䭕,拼音jiàn zǎn,注音ㄐ一ㄢˋ ㄗㄢˇ,簡體部首食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20畫,繁體部首食部,五筆86LRWE,五筆98LRWV,倉頡JLOIV,鄭碼FKPO,四角52732,結構上下,統一碼4B55,筆順一丨フ一一一丨ノノ一丨ノ丶丶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䭕
- 拼音:jiàn,zǎn
- 部首:食
- 倉頡:JLOIV
基本解釋,古籍釋義,
基本解釋
UNICODE
䭕字UNICODE編碼U+4B55,10進制: 19285,UTF-32: 00004B55,UTF-8: E4 AD 95。
䭕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tasteless; without enough salt; insipid; dull; not interesting, to taste food before royalty partook
方言
①白䭕(白糜muê5過䭕,著配鹹菜 )
②白䭕食(bêh8 zian2 ziah8):吃白飯,不用飯菜配飯。
③半鹹䭕:形容人講某種語言不標準。或者兩種以上語言混著說,導致都說得不好。
詹韓逸《潮語對韻》:酸對甜,䭕對鹹,大刀對勾鐮!長對短,兄對嫂,自在對煩惱!
常被訛寫為“整”“正”等諧音錯字,如:“白整”“半鹹整”。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䭕【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11畫
《廣韻》《集韻》子敢切,音昝。《玉篇》澉䭕,無味。
又《集韻》子冉切,音僭。嘗食也。一曰䭕䣸,味醨。或從漸。
又昨濫切,音暫。義同。或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