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是民國大法輪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季同。
基本介紹
- 書名: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
- 作者:王季同
- 類別:宗教
- 出版社:民國大法輪書局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內容,一 個 科 學 者 研 究 佛 經 的 報 告,自 序,(一)研究佛經的目的:,(二)研究的經典:,(三)研究佛經前的印象,
內容簡介
一九四六年七月,漢口正信月刊發表了尢智表居士所著的‘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一文,我讀了之後,不勝歡喜讚嘆。尢居士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身份,懷著求知和好奇的心愿,以科學方法研究佛經。他的態度是公正的、虛心的,因此他所作成的研究結果的報告,沒有一字不根據事實真理,沒有一句不符合科學原則。真是字字珠玉,語語金石。
以科學理論為方便,向廣大的知識份子弘揚佛法,是我數年來的夙願,現在尢居士卻圓滿和實踐了我這個願望,怎不使我歡欣鼓舞呢?我正要設法與他通訊建立友誼,不想尢居士卻先我著鞭,已來信商討有關佛法與科學的問題。從信中我知道他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後來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無線電工程,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等職務。
智表居士的信奉佛法,得力於他的叔父尢景溪居士的培育。尢老居士是前清秀才,對佛學造詣很深,特別精通楞嚴、天台、及賢首的教旨。他對智表居士耐心地進行了佛法的啟發教育,終於使智表居士的善根成熟,進一步更能現身說法,向愛好科學的人們報告他研究佛經的心得和經驗。我想智表居士對佛法看法的轉變經過,是值得引起一般被所知障蒙蔽,對佛法不肯虛心研學的人們的警策。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現在要出版單行本了。這本書之受讀者的歡迎和擁護是不難想像的。智表居士的努力和發心,確如金剛經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得如是無量福德。’為了隨喜智表居士的難得行願,我想在這裡敘述一下發起因緣。希望得閱本書的讀者們都能信奉佛法,力行佛道!
以科學理論為方便,向廣大的知識份子弘揚佛法,是我數年來的夙願,現在尢居士卻圓滿和實踐了我這個願望,怎不使我歡欣鼓舞呢?我正要設法與他通訊建立友誼,不想尢居士卻先我著鞭,已來信商討有關佛法與科學的問題。從信中我知道他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後來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無線電工程,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等職務。
智表居士的信奉佛法,得力於他的叔父尢景溪居士的培育。尢老居士是前清秀才,對佛學造詣很深,特別精通楞嚴、天台、及賢首的教旨。他對智表居士耐心地進行了佛法的啟發教育,終於使智表居士的善根成熟,進一步更能現身說法,向愛好科學的人們報告他研究佛經的心得和經驗。我想智表居士對佛法看法的轉變經過,是值得引起一般被所知障蒙蔽,對佛法不肯虛心研學的人們的警策。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現在要出版單行本了。這本書之受讀者的歡迎和擁護是不難想像的。智表居士的努力和發心,確如金剛經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得如是無量福德。’為了隨喜智表居士的難得行願,我想在這裡敘述一下發起因緣。希望得閱本書的讀者們都能信奉佛法,力行佛道!
