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 編劇:羅納德·哈伍德
- 主演:阿德里安·布勞迪 、艾米麗雅·福克斯 、托馬斯·克萊舒曼 、埃德·斯托帕德
- 製片人:羅伯特·本穆薩
羅曼·波蘭斯基
阿蘭·薩德
萊納·沙佩爾 - 發行公司:法國映歐嘉納影業(法國)
焦點電影公司 (美國) - 中文名:鋼琴家
- 外文名:The Pianist
- 其他譯名:戰地琴人(中國台灣) 、鋼琴戰曲(中國香港) 、鋼琴師 、戰地琴聲
- 類型:戰爭、音樂、傳記、劇情
- 製片地區:英國、法國、德國、波蘭
- 拍攝地點:英國、法國、波蘭、德國、美國
- 片長:149 分鐘
- 上映時間:2002年9月25日(法國)
- 票房:約 1.2 億美元
- 對白語言:英語、德語、俄語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R
- imdb編碼:tt0253474
- 主要獎項: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提名
第55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優酷 、騰訊視頻
- 製片成本:約 35000000 美元
- 製作公司:RP製作公司、傳承影業公司、巴貝爾斯堡製片廠
- 首映:2002年5月24日(坎城電影節)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羅伯特·本穆薩 Timothy Burrill Daniel Champagnon Gene Gutowski Henning Molfenter 羅曼·波蘭斯基 Lew Rywin 阿蘭·薩德 Rainer Schaper | 瓦拉迪斯羅·斯皮曼 | 羅曼·波蘭斯基 | Ewa Brodzka Zbigniew Gruz Weronika Migon Ralph Remstedt Oliver Schnug Marcin Szczerbic | 羅納德·哈伍德 | 帕維爾·愛德曼 | 沃伊切赫·基拉爾 | Hervé de Luze | Celestia Fox | 艾倫·斯達斯基 | Nenad Pecur | Anna B. Sheppard | Christian Künstler | Wieslawa Chojkowska Gabriele Wolff |
聲音部門 | Nicolas Becker、Jean-Marie Blondel、Nicolas Bourgeois、Katia Boutin、Claude Broutin、Marilena Cavola、Fabrice Conesa、Paul Conway、Edouard d'Heucqueville 、Gérard de Lagarde、Assia Dnednia、Piotr Farynski、Marie Guesnier、Gérard Hardy、James Harrison、Stefan Henrix、Dean Humphreys、Nikolas Javelle、Anne Le Campion、Stephane Lioret、Pierre Mertens、Carlos Pinto、Raphael Sohier、Svetlana Vaynblat、Alexandre Widmer、Philippe Dongé |
---|---|
化妝造型師 | Sonali Chatterjee、Jean-Max Guérin、Alicja Kozlowska、Dariusz Krysiak、Didier Lavergne、Tomasz Matraszek、Beata Matuszczak、Irmela Oswald、Waldemar Pokromski |
角色演員介紹
- 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作為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占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 多蘿塔演員:艾米麗雅·福克斯大提琴音樂演奏家,質樸陽光的清純女孩。她被鋼琴師瓦拉迪斯勞演奏的蕭邦進行曲所吸引,並成為了他的追隨者。波蘭淪陷後,瓦拉迪斯勞在逃亡的路上又與她相遇,她和她的丈夫陪伴他度過了在華沙的猶太區轟炸的一段歲月。
- 威廉·霍森菲爾演員:托馬斯·克萊舒曼德國的納粹軍官,在一片廢墟之中發現了瓦拉迪斯勞,但他沒有殺害瓦拉迪斯勞,因為瓦拉迪斯勞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他,在他的冒死保護下,瓦拉迪斯勞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但他卻因為自己的納粹身份而被逮捕。
- 亨里克·席皮爾曼演員:愛德·斯托帕德瓦拉迪斯勞的哥哥,喜歡聽廣播。以賣書為生,但是因為波蘭政府對猶太人的剝削太重,使得他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海勒過來勸說他加入猶太人警察隊伍時,他認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會成為蓋世太保一樣打猶太人,所以便拒絕了海勒的請求。
- 海勒演員:Roy Smiles珠寶商之子,本是猶太人,因為活命,加入了猶太區警察組織,為了增加猶太區警察的數量,他決定來瓦拉迪斯勞家中勸說瓦拉迪斯勞和他的弟弟加入他們的隊伍,但卻遭到了拒絕。後來他成為了猶太區警察組織的一個頭目,卻良心發現般的救了瓦拉迪斯勞一命。
音樂原聲
專輯曲目 | 專輯信息 |
---|---|
