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黃庭經》現傳有三種:即《黃庭內景經》,亦作《太上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經》,亦作《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經》,亦作《太上黃庭中景玉經》。首先傳世的是《黃庭外景經》,始行於西晉,時稱《黃庭經》。至東晉《黃庭內景經》出世,便把前者改稱為《外景經》。以後《黃庭經》便成了《內景》《外景》的總稱。《中景經》乃後人所作,通常所說的《黃庭經》並不包括《中景經》在內。
《黃庭經》的卷數,從來沒有定說,較早的記載作一卷或二卷不等,《唐書·藝文志》中《老子黃庭經》作一卷;前述陸游詩則作二卷。一般《內景》不分卷,但裡面卻分作36章。《外景》二卷,不分章,但也有些本子不分卷而分作24章。
外景經
《黃庭外景經》,又名《太上黃庭外景玉經》,原作3卷,始見於《抱朴子內篇·遐覽》。該書為七言韻語,不分章,內容結構大致與《黃庭內景經》相同,文字約少1/3。全書亦以存思三田之神為中心,並載咽津漱液、存思日月、呼吸元氣、辟穀食氣、保精慎欲之道,較之《內景經》更為簡略曉暢。《內景經》《外景經》兩篇文句多有相同或相近者,殆同出一源,而編為兩書。題為《外景》者,是唐人以區別《內景經》所為。
內景經
《黃庭內景經》,又稱《黃庭內景玉經》,或《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全經1篇,皆為七言韻語,分為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為題。是書首見於晉代著作《魏夫人傳》,據言為魏華存所傳。該書將人體五臟六腑及頭面器官,乃至肌膚、毛髮、骨髓等擬人化,認為人體內臟器官皆有“神靈”駐守,通過存思可以想見各臟器之“神”,從而內固臟腑精氣,使臟腑功能達到理想的狀態。全書將臟腑器官分屬上中下三部,每部八種器官,稱作“八景二十四真”,每景均有“真人”守衛,且各有神名、形影及對應的體表關竅部位,人若能存想三部神名形影,即能達到存真養神的效果。《黃庭內景經》所述修煉之道,除意守黃庭、存想臟腑三田之神外,尚有存想日月、漱液咽津、呼吸元氣、食五牙、存玄一、辟穀食氣等方法多種,尤其重視寶精節慾,認為“長生至慎房中急”“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
作品目錄
黃庭內景經 | 黃庭外景經 |
---|
上清章第一 上有章第二 口為章第二 黃庭章第四 中池章第五 天中章第六 至道章第七 心神章第八 肺部章第九 心部章第十 肝部章第十一 腎部章第十二 脾部章第十二 膽部章第十四 脾長章第十五 上睹章第十六 靈台章第十七 三關章第十八 若得章第十九 呼吸章第二十 瓊室章第二十一 常念章第二十二 治生章第二十三 隱景章第二十四 五行章第二十五 高奔章第二十六 玄元章第二十七 仙人章第二十八 紫清章第二十九 百穀章第三十 心典章第三十一 經歷章第三十二 肝氣章第三十三 肺之章第三十四 隱藏章第三十五 沐浴章第三十六 | |
創作背景
《黃庭經》又名《太上黃庭經》。傳世的《黃庭經》分為兩篇,一為《黃庭內景經》,一為《黃庭外景經》。兩篇均出於魏晉年間,作者佚名。兩篇後均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所謂“黃庭”按《黃庭內景玉經》梁丘子注云:“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現在一般認為“黃庭”是指人體內臟及其區域,“黃庭內景”即為人體內部之景象,而所謂“外景”,只是相對“內景”而言,所論實亦內景之事。一般所說的《黃庭經》多指《黃庭內景經》,有時也包括《黃庭外景經》。
《黃庭經》作者,傳說頗多。或謂晉女道士魏華存研審民間草本後所撰,或謂道士口授,魏氏記錄而成。《黃庭經》始見於東晉《抱朴子內篇·遐覽》和《舊唐書·經籍志》之著錄。據今人王明考證:漢魏之際,黃庭思想已漸流行,認為《內景》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本《內景》之旨,於東晉鹹和年間問世。但也有《外景》成書於晉初,《內景》由此推衍而成之說。
近人陳攖寧先生撰《黃庭經講義》認為:“兩篇文字(指《黃庭內景》與《黃庭外景》),不必出於一手,而精理貫通,體用相備,真知箇中訊息者,當不復存歧視。”又言:“又從來著丹經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訣自有別傳,而《黃庭經》則歷代女真以之得道者,如魯妙典、崔少玄、薛玄同之流,具見載籍,頗不乏人。是尤屬丹家之要旨,為玄門之總持矣。”
作品思想
養生方法
存思內視
