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朱門裡,他身著錦袍,勤勉好學,以工詩詞、擅書法、精金石、通音律聞名於世;藝海中,他換上洋裝,銳意進取,將西洋畫、西方音樂理論、話劇等中國國外文藝元素引進中國,摘下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中的諸多“第一”;講台上,他一襲布衣,言傳身教,培養出畫家李鴻梁、漫畫家豐子愷、音樂教育家劉質平等藝術人才,卻在壯年之際驟然轉身,留一曲《送別》,傳唱百年。披起僧衲後,法號“弘一”的他精研南山律宗,開創“弘體”書法。國難當頭時,更發出“念佛不忘救國”的號召,將愛國義舉貫穿始終。
分集劇情
第1集
走一遭人世,寫兩段傳奇。前半生,他是才子李叔同,驚才絕艷如華枝春滿;後半生,他是大德弘一,清淨澄澈似天心月圓。而在清王朝發軔維新的這一年,李叔同剛好十八歲,彼時的他像極了彼時的天津,匯集九河下梢的水,也吸納海外吹來的風。
第2集
李叔同遭遇喪母打擊後,只身前往日本東京留學。初到日本,他一邊補習日語,一邊自修美術和音樂,準備報考東京美術學校。此行,他立志要做一名將西方文藝理念引入中國的踐行者,以文藝淑世,以美育立人。在這一階段,李叔同於藝術領域廣泛涉獵,他創辦音樂報刊、組織話劇社,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在美術、音樂、話劇等領域屢開先河,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
第3集
李叔同任教浙江官立兩級師範學校後,不只自編教材盡心授課,還與好友夏丏尊攜手創辦了中國近代首份藝術教育校刊《白陽》。課餘,他擠出時間,指導學生琴藝、教導人格修養。那時,浙一師的學生豐子愷在李叔同的開導下,自覺“心裡好比新開了一個明窗,真是勝讀十年書”。學生劉質平在李叔同的鼓勵和資助下,在東京音樂學校發奮苦讀。當《送別》的歌聲唱響時,李叔同早已放下繁華,遁入空門。
第4集
遁入空門的弘一破例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會歌作曲,錚錚之音,激揚澎湃,激起了民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面對日寇的轟炸,他願捨身棄命,與這片熱土同生共死。面對敵人的虛偽邀請,他打算以身殉國在所不惜。弘一對公眾講學時,曾多次高懸救亡號召,寫下“最後之勝利”,宣誓巍巍中華,勢必迎來抗日戰爭最後之勝利。1942年10月13日,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內,弘一法師安詳示寂。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2021年4月,主創團隊赴福建泉州採風,採訪了《弘一大師全集》主編陳珍珍,時年102歲高齡的陳老詳細講述了她年青時拜見弘一大師的經過。2022年10月12日早上,央視拍攝組來到清源山進行拍攝,主要拍攝了弘一大師舍利塔、弘一大師石造像、彌陀岩等景點。天津、上海、杭州、溫州、廈門、泉州、漳州,追隨著一代大師的足跡,主創團隊在兩年多的時間裡,輾轉十餘地,走訪李叔同後人及各地專家學者,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素材,為呈現斯人留學時期的生活場景,主創團隊先後赴東京藝術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等地取景,並造訪了多位從事李叔同研究的日本學者,收穫了大量素材。如李叔同自畫像、畢業合照、日本《國民新聞》報導李叔同的報紙等。其中,一封意外發現的弘一大師致內山完造的信件,更是首次出現在攝影機前,為當代研究李叔同增加了寶貴史料。
主創團隊
出品人 | |
---|
總策劃 | |
---|
總監製 | |
---|
總導演 | |
---|
執行總導演 | |
---|
撰稿 | |
---|
導演 | |
---|
攝像 | |
---|
燈光師 | |
---|
錄音 | |
---|
航拍 | |
---|
主創團隊參考來源
幕後花絮
為致敬先賢,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為紀錄片題寫了總片名。
為了劇組拍攝需要,劇組邀請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協助天津電視台,共同策劃拍攝該片。
正式開拍時,主創團隊卻突然收到了《弘一大師全集》主編陳珍珍辭別人世的噩耗。
獲獎記錄
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運用前期情景再現拍攝與後期三維動畫相結合的手法,該片清晰地勾勒出了人物的生平軌跡。該片運用了8K超高清投影、微距探針鏡頭、航拍穿越機等特殊拍攝手段,打造出豐富細膩的鏡頭語言。而後期音樂的渲染,更加詮釋了李叔同昂揚的時代精神。走一遭人世,寫兩段傳奇。該片將人物剖白內心的話語捻成引線,串起了李叔同跌宕起伏的一生。讓觀眾可以從中探究大師的人生境界,汲取力量,明悟前進的方向。“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在這熟悉的旋律中,節目陪伴觀眾重回風起雲湧的年代,透過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感時局迭變、家國滄桑。(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