䙳

䙳,異體字:熛,拼音è ,注音ㄜˋ ,簡體部首西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10畫,繁體部首襾部,五筆SOU,倉頡MWF,鄭碼FJUO,四角10809,結構上下,統一碼4673,筆順一丨フ丨丨一丶ノノ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䙳
  • 倉頡:MWF
  • 鄭碼:FJUO
  • 筆順:一丨フ丨丨一丶ノノ丶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䙳字UNICODE編碼U+4673,10進制: 18035,UTF-32: 00004673,UTF-8: E4 99 B3。
䙳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same as 熛) spiting flames, flashed fire, to shine off and on, to cover; to hide, to seal, to build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熛【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1畫
康熙字典 䙳
《唐韻》補遙切《集韻》《韻會》《正韻》卑遙切,𠀤音摽。《說文》本作𤒾。火飛也。從火,票聲。《詩·小雅·燎之方楊箋》燎之方盛之時,炎熾熛怒。《史記·淮隂侯傳》熛至風起。
又《揚雄·甘泉賦》前熛闕而後應門。《注》晉灼曰:熛闕,赤色之闕。南方之帝曰赤熛怒。應門正在熛闕之內也。《集韻》或作䙳。
又《集韻》紕招切,音漂。本作𤐫。義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