作者簡介
王季同居士字小徐,蘇州人,前清時留學英國、研究電工,並在德國西門子電機廠實習,曾發明轉動式變壓器。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著有電網路計算法(是用英文寫的),在電工上有很大的價值。他對佛學研究的功夫正和他的電學一樣精湛,著有‘佛法省要’和‘佛法與科學的比較研究’等書。一九四八年在蘇州逝世。這篇序文是編者根據原序節錄的。
內容
一 個 科 學 者 研 究 佛 經 的 報 告
自 序
作者在交通大學求學時期,酷愛自然科學。畢業後因叔父的啟發又愛好了佛學。科學與佛學原有很多會通之處,如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等都是說明佛經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一原則最好的例子在科學中往往沒有如此解釋,但用佛學來解釋卻很合適。例如空氣中的氧氣,是沒有氣味的氣體。但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就會發生臭味。這個臭味從何而來?從第一原子來?從第二原子來?還是從第三原子來?事實證明,每一氧原於都沒有臭味。此味不從外來,不從內山。也不從中間出,但從因緣和合而生,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此臭味實無體性。不過體性雖空,現象不是沒有。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認識,佛法稱為中道義。
但我在那時也覺得佛法與科學也有不能會通的地方。我在學校里所讀的物理學還是舊物理學,主張物質和能是二個獨立的家族,舊物理學有物質常住不滅律,與佛法四法印中“諸行無常”是矛盾的。這個矛盾好久沒有解決。後來看到一些現代物理學書籍,知道物質也是一種能的形式,而且物質的質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例如一斤重的一塊鐵,靜止時或動得不快時仍是一斤,但如果它以極高速度來運動跟光速成一定的比例進行,它的重量便會增加,由此覺得新的物理學有可能與佛法打通。
自從原子能發明之後,事實證明了物質可以轉變為非物質的能,理論已完全付諸實踐。這一事實推翻了舊時代科學家所牢牢執著的原子為物質最小單位不可破滅的“常見”,同時也打破了我多年不曾解決的疑團。從此,我才確信佛法是無上的真理,不但有理論的基礎,而且獲得了科學的依據。
雖然科學已經證明一切物質都不是常住不滅,但是有很多人還是誤認物質真常,對佛經提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口號不容易接受。可是人們不會反對科學,因此把大眾所能接受的科學來說明佛法的真理,可能是一個合適的方便。
1946年作者在漢口工作,有一個時期比較空閒,時時靜思,漸覺有一肚子的話不能不吐,遂寫了這個研究佛經的報告.(最初發表在漢口《正信》月刊上)由於佛法的精湛淵博,作者解行俱淺,錯誤之處乃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加以指正。
但我在那時也覺得佛法與科學也有不能會通的地方。我在學校里所讀的物理學還是舊物理學,主張物質和能是二個獨立的家族,舊物理學有物質常住不滅律,與佛法四法印中“諸行無常”是矛盾的。這個矛盾好久沒有解決。後來看到一些現代物理學書籍,知道物質也是一種能的形式,而且物質的質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例如一斤重的一塊鐵,靜止時或動得不快時仍是一斤,但如果它以極高速度來運動跟光速成一定的比例進行,它的重量便會增加,由此覺得新的物理學有可能與佛法打通。
自從原子能發明之後,事實證明了物質可以轉變為非物質的能,理論已完全付諸實踐。這一事實推翻了舊時代科學家所牢牢執著的原子為物質最小單位不可破滅的“常見”,同時也打破了我多年不曾解決的疑團。從此,我才確信佛法是無上的真理,不但有理論的基礎,而且獲得了科學的依據。
雖然科學已經證明一切物質都不是常住不滅,但是有很多人還是誤認物質真常,對佛經提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口號不容易接受。可是人們不會反對科學,因此把大眾所能接受的科學來說明佛法的真理,可能是一個合適的方便。
1946年作者在漢口工作,有一個時期比較空閒,時時靜思,漸覺有一肚子的話不能不吐,遂寫了這個研究佛經的報告.(最初發表在漢口《正信》月刊上)由於佛法的精湛淵博,作者解行俱淺,錯誤之處乃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加以指正。
(一)研究佛經的目的:
A、為了要明了佛經的理論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和現在的科學衝突。
B、為了要明了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現代的生活。
C、為了要明了佛教對於人生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利益?
B、為了要明了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現代的生活。
C、為了要明了佛教對於人生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利益?
