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選集》序

《〈靳以選集〉序》是現代作家巴金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靳以選集》序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隨想錄》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巴金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靳以選集》序
潔思編輯她父親的多卷本選集,要我為這個集子寫序,我沒有答應。作為靳以的老友,看見他的多卷本集子終於編成,即將問世,我是高興的。能在這方面盡一點力,那也是我的本分。我不想寫序,只是因為我不曾具備寫序的條件。要是嚴肅地對待工作,我認為對寫序的要求應當嚴格,更嚴格。柯靈同志為《李健吾劇作選》寫的序文是一個榜樣。我指的是他的寫作態度。他在醫院中養病,為了寫這篇序文托人到處借書,花了兩個多月的工夫,幾乎把健吾的話劇創作全讀了。
我很想學習柯靈。倘使在十年以前,我還有可能將《靳以選集》中的作品全部重讀一遍,但是現在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了,過去保留的印象又逐漸模糊,我不能信口開河,也不便寬待自己,所以我兩次婉辭,因為我寫不出像柯靈寫的那樣的序文。
時間跑得意外地快。我的健康也以同樣的速度壞下去。但是潔思的編輯工作完成了,她似乎因為沒有人為《選集》寫序感到苦惱,也可能因為我不肯答應感到失望。我鼓勵潔思自己動筆寫一篇編者的序言。她熟讀了《選集》中的每篇作品,一定有許多話要說,她又是她父親最疼愛的孩子,把她的真摯、樸素的感情寫出來,就能打動讀者的心。可是她謙虛,不肯寫。而我,我知道她一家人為了靳以的多卷集的出版奮鬥了二十多年,我也不願意看見這個集子冷冷清清地同讀者見面。沉默使我痛苦,即使我手裡只有一管毫無技巧的筆,即使我寫字相當困難,我也要一字一字地寫下我此時此地的思想感情。
我和靳以是從兩條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學的,他是大學生,我沒有上過大學。我發表作品比他早一兩年。我認識他的時候,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某一期上同時發表了我們兩人的短篇小說,後來我去北平,住到文學季刊社,和他(還有振鐸)一起編輯《文學季刊》,他同我就相熟了。我常常想起一九三四年上半年在北平的生活,當時我們都住在三座門大街十四號北屋,每人一個小房間,中間有一間大的辦公室,靳以和我坐在一張大寫字檯的兩面,我們看校樣,看稿件,也寫信,寫文章。他的寫作態度十分認真。他不像我拿起筆就寫,他總是想好了以後才動筆,他有時也對我講述小說的故事情節,講得非常動人。他並不花費工夫斟酌字句,我很少見他停筆苦思。他的作品我讀過不少,但時間久了,記憶力衰退,即使是從前喜愛的篇章也逐漸消失在遺忘中,只有像《別人的故事》、《生存》一類的短篇長久地印在我的心上。我想起他,眼前就出現他伏案寫作的形象。我不知道我的印象對不對,我認為他是一個人道主義的藝術家,有一顆富於同情的心。
將來會有人研究他的創作的道路。他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舊中國。它們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新的讀者。作品放在面前,讀者們會作出自己的判斷,用不著我在這裡饒舌。我只說我想說的話。我在北平的那個時期和靳以到上海編輯《文季月刊》與《文叢》的時期,我們在一起真是無話不談,而且談得投機。以後我們從內地回到上海,一直到一九五九年十月他最後一次住進醫院都是這樣。當然,我們之間也有過分歧,但是難得發生爭執。他對我的作品不一定全滿意,不過也少發表尖銳的批評。我對他的《青的花》一類的作品也有意見,但後來我多知道一些他的事情,多了解他過去的創傷,我就無話可說了。他走上文學道路是付出了高昂代價的。在當時寫小說並不受人尊重,他的初戀遭到失敗,就因為他不肯放棄文學的事業。
他不僅終生堅持寫作,而且從一九三四年開始又搞起了文學期刊的編輯工作,從《文學季刊》、《文季月刊》、《文叢》、《現代文藝》、《小說月報》(與周而復同志合編)一直到《收穫》(中間還有些日報的文學副刊),他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勞動。最後在醫院病室里他還在審閱《收穫》的稿件。我們兩人對文稿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但是多年來我看見他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地埋頭工作,把一本一本的期刊送到讀者面前,我深受感動。我做編輯工作就遠不如他,我做得很草率,他是我所見過的一位最好的編輯,要是他能活著編選自己的集子,那有多好!不過潔思理解她父親,她做這工作也很認真負責,而且注入了深的感情,她不會使她父親的讀者失望。
靳以剛剛活了五十歲。最後十年他寫得不多。他很謙虛,在五十年代他就否定了自己過去的作品。我還記得有一次,不是一九五五年就是五六年,我們在北京開會,同住一個房間,晚上我拿出《寒夜》橫排本校樣在燈下校改,他看見了就批評我:“你為什麼還要重印這種書?”我當時還不夠謙虛,因此也只是笑笑,仍舊埋頭看校樣。後來《寒夜》還是照常出版。但是,兩三年、四五年以後我自己也感到後悔,終於徹底否定了它。
否定肯定,一反一復,作家的思想也在變化。靳以離開我們二十三年,我無法知道他現在對自己作品的看法,但是我可以說出我今天的意見。作家有權否定自己的作品,讀者也有權肯定作家自己否定的作品,因為作品發表以後就不再屬於作家個人。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人民的精神財富。凡是忠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作品,凡是鼓勵人積極地對待生活的或者給人以高尚情操的,或者使人感覺到自己和同胞間的密切聯繫的作品,凡是使人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真理和正義的作品都會長久存在下去。靳以的作品,至少他的一部分作品,也不會是例外。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死亡》。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完成長篇小說《》《》《秋》,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說《寒夜》。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2005年10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