䞯

䞯,拼音fù ,注音ㄈㄨˋ ,部首走部,部外筆畫7畫,總筆畫14畫,五筆FHEB,倉頡GOBND,鄭碼BOPY,四角42804,結構左下包圍,統一碼47AF,筆順一丨一丨一ノ丶ノ丶丶ノフ丨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䞯
  • 拼音:fù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䞯字UNICODE編碼U+47AF,10進制: 18351,UTF-32: 000047AF,UTF-8: E4 9E AF。
䞯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to walk, to move quickly; to run; to hurry, to reach the time-limit; to matur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䞯【酉集中】【走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7畫
康熙字典 䞯
〔古文〕𠓗《廣韻》芳遇切,音訃。《玉篇》疾也。亦作赴。
又《集韻》房尤切,音浮。《類篇》行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𠓗【卷十】【兔部】
疾也。從三兔。闕。芳遇切〖注〗𣬚。文五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204D7]}
(𠓗)疾也。玉篇、廣韻皆曰。急疾也。今作䞯。少儀曰。毋拔來。毋報往。注云。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按赴、䞯皆卽?字。今字?、䞯皆廢矣。從三兔。與三馬三鹿三犬三羊三魚取意同。兔善走。三之則更疾矣。芳遇切。古音葢在三部。闕。此闕謂闕其讀若也。然其音固傳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