(二)研究的經典:
《楞嚴經》、《心經》、《金剛經》、《法華經》、《中論》、《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成唯識論》。
(三)研究佛經前的印象
在我們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對於世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多少要和文學家,藝求家、哲學家、宗教家等的 態度不同,那不同之點是在:
A、不以感情用事;
B、純從客觀;
C、重分析,有條理;
D、重實驗。
因為要具備以上的幾種特點,所以對於缺乏這些精神的學問,總有不屑一讀不值研究的偏見。不要說對於專重信仰,就是對於哲學,也很少興趣。因為自然科學對於任何問題的解答都有確切的答案,凡是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而是全體科學界所公認的,例如化學中的化學公式,原於量,各種定律,以及物理數學中的種種公式定律,都是確確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學也叫做確切科學。但是哲學、文學、藝術等就完全不同,既不能用數字來稱量,來比較,也沒有個公認的標準。科學家對於它們雖未嘗沒有欣賞的興趣,然而總覺得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場所。而且近年以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大有借重及乞靈於科學的情況,例如羅素用算理來充實空虛的哲學;音樂、繪畫則乞靈於聲學、光學、化學以改良樂器和顏料;宗教則乞靈於建築師去建築宏偉的教堂,用電光樂器去莊嚴它的內部;文學家和新聞記者則乞靈於自動排字機,打字機、照相機、電報、電話、電影,電視、廣播、無線電傳真等工具。所謂“科學萬能”已成為人類公認的事實,而不是科學家的自傲語。
科學家既掌握了這許多法寶、許多神通,當然不會對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是宗教之一,當然也不會例外。那末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我,又怎么會研究起佛經來呢?原因是這樣的:
我有一位研究佛教數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問起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沒有興趣,我想,我學的就是宇宙間的真理,難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學嗎?我就回答說:“很有興趣。”接著還反問他:“應當向什麼地方去求?”他回答道:“應當向佛經中求。”我說:“宗教不過是止小兒啼的,畫餅怎能充飢?我是絕對不看佛經的。”他就為我指出:“你的執見太課。你常說科學家注重客觀而不注重主觀,那正和佛教的破我執相同。現在你有了這一執著,學問怎能長進?由此看來,你的科學學識,也不見得透徹。”我被他一頓訓斥,自覺慚愧,只得答應有空時就去研究。後來,他就拿一本《佛學大綱》(謝蒙著,中華書局出版)給我讀。他說:“你對於佛學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輪廓,然後再看內容吧。”他又指出:“在看書之前,第一個條件,先要胸無成見,不作宗教觀,不作哲學觀,不作科學觀,應徹底的客觀。”我以為這幾句話是任何科學工作者所不能否認的,所以就誠懇地接受下來,閱讀了一遍。讀完了這本書以後的印象是:
A、佛教不是專重信仰不講理論的宗教;
B、佛教的內容之豐富,不減於我所學的各種科學;
C、佛教中種種神話在沒有證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暫時應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經論後再說。
A、不以感情用事;
B、純從客觀;
C、重分析,有條理;
D、重實驗。
因為要具備以上的幾種特點,所以對於缺乏這些精神的學問,總有不屑一讀不值研究的偏見。不要說對於專重信仰,就是對於哲學,也很少興趣。因為自然科學對於任何問題的解答都有確切的答案,凡是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而是全體科學界所公認的,例如化學中的化學公式,原於量,各種定律,以及物理數學中的種種公式定律,都是確確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學也叫做確切科學。但是哲學、文學、藝術等就完全不同,既不能用數字來稱量,來比較,也沒有個公認的標準。科學家對於它們雖未嘗沒有欣賞的興趣,然而總覺得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場所。而且近年以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大有借重及乞靈於科學的情況,例如羅素用算理來充實空虛的哲學;音樂、繪畫則乞靈於聲學、光學、化學以改良樂器和顏料;宗教則乞靈於建築師去建築宏偉的教堂,用電光樂器去莊嚴它的內部;文學家和新聞記者則乞靈於自動排字機,打字機、照相機、電報、電話、電影,電視、廣播、無線電傳真等工具。所謂“科學萬能”已成為人類公認的事實,而不是科學家的自傲語。
科學家既掌握了這許多法寶、許多神通,當然不會對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是宗教之一,當然也不會例外。那末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我,又怎么會研究起佛經來呢?原因是這樣的:
我有一位研究佛教數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問起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沒有興趣,我想,我學的就是宇宙間的真理,難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學嗎?我就回答說:“很有興趣。”接著還反問他:“應當向什麼地方去求?”他回答道:“應當向佛經中求。”我說:“宗教不過是止小兒啼的,畫餅怎能充飢?我是絕對不看佛經的。”他就為我指出:“你的執見太課。你常說科學家注重客觀而不注重主觀,那正和佛教的破我執相同。現在你有了這一執著,學問怎能長進?由此看來,你的科學學識,也不見得透徹。”我被他一頓訓斥,自覺慚愧,只得答應有空時就去研究。後來,他就拿一本《佛學大綱》(謝蒙著,中華書局出版)給我讀。他說:“你對於佛學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輪廓,然後再看內容吧。”他又指出:“在看書之前,第一個條件,先要胸無成見,不作宗教觀,不作哲學觀,不作科學觀,應徹底的客觀。”我以為這幾句話是任何科學工作者所不能否認的,所以就誠懇地接受下來,閱讀了一遍。讀完了這本書以後的印象是:
A、佛教不是專重信仰不講理論的宗教;
B、佛教的內容之豐富,不減於我所學的各種科學;
C、佛教中種種神話在沒有證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暫時應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經論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