1. 升c小調夜曲(1830) - 弗里德里克·蕭邦 2. e小調夜曲,Op.72,No.1 - 弗里德里克·蕭邦 3. c小調夜曲,Op.48 No.1 - 弗里德里克·蕭邦 4. F大調第2號敘事曲, Op.38 - 弗里德里克·蕭邦 5. g小調第1號敘事曲, Op.23 - 弗里德里克·蕭邦 6. a小調第3號圓舞曲, Op.34, No.2 - 弗里德里克·蕭邦 7. e小調前奏曲,Op.28 No.4 - 弗里德里克·蕭邦 8. 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羅乃茲舞曲,Op.22(G大調平穩的行板)" - 弗里德里克·蕭邦 9. 平穩的行板與輝煌的大波羅乃茲舞曲,Op.22(降E大調大波羅乃茲舞曲) - 弗里德里克·蕭邦 10. 搬至貧民窟,1940年10月31日 - 沃伊切赫·基拉爾 11.a小調瑪祖卡舞曲, Op.17, No.4 - 弗里德里克·蕭邦 | |
專輯名稱:The Pianis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
製作人:Wojciech Kilar | |
發行時間:2002年11月26日 | |
所屬著作權:Sony Classical | |
發行方式:CD、數字專輯 |
幕後花絮
- 在倫敦,有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角色試鏡,但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當時阿德里安正在拍攝電影《項鍊事件》。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 阿德里安·布勞迪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攝該片,在拍攝的七八周時間裡,他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減去三十公斤,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 通常情況下,德國軍官在和猶太人說話的時候,使用的是非正式用語的“你”(“du”,等等),這樣就能表示他們的態度(你不能和成年陌生人這么說);但霍森菲爾經常用更加禮貌的正式用語(“Sie”,等等),因為這是他自己個人的感受。
-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 該片中有幾處鏡頭都與導演波蘭斯基的經歷相關。如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 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
- 《鋼琴家》曾引進中國內地,但4天時間僅收穫10萬元票房。由於影片缺乏前期宣傳,很多北京觀眾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部電影上映。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頒獎典禮 | 獲得獎項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2年 | 第5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羅曼·波蘭斯基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帕維爾·愛德曼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羅曼·波蘭斯基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阿德里安·布勞迪 | 提名 | ||
2003年 | 最佳男主角獎 | 阿德里安·布勞迪 | 獲獎 | |
最佳改編劇本 | 羅納德·哈伍德 | 獲獎 | ||
最佳電影剪輯 | Hervé de Luze | 提名 | ||
最佳服裝設計 | Anna B. Sheppard | 提名 | ||
最佳導演獎 | 羅曼·波蘭斯基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帕維爾·愛德曼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阿德里安·布勞迪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 | 提名 | ||
大衛·林恩導演獎 | 羅曼·波蘭斯基 | 獲獎 | ||
最佳電影音樂 | 沃伊切赫·基拉爾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阿德里安·布勞迪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帕維爾·愛德曼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Jean-MarieBlondel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羅納德·哈伍德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羅曼·波蘭斯基 | 獲獎 | ||
最佳製作設計 | 艾倫·斯達斯基 | 獲獎 | ||
最佳男演員 | 阿德里安·布勞迪 | 獲獎 | ||
最佳音效 | Jean-MarieBlondel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羅曼·波蘭斯基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沃伊切赫·基拉爾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帕維爾·愛德曼 | 獲獎 | ||