存思內視是《黃庭經》養生教育方法論的核心內容,也是上清派道教的典型修煉方法之一。要訣是合閉雙目,排除干擾,消除雜念,凝神安息,存思存神,心目內視,俯視丹田,久可延壽。存思的關鍵是存思人體內諸神,即“八景二十四真神”。而人體多神,要以五臟為主,因而“存思之功,以五藏髒為盛。”《黃庭經》十分重視存思五臟六腑神,它說“存思百念視節度,六腑修治勿念故,行自翱翔入天路。教育人們在修煉時要做到存念身中百神,呼吸上下有頻律、按節次,存念臟腑之神,忘記以前的一切,這樣存思內視臟腑之神達到最佳地步,便會翱翔飄逸,羽化升仙。又說“高研恬淡道之園,內視密盼盡睹真,真人在己莫問鄰,何處遠索求因緣。”教化人們更要珍視此法,因為存思內視不僅可以內視臟腑之神,而且經過深鑽細研、恬淡寡慾,精思內視可以涉入“道之園”,深入領悟“道”之內含與真諦,方知真人、真道就在身中,何必要遠求於他方呢。《黃庭經》還教育人們在運用存思內視法進行修煉養生時,還需伴隨默念經書,它說“恬淡閉視內自明,物物不乾泰而平,意矣匪事老復丁,思詠玉書人上清。”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靜,內觀臟腑,心境自明,凝神人境,外物不乾,泰和莊嚴,誠實無事若入此狀態,就默誦玉書《上清黃庭內景經》,便會朗然洞徹,老能返壯,病能復康。
守一
神,與精、氣合稱“三寶”,此三者是構成人體生命運動的三大基本要素。道教養生教育觀中所談之“神”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生命活力,即中醫所說的“神氣”“神機”等;二是指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活動、意識活動、情感活動等。神,在人體中具有調節體內外環境的能力。神在則安康,神失則恍惚。《黃庭經》特別注重體內“神”的養護,為此專門提出五臟六腑藏神說。因心是神明之主,故《黃庭經》特別關照養護心神,“專守心神轉相呼,觀我神明辟諸邪。”而養神之關鍵是要守一,何為“守一”,“守一”是道家道教一貫強調的養生方術。
臟腑活動
《黃庭經》對臟腑功能活動及其煉養中的意義相當重視,並特彆強調了心、腎、脾在煉養中的重要意義,提出“心為國主五藏王”“五藏為主腎最尊”“膽部之宮六府精”“肺部之宮似華蓋”“腎部之宮玄闕圓”“心部之宮蓮含華”“六府五藏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等藏象學說的認識,有的內容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發展頗有影響。
命門
《黃庭經》還談到了“命門”的概念,認為命門位於兩腎之間臍之後,這與《難經》“左腎右命門”的觀點有所差異。 《黃庭經》中,命門又名“生門”,意為生命之門戶,為人體“英華”(精華)之根本。如說“上有魂靈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曰入月呼吸存腎部水王對生門”,指出了命門在兩腎之間,說明了命門在生理上與腎的密切關係以及與藏精氣功能的密切關係。
煉養
《黃庭經》的煉養宗旨,是通過凝神於黃庭氣穴,專一觀想所設定的景象,配合呼吸元氣、吞咽津液等法,養神固精,積精累氣,積氣生神,運氣鍊形,和合神氣,結成金丹,過關服食而達到祛除百病、延年駐世的目的。其煉養原則和要領大概有以下幾點:第一,凝神觀想;第二,恬淡無為,順乎自然;第三,以神、意為主宰;第四,以固守腎中精氣為根蒂;第五,交媾陰陽、和合神氣以凝結丹藥;第六,漱咽精氣、服食元氣以滋養靈根、滌穢鍊形;第七,順應天地陰陽五行規律,知機識時;第八,重視道德修養。其具體的煉養方法則主要有存想下丹田;呼吸元氣,息息歸根;漱咽靈液,灌溉靈根;存想臟腑、官竅;隨息與存想配合運用,伏氣于丹田;謹慎房事,閉塞精門,固守精氣。
《黃庭經》的煉養原則和方法,其理論基礎是氣化論,包括氣本說、精氣神統一說、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天人合一學說等,本源上與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息息相通。《黃庭經》從氣本說出發,把固精白守、培育和服食元氣放在煉養的首位,認為將自身的真氣、精液和攝入的自然界的太和元氣,在神、意的主持之下和合凝結,結成丹藥,還丹服食,乃是養性延命的根本所在。從精氣神統一說出發,《黃庭經》認為精、氣、神三寶相生相養,可以相互轉化,而且氣液充盛可以滌除穢濁、淨化形骸。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方面,《黃庭經》提出了服食宇宙自然界的太和元氣和攝取日、月、星三光之氣,以及修煉、頤養性命應依從自然規律、認時知機的方法和原則。在陰陽五行學說方面,《黃庭經》則提出了煉丹的基本法則和機制是和合陰陽、攢簇五行。在藏象學說方面,《黃庭經》可與中醫學理論互參。
