㱂

㱂,拼音kāng ,注音ㄎㄤ ,部首欠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5畫,五筆86YVIW,五筆98OVIW,倉頡IENO,鄭碼TGKR,四角07282,結構左右,統一碼3C42,筆順丶一ノフ一一丨丶一ノ丶ノフノ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㱂
  • 拼音:kāng
  • 部首:欠
  • 倉頡:IENO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㱂字UNICODE編碼U+3C42,10進制: 15426,UTF-32: 00003C42,UTF-8: E3 B1 82。
㱂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hungry; starving, a poor harvest of grain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㱂【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1畫
康熙字典 㱂
《玉篇》《唐韻》苦岡切《集韻》丘岡切,𠀤音康。《說文》飢虛也。《博雅》四谷不升曰㱂,五穀不升曰大侵。
又與漮通。《揚子·方言》漮,空也。《注》郭璞曰:漮,窘空貌。或作㱂,虛字也。《集韻》通作康。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㱂【卷八】【欠部】
飢虛也。從欠康聲。苦岡切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3C42]}
(㱂)飢虛也。飢者、餓也。漮者、水之虛。㝩者、屋之虛。㱂者、餓腹之虛。從欠。康聲。苦岡切。十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