第47屆大衛獎 | 最佳外國影片 | 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 | 獲獎 |
幕後製作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1. R.P. Productions 2. Heritage Films(波蘭) 3. Studio Babelsberg(德國) 4. Runteam Ltd. (英國) 5. 法國第4電視台(法國) 6. 法國映歐嘉納影業(法國) 7. Bac Films(法國) 8. Canal+ Polska(波蘭) 9. Telewizja Polska (TVP) 10. Agencja Produkcji Filmowej(波蘭) 11. Filmboard Berlin-Brandenburg (FBB)(德國) 12. FilmFernsehFonds Bayern(德國) 13. Filmförderungsanstalt (FFA)(德國) 14. Beverly Detroit(美國) 15. Interscope Communications(美國) 16. Mainstream S.A. |
---|---|
發行公司 | 1. 法國映歐嘉納影業(法國) 2. Bac Films(法國) 3. Wild Side Vidéo (法國) 4. A-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5. Alfa Films (阿根廷) 6. Cinema Mondo (芬蘭) 7. Falcon (捷克) 8. 焦點電影公司 (美國) 9. Frenetic Films (瑞士) 10. Tobis StudioCanal (德國) 11. United King Films (以色列) 12. A-Film Home Entertainment (荷蘭) 13. Amuse Pictures Inc. (日本) 14. Bergvik (冰島) 15. DeA Planeta S.L. (西班牙) 16. Europa Filmes (巴西) 17. Gateno Films (秘魯) 18. Impuls Home Entertainment (瑞士) 19. Panorama Distributions Co. Ltd. (中國香港) 20. TVA Films (加拿大) 21.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 22. Universal Studios Home Video (美國) 23. 烏髮電影公司 (德國) 24. Yleisradio (YLE) (芬蘭) 25. 01 Rai Cinema (義大利) 26. Broadmedia Studios Corporation 27. TV5 28. Triangelfilm (瑞典) 29. Pathé Distribution Ltd. (英國) 30. Universal Pictures Finland Oy (芬蘭) 31. Arthaus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法國 | 2002年5月24日 2002年9月25日 |
俄羅斯 | 2002年6月24日 2003年5月1日 |
波蘭 | 2002年9月6日 2016年7月23日 2018年9月20日 |
比利時 | 2002年9月25日 |
西班牙 | 2002年9月26日 2002年11月15日 2002年12月13日 |
以色列 | 2002年10月3日 |
巴西 | 2002年10月8日 2003年3月7日 |
瑞士 | 2002年10月10日 2017年8月5日 |
希臘 | 2002年10月19日 |
德國 | 2002年10月24日 |
奧地利 | 2002年10月25日 |
義大利 | 2002年10月25日 2008年11月23日 |
日本 | 2002年11月1日 2003年2月15日 |
荷蘭 | 2002年11月28日 |
美國 | 2002年12月4日 2002年12月25日 2003年1月12日 2003年3月28日 |
葡萄牙 | 2002年12月13日 |
百慕達群島 | 2003年 |
韓國 | 2003年1月3日 |
加拿大 | 2003年1月24日 |
英國 | 2003年1月24日 |
愛爾蘭 | 2003年1月24日 |
捷克 | 2003年1月31日 2003年2月6日 |
土耳其 | 2003年2月28日 |
塞爾維亞共和國 | 2003年3月2日 |
阿根廷 | 2003年3月6日 |
澳大利亞 | 2003年3月6日 |
烏拉圭 | 2003年3月7日 |
斯洛維尼亞 | 2003年3月13日 |
冰島 | 2003年3月14日 |
中國香港 | 2003年3月20日 |
匈牙利 | 2003年3月20日 |
墨西哥 | 2003年3月21日 |
智利 | 2003年3月27日 |
芬蘭 | 2003年4月11日 |
秘魯 | 2003年5月8日 |
羅馬尼亞 | 2003年5月9日 |
哈薩克斯坦 | 2003年5月30日 |
保加利亞 | 2003年6月13日 |
斯洛伐克 | 2003年6月19日 2003年6月20日 |
中國台灣 | 2003年6月20日 |
丹麥 | 2003年7月4日 |
立陶宛 | 2003年7月11日 |
愛沙尼亞 | 2003年8月1日 |
瑞典 | 2003年8月15日 |
挪威 | 2003年8月22日 |
中國大陸 | 2004年2月20日 |
越南 | 2018年10月27日 2018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