䙬

䙬,拼音yìng ,注音一ㄥˋ ,簡體部首衤部,部外筆畫17畫,總筆畫22畫,繁體部首衣部,部外筆畫17畫,總筆畫23畫,五筆PUMV,倉頡LBCV,鄭碼WTLZ,四角36244,結構左右,統一碼466C,筆順丶フ丨ノ丶丨フ一一一ノ丶丨フ一一一ノ丶フノ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䙬
  • 拼音:yìng
  • 部首:衤部
  • 筆順:丶フ丨ノ丶丨フ一一一ノ丶丨フ一一一ノ丶フノ一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䙬字UNICODE編碼U+466C,10進制: 18028,UTF-32: 0000466C,UTF-8: E4 99 AC。
䙬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plaits on the sides of a petticoat, pleates of a skirt, contrast of the mixed color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䙬【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畫:23畫部外筆畫:17畫
康熙字典 䙬
《唐韻》鷖逬切,音嫈。《文字集略》襉錯彩。《郭璞·江賦》䙬似蘭紅。
又《玉篇》裙襉也。
又《集韻》於孟切,音瀴。義同。
又於莖切,音罌。亦閒采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