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絲鼠(龍貓(動物))

毛絲鼠(毛絲鼠科毛絲鼠屬動物的統稱)

龍貓(動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絲鼠是齧齒目豪豬亞目毛絲鼠科毛絲鼠屬動物的統稱。毛絲鼠體形小而肥胖,周身皮毛細密,分布均勻;眼睛黑色;耳殼大而薄,鈍圓形;脊背及身體兩側呈灰藍色,體側腹部逐漸變成白色;前肢足有五趾,後肢足有四趾,爪扁而弱;成年母鼠比公鼠大些。毛絲鼠,又名絨鼠,人稱“金耗子”。

毛絲鼠分布於南美洲智利北部和玻利維亞等地,棲息於乾燥的高山岩石地帶,喜安靜、乾燥、清潔、空氣新鮮的環境,群居。毛絲鼠性情溫順,善於跳躍,膽小怕驚擾,習慣於白天安睡,夜間覓食。平時雌雄個體相處和睦,極少吵架,只有在繁殖配偶季節發生爭鬥現象。毛絲鼠主要以草、苔蘚、地衣等為食。毛絲鼠全年繁殖,成鼠一般在11月末或12月初發情交配,孕期為111天左右,每胎產仔1~5隻,壽命約為12~14年。

18世紀時,毛絲鼠的毛皮開始受到歐洲人的欣賞,遂使這一資源因濫捕而遭到嚴重破壞,到19世紀,已瀕臨滅絕。南美洲部分國家的政府已經頒布法律,禁止獵殺倖存的野生毛絲鼠。長尾毛絲鼠、短尾毛絲鼠野外種群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瀕危(EN)。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發情鑑定,生殖特點,人工飼養,馴養飼養,下級分類,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致危因素,保護措施,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長尾毛絲鼠和短尾毛絲鼠很可能是同一個種,因為根據Bergmann原則和Allen規則,兩種之間的形態差異可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
拉丁學名中的“chinchilla”源於一個名為“Chincha”的印第安部落,這個部落的印第安人捕捉短尾毛絲鼠為食,並用它們的皮毛做衣服。只有印加人的最高統治者,才可以佩戴用毛絲鼠的皮毛做成的裝飾。當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時,他們認識了這種小動物,並以當地印第安部落的名字為其命名。

形態特徵

毛絲鼠軀體小而較肥胖,外形似家兔,周身皮毛細密,分布均勻,尾端毛長而蓬鬆。脊背及身體兩側呈灰藍色,體側腹部逐漸變成白色;一般的成年毛絲鼠,雄鼠體重400-500克,體長24-26厘米;雌鼠體型較雄鼠大,體重400-650克,體長26-32厘米。毛絲鼠的吻短,耳殼薄而大,飩圓,眼黑而發亮,鼻左右兩側長有許多長短不齊的觸鬚,前肢短而小,具5指,後肢較粗壯,具4趾。每趾(指)端腹面有軟墊,趾(指)端爪扁而弱。
標準毛絲鼠,背及體側被毛呈藍灰色,腹部毛漸淺至灰白色,腹中部有1條細而界限分明的白毛帶,毛乾顯現出深淺交替的色帶。接近皮膚的毛根為深瓦藍色,毛中段白色,毛尖黑色,由此,把每根毛分成了3個色段。
毛絲鼠的被毛,主要為絨毛,全身被毛緻密柔軟,其狀如絲,分布均勻。被毛組成十分特殊,1個毛孔不是只長單根毛,而是每個毛孔長出1束毛,每束毛由一根針毛和成束的絨毛構成。每束毛的毛纖維數目不圖9-1毛絲鼠等,一般為50-60根,多至70-80根,絨毛較細,直徑為5-11微米,針毛較粗,直徑12-15微米,針毛可使被毛堅挺而具有層次。通過人工雜交育種,已經從標準的藍灰色毛絲鼠中培育分離出了青玉色、米黃色、木炭色、白色及黑色等多種彩色毛絲鼠。
毛絲鼠的切齒十分發達,呈橙黃色,露於唇外。

近種區別

尾長14~15厘米
尾長10厘米左右
毛絲鼠(龍貓(動物))
長尾毛絲鼠
毛絲鼠(龍貓(動物))
短尾毛絲鼠

棲息環境

長尾毛絲鼠棲息於安第斯山脈地區海拔400-1650米的岩縫、岩洞及灌木等極地氣候的環境中,或乾燥的高山岩石地帶。

生活習性

毛絲鼠性情溫順,不咬人,喜歡群居,喜安靜、乾燥、清潔、空氣新鮮的環境,善於跳躍,靠跳躍前進,膽小怕驚擾,習慣於白天安睡,夜間覓食,喜歡在籠中仰臥於柔和的陽光下。平時雌雄個體相處和睦,極少吵架,只有在繁殖配偶季節偶爾發生爭鬥現象。毛絲鼠主要以草、苔蘚地衣等為食。喜歡吃鮮嫩多汁的植物,也喜歡吃樹皮、乾草和種子。不善攀爬和挖洞穴。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通常飼餵乾草、穀物和青飼料,或配合飼料。成年毛絲鼠的採食量約為體重的5~6%。毛絲鼠吃食時的姿勢很像松鼠,依靠健壯有力的後肢坐立,用前肢抓取食物,一點一點地送進嘴裡。
毛絲鼠(龍貓(動物))
生活習性
沙浴是人工飼養的毛絲鼠最重要的習性,它們喜在沙盤中打滾、嬉戲,清潔身體,並有齧齒動物咬嘴的習慣。