後世影響
社會影響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包括《黃庭內景經》與《黃庭外景經》。東晉以降,道教提倡恆誦“黃庭”之法,至唐宋,社會研習《黃庭經》已蔚然成風。
醫學貢獻
《黃庭內景經》對藏象的認識與《黃帝內經》已有一些不同,如強調腎在髒中居於最重要位置,六以膽為代表而不是以胃為代表,九穿九液說,脾能固齒等。尤其書中對大腦的認識,都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藏象學說。
《黃庭外景經》為內丹氣功養生之經典著作,論述氣功原理及功法甚詳,尤其推出內觀之法,進一步論述人體組織結構和髒府功用,令人耳目一新。全書分三部,上部經以論述腦及神的功用為主;中部經以論述養生原理為主,兼及五臟,心為國主,心意專精,五臟不傾;下部經以腎為五臟之主立論,以守丹田為法,進一步論述氣功功法,“服食玄氣可遂生”。
《外景經》的主要貢獻在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確立了道門醫學的命門位置,“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應為前)有幽闕前(應為後)命門”。即命門位置在督脈經命門穴,在後(指密戶,在十四椎之下,即第二腰椎位置,亦在身之後);幽闕即神闕,在前。上接《難經》腎間動氣之旨,後開道門醫門命門學說之先河。
第二,論述了內丹氣功內視之法,五臟經隧,由此而可觀之。“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無敗污,歷觀五臟視節度,六修治潔如素”。這是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道門內視之法。這為經絡學說的起源、藏象學說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根據,即與道門內丹修為,返觀內照有密切關係。
第三,論述了延年長壽的要妙在於固精,養氣,守神。只要注意胎息呼吸,調氣、激津、存神、致虛、節慾,使上精不泄,下精不脫,精神內守,人人都可以成為長壽仙人。所謂“仙人道士非異有,積精所致和專仁。人盡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常能行之不知老”,“長生要慎房中急”,“清靜無為神留止,精神上下開分理。精候天道長生草,七穹已通不知老”。這些理論皆十分素樸,一掃道經神秘荒誕舊論。
第四,強調五臟之中,以腎為主。“五臟之主腎最精”,這是道門醫學的特色之一,與《黃帝內經》岐伯“心主論”鮮明對立。
文學影響
中唐以前,該經主要以臨摹法帖形式在文人書法家中傳播。此後,《黃庭經》得到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接受。他們不僅誦讀、抄寫、註解《黃庭經》,借鑑其養生思想和煉養方法,心態受其濡染;而且採擷其中語彙和“黃庭換鵝”故事作詩歌典故,詩歌的內容和體式等方面也帶有《黃庭經》印痕。唐宋詩歌“當句有對”句法的源頭可上溯至《黃庭經》。
錢锺書《談藝錄》曾指出《黃庭經》是陸游詩歌典故的一個重要來源:“道士作詩,牛鬼蛇神,鋪陳排比,無道之玄,乃術幻……即詩人為之,前若庾子山、韋渠牟《步虛》諸詞,後若陸務觀《道室》諸作。雲笈翻簽,仙圖開弔。向《抱朴內篇》、《黃庭外景》中搬取家當,渲染仙靈。”
版本信息
注本
《黃庭經》問世後,註解者甚多。比較著名的有唐代梁丘子、務成子,宋代蔣慎修,金代劉處玄,明代冷謙、李一元,清代蔣國祚、董德寧、黃元吉、劉一明等。除眾多注本外,以黃庭為主題衍生的著作亦有多種,如成於隋代的《黃庭中景經》,唐代胡情所撰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佚名者的《黃庭遁甲緣身經》《上清黃庭養神經》《上清黃庭五臟六腑真人玉軸經》《太清中黃真經》《太清境黃庭經》等,形成了所謂“黃庭經系”著作。這些著作大抵都以臟腑保養為重心,是臟腑養生的重要文獻。《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兩書本文的版本,主要有《正統道藏》本,注本則有《雲笈七籤》《修真十書》《道藏輯要》本等。
臨本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因此亦有真偽之辨。《黃庭經》引,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因此,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今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