台灣教育改革問題,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指引。作者黃顯華教授,李子建教授和黃毅英教授等都在華人教育社群中頗有盛名,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樂見他們的大作在台灣出版,希望能嘉惠台灣的學術界,更希望能促進台港兩地的學術交流。

目錄

導言
大學與中國小夥伴協作下課程與教師專業的發展 黃顯華 朱嘉穎
計畫的理念
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領導定義與角色的探究 黃顯華 徐蔣鳳 朱嘉穎
第二章 教師賦權 黃顯華
第三章 反思教學與行動研究 李子建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 王建軍 黃顯華
第五章 個別差異與教學調適 韓孝述
第六章 普及教育下的學習動機:理論與教學方法探索 趙志成 黃顯華
第七章 個別差異、學習動機與學習模式三者間的關係 黃顯華
第八章 促進學習動機的教學設計 連文嘗 黃顯華
第九章 學生投入 黃毅英 孔企平
第十章 教育改革的橋樑:大學與中國小夥伴合作的理論與實踐 王建軍 黃顯華
計畫的實踐
第十一章 教師工作坊回顧 朱嘉穎 黃顯華
第十二章 學校探訪與學科教學 黃顯華 朱嘉穎
第十三章 教學分享
中文科
增強國小初年段學生中文科學習動機的策略 徐俊祥 陳美玲
我思我想 姚鳳葵 何秀芳 歐美蘭 陳美玲
閱讀是學習語文科的基礎 樑柱石基 柯寶雲
數學科
數學學習———由生活到數學化的道路 黃毅英
套用TARGET模式分析數學科的教學 林靜儀 梁芝蘭 葉雅雯 黃玉蘭 陳蘭萍 關惠蓮
學生們的“小發現”———記一次愉快的乘法教學 李慧苑
英文科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Hong Kong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chools Paul Sze
The Mo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Pupils to Learn English in Hong Kong Evelyn Yee-Fun Man
Greater Authority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劉愛民
英文有效教學:由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 方燕容 朱嘉穎
第十四章 聆聽學生的心聲———學生調查與訪談的反思 朱嘉穎 黃顯華
第十五章 聆聽家長的聲音———世界龍岡學校黃耀南國小家長訪談的反思 朱嘉穎 黃顯華
計畫的反思
第十六章 教育改革和夥伴協作 梁滿榮
第十七章 兩難中的抉擇———課程改革中教學領導的新角色 徐俊祥 黃顯華
第十八章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高動機計畫”與新會市實驗國小課堂素質化研究的比較與反思 徐俊祥
第十九章 “課堂教學與學習動機”教師工作坊回顧 朱嘉穎 黃顯華
第二十章 教師賦權的反思 黃顯華 朱嘉穎
第二十一章 研究員的反思 李子建 朱嘉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