分布範圍

  • 長尾毛絲鼠(野生種群)分布於智利北部安第斯山脈山麓和塔爾卡以南的海岸山脈。
毛絲鼠(龍貓(動物))
長尾毛絲鼠野生種群分布範圍
毛絲鼠(龍貓(動物))
短尾毛絲鼠野生種群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發情鑑定

毛絲鼠成年母鼠發情表現比較明顯,願意接近公鼠,常常舒亂外陰部或摩擦外陰部,習慣向臨近籠舍張望。此時食慾減退,活躍不安,在跳躍中滴尿,常發出求偶的低叫聲,以誘引公鼠,甚至在籠內抓籠底,橫向翻滾。當公鼠接近時性情溫和,不時與公鼠追逐、玩耍或爬跨公鼠,當公鼠爬跨時,主動將尾巴偏向一側,接受交配。雌、雄毛絲鼠交配時,發出柔和的像鴿子一樣的“咕咕”聲。

生殖特點

毛絲鼠公鼠生殖器官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常年都有良好的性慾和配種能力。毛絲鼠全年均可繁殖,但交配多在12月至翌年3月,盛夏和秋季(7~10月)配種率較低。母鼠的性周期為28~35天,妊娠期110~124天,每年2~3胎,每胎1~4仔,以2~3仔為多。產後1天內即發情,可血配,斷乳後10天左右再次發情。初生幼仔全身被毛,初生重35克,出生後即能跑動,哺乳期45天左右。第一次發情月齡變化幅度較大,早熟的3月齡,晚熟的9~11月齡;幼齡母鼠通常在4~6月齡性成熟。
毛絲鼠(龍貓(動物))
毛絲鼠幼仔
毛絲鼠全年繁殖,成鼠一般在11月末或12月初發情交配,孕期為111天左右,每胎產仔1~5隻,壽命約為12~14年。其中有8~10年具有繁殖力。

人工飼養

飼養毛絲鼠要求環境條件比較嚴格,在中國普遍採用室內籠養方法。主要設施是房舍、籠具和調溫、調濕以及採光設備等。
房舍:冬日要有取暖設備,最好是水暖或汽暖,室內溫度最好不低於5℃,產仔時,室溫最好不低於12℃;夏季室內不宜太熱,室內最高溫度不宜超過32℃。以20平方米養100隻種鼠為宜,鼠籠可摞3~5層,室內正面窗戶要安裝綠色窗簾,地板要求隔潮、隔涼,每10平方米安裝1隻40瓦的日光燈。雄獸和雌獸在非發情繁殖期應分開飼養。籠內除設有飼槽、飲水管、跳板以外,雌獸妊娠產仔前籠內應放活動式木製產仔箱。此外鼠籠內放置沙盤,內裝4厘米厚乾燥而潔淨的細沙,最好放少量滑石粉。此外,籠中還可放入一些細木棍,供鼠磨牙。
環境:環境衛生要求嚴格,加強衛生防疫尤為重要。首先要保證空氣、水源要新鮮衛生;第二,不能與其他動物接觸或混養;第三,注意防老鼠侵害,杜絕老鼠進入飼養室和飼料室。
毛絲鼠的消化道特別長,盲腸發達,因此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通常飼餵乾草、穀物和青飼料,或配合飼料,包括草本植物、蔬菜、野菜、桑葉、榆葉及苜蓿、穀物等,白菜等含水量太多的蔬菜不宜飼餵。對毛絲鼠的飼餵量應根據其生物學特性,科學地給予控制。毛絲鼠白天活動量小,吃食少;夜間活動量大,因而夜間飼餵食量大。成體體重一般在500克左右,日採食量約為體重的5~6%。一般1天餵兩次,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4點投喂,以夜間飼餵效果較好。餵鮮綠飼料如鮮草時,先要晾曬,不能餵帶露水的濕草,乾草要切短,穀物要磨碎。飼餵的飼料品種要穩定,從餵乾到餵鮮或從鮮到乾,都必須逐步進行,過渡時間應不少於1周,同時要全天保持飲水器內有清潔飲水。

