䳍形目(學名:Tinam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古顎總目下的一個目,分為1科9屬47種,是古顎總目各種鳥類中體型最少的種類,特徵是腳掌大而體型圓。體重1.5-2千克;體長15-50厘米。在外觀上看起來像雞。羽毛顏色範圍從淺棕色、深棕色到灰色,通常帶有深色斑點或條紋圖案。兩性看起來很相似,實則雌性可能稍大一些,羽毛圖案更明顯。身體特徵包括頭小,喙薄,脖子細長,翅膀和尾巴均短,腿粗、中等長,有三個短的前腳趾和一個指向後的腳趾,要么抬高要么不存在。
䳍形目的鳥主要生活在熱帶地區,尤其是亞馬遜盆地。在北方,它們往往是森林或林地鳥類,而在南方,它們更喜歡開闊的棲息地。是能夠在地面上行走和快速奔跑的走禽。是一些弱小的飛行者,短距離飛行笨拙但迅速。大多數物種棲息在地面上,也有一些棲息在樹上。食物主要包括種子、根、果實和節肢動物,但有些物種吃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青蛙和老鼠等。該目形成了南美洲的主要陸生鳥類群,主要分布於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由於生存環境日漸受到破壞,有些已經瀕臨絕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䳍形目的鳥類體重1.5-2千克;體長15-50厘米。在外觀上看起來像雞。羽毛顏色範圍從淺棕色、深棕色到灰色,通常帶有深色斑點或條紋圖案。兩性看起來很相似,雖然雌性可能稍大一些,羽毛圖案更明顯。身體特徵包括頭小,喙薄,脖子細長,翅膀和尾巴均短,腿粗、中等長,有三個短的前腳趾和一個指向後的腳趾,要么抬高要么不存在。 䳍鳥具有固頜型(dromaeognathous)上顎(寬闊的犁骨防止基部蝶骨與翼狀骨和齶骨連線)。它們行動靈活,能夠飛行;具有充氣的骨骼,長有隆起的胸骨(carinate sternum),有16-18節頸椎和融合的胸椎。基蝶骨與翼狀骨相連形成基突。膝肘條紋斑狀,鼻孔是全鼻孔(完整,不深裂)或分裂鼻孔(骨性鼻孔的後緣裂到或超出前頜骨),鼻孔不透水,存在鼻中隔。尾端腺(油腺)小而簇生。
棲息環境
該目鳥類最大的物種集中在熱帶地區,尤其是亞馬遜盆地。在北方,它們往往是森林或林地鳥類,而在南方,它們更喜歡開闊的棲息地。該目形成了南美洲的主要陸生鳥類群,在那裡它們在生態上主要取代了雞形目,沒有其他鳥類家族具有可比的多樣性、分布或棲息地適應性。Rheas屬僅在開闊的鄉村發現,curassows屬和guans屬通常僅限於森林,而雉科僅以該地區北部的少數物種為代表。
它們出現於廣泛的棲息地。Tinamus屬、Nothocercus屬和Crypturellus屬的成員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Nothocercus屬喜歡高海拔地區,而大多數其他屬的成員生活在草原、普納、山地森林和稀樹草原中。Tinamotis屬和Nothoprocta屬更喜歡高海拔棲息地,高達5,000米,而其他草原tinamous屬具有廣泛的海拔範圍。Tinamous屬棲息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墨西哥的熱帶地區,除了水生、白雪覆蓋和真正的沙漠棲息地,以及巴塔哥尼亞的最南端。
生活習性
主要是能夠在地面上行走和快速奔跑的走禽。是一些弱小的飛行者,短距離飛行笨拙但迅速。大多數物種棲息在地面上,也有一些棲息在樹上。該目鳥類可以通過站立或蹲伏不動,或不顯眼地走進茂密的植被來躲避捕食者。然而,如果被發現或受到驚嚇,它們通常會從藏身之處飛出,伴隨著特有的嘈雜的翅膀拍打聲,落入不遠處的隱蔽植被中。
䳍鳥主要被認為是獨居的,但在繁殖季節之外,可能會聚集成小型的覓食團體、家庭群體或多達100隻成鳥的群體。雌性族群似乎穩定,可能會持續幾年。發聲由定型的多音節口哨組成。雄性和雌性的叫聲相似,但可以辨別。
會用鳥喙挖掘地面下的食物,食物主要包括種子、根、果實和節肢動物(昆蟲、蜘蛛、白蟻、蜱),但有些物種吃小型脊椎動物(蜥蜴、青蛙、老鼠)。天敵是食肉動物,包括人類、狐狸、犰狳和臭鼬。
分布範圍
䳍形目是完全新熱帶的鳥類,所有47種都生活在南美洲、墨西哥和中美洲。最北端物種的範圍延伸到墨西哥,但不會比北回歸線更北。在智利䳍鳥已被引入復活節島。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
瀕危(EN)——1種;易危(VU)——5種;近危(NT)——4種;無危(LC)——37種。
孤䳍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Ⅰ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