馴養飼養

最初,印卡人為皇室做衣服而飼養了毛絲鼠,據 Albert(1900年)報導,在智利的聖地亞哥毛絲鼠育種成功,才開始了真正的馴化工作。人工繁殖的第1隻毛絲鼠據報告出生在1855年,次年這隻毛絲鼠送去了農業產品交易會展出,並獲得了銀質獎章。
1922年,美國採礦工程師M.F.Chapman,由原產地獲得了8公3母共11隻活鼠,把它們帶到美國加州,經馴化飼養,繁育成功,從此開始了大規模人工飼養的過程。世界各國的毛絲鼠養殖業,大部分就是在這幾隻原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人工飼養毛絲鼠比飼養其它毛皮獸的歷史較短,自馴養截至到2000年不足80年,飼養的總數量也不過50萬隻。飼養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和加拿大,其次是丹麥、德國、日本、智利和阿根廷。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於1973年開始由國外進口種鼠,引進後分別放在東北、華北、華東和西北12個省市地區開始試養,但大多數沒有飼養成功,引進的種鼠也逐漸消失無蹤。後來又有人分別由美國和加拿大引進了種鼠試養,這批種鼠現已風土化,繁殖的數量日漸增多,現已形成了種群。世界各國飼養的毛絲鼠絕大部分是長尾毛絲鼠,種鼠的來源都是同一個地區,其形態、體重、毛絨質量和產仔數量,基本一致。均為同一個種,經各國飼養的絲毛鼠未形成飼養品系。中國飼養業和寵物店銷售的毛絲鼠無論來源於何處,只有質量的好壞,沒有形態和性能的差異。
1955年,在加利福尼亞發現第1個突變種白色Wilson(顯性),黑絲絨狀突變種同一年在猶太區發現,並由BobGunning誘導為Gunning黑色毛絲鼠,加利福尼亞的Ramon Somavia不久報導了黑色隱性品種。1961年在拉森飼養場培育出天藍色毛絲鼠(隱性)。此後,突變種之間雜交,產生了新的不同顏色的毛絲鼠變種,例如大紅花白品種為白色Wilson和米色Tomer Delaney的雙顯性後代,純黑突變種首次出現在1978年,顏色為深棕色帶藍或帶黑,由顯性基因控制,另外,還有3種彩色變種,一種呈顯性,另二種為隱性遺傳。人們已從藍灰色的原種色型中,培育分離出了白色、黑色、蛋黃、淺灰、棕駝等十數個不同的色型。

下級分類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長尾毛絲鼠
Chinchilla lanigera
(Molina,1782)
短尾毛絲鼠
Chinchilla chinchilla
(Lichtenstein,1829)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長尾毛絲鼠、短尾毛絲鼠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在智利,短尾毛絲鼠被列為Ⅰ區滅絕,Ⅱ區和Ⅲ區極度瀕危。並且毛絲鼠也被列入《世界重點保護哺乳動物名錄》中。

種群現狀

長尾毛絲鼠在智利曾經廣泛存在(曾被認為在20世紀60年代滅絕,但後來被重新發現),但在1996年,在野外只能發現42個離散的群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群落的數量和總體種群規模一直在下降(Jimenez,1996年)。長尾毛絲鼠大約一半的種群數量生活在智利奧科的拉斯欽奇拉斯國家保護區內。保護區外的種群數量在增加,而保護區內的種群數量在減少。根據種群數量估計,在過去20年中,種群數量下降了約36%(2015年)。
短尾毛絲鼠曾在玻利維亞被認為已經滅絕。然而,在與智利接壤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孤立地區,可能會有種群持續存在。阿根廷西北部的卡塔馬卡省、胡胡伊省和薩爾塔省仍有倖存的種群。但是短尾毛絲鼠在這兩個地區的棲息面積可能小於500平方公里。此外,由於該物種在分布國家的成功養殖有助於減少野外的非法狩獵和誘捕,該物種在某些地區的種群可能正在恢復。
(註:內容為野生毛絲鼠種群現狀)
18世紀時,毛絲鼠的毛皮開始受到歐洲人的欣賞,遂使這一資源因濫捕而遭到嚴重破壞,到19世紀,已瀕臨滅絕。南美洲部分國家的政府已經頒布法律,禁止獵殺倖存的野生毛絲鼠。

致危因素

毛絲鼠一直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包括偷獵、寵物貿易、狩獵、牛羊放牧、採礦和伐木。在很早以前,毛絲鼠毛皮就被人們所利用,18世紀開始有報導,19世紀初已成為高貴的毛皮開始流行;1899年,有數千張毛絲鼠皮從原產國出口。此外,主要威脅還包括在棲息地附近採礦。被捕食也是一種威脅,已有狐狸和貓頭鷹的捕食記錄(Jimenez,1996年)。此外,毛絲鼠可能還受到厄爾尼諾事件的威脅(Valladares等人,2014年)。

保護措施

1910年,阿根廷、玻璃維亞、智利、秘魯等國政府制訂協定,禁捕毛絲鼠和禁銷毛絲鼠毛皮,但在這幾國中偷獵現象屢禁不止。
自1929年以來,保護毛絲鼠的立法一直在實施,但直到1983年在智利奧科建立拉斯欽奇拉斯國家保護區後,立法內容才得以有效實施。

主要價值

理想寵物:由於毛絲鼠乾淨、易打理又沒有寄生蟲,因此毛絲鼠可以說是城市人最理想的寵物。其實,早在18世紀毛絲鼠就已成為歐洲貴族的寵物了,在20世紀60年代毛絲鼠開始在歐美流行,到20世紀90年代亞洲國家日本、新加坡也開始流行飼養毛絲鼠做寵物。毛絲鼠作為寵物時通常稱之為“龍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