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柔性領導力》主要收錄了自勝者的“四不”之德、至虛守靜、享受寂寞、拿得起,放得下、不折騰、行“不言之教”、沉靜型領導、柔弱勝剛強、弱者道之用、上善若水、我有三寶、謙卑處下、“善下”的要義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德經》的柔性領導力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217頁
- 開本:16
- 定價:45.00
- 作者:王麗平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51782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的柔性領導力》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麗平,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MPA教育中心副主任。獲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在《中國行政管理》《新視野》《巨觀經濟管理》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獨立及參編著作十部。參與_:並主持國家級、部級、國家“985”“211”課題十六項。北京市委黨校、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超星學術視頻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績效管理、社會保障、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主要講授課程有:公共部門績效管理、領導科學與藝術、公共部門戰略管理、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專業英語、社會保障管理、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節一個智慧長者2
第二節一本驚世之作6
第三節道可道,非常道12
第四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8
第五節聖人被褐懷玉24
第一章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第一節認識自己到超越自己30
第二節知人不易,自知更難35
第三節自知與自勝40
第四節 自勝者的“四不”之德47
第二章至虛守靜
第一節享受寂寞58
第二節拿得起,放得下64
第三節不折騰72
第四節行“不言之教”77
第五節沉靜型領導84
第三章柔弱勝剛強
第一節弱者道之用89
第二節上善若水95
第三節我有三寶106
第四章謙卑處下
第一節“善下”的要義117
第二節謙卑的含義123
第三節低調做領導130
第四節僕人式領導135
第五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一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143
第二節慾無止境148
第三節功成不居,功遂身退152
第四節知止而後能定159
第五節知足知止,全身保性163
第六章順其自然
第一節道與自然169
第二節順其自然175
第三節師法自然183
第四節順其自然的領導要求189
第七章無為而治
第一節為無為,則無不治195
第二節“無為而治”的含義202
第三節“無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209
參考文獻216
第一節一個智慧長者2
第二節一本驚世之作6
第三節道可道,非常道12
第四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8
第五節聖人被褐懷玉24
第一章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
第一節認識自己到超越自己30
第二節知人不易,自知更難35
第三節自知與自勝40
第四節 自勝者的“四不”之德47
第二章至虛守靜
第一節享受寂寞58
第二節拿得起,放得下64
第三節不折騰72
第四節行“不言之教”77
第五節沉靜型領導84
第三章柔弱勝剛強
第一節弱者道之用89
第二節上善若水95
第三節我有三寶106
第四章謙卑處下
第一節“善下”的要義117
第二節謙卑的含義123
第三節低調做領導130
第四節僕人式領導135
第五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一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143
第二節慾無止境148
第三節功成不居,功遂身退152
第四節知止而後能定159
第五節知足知止,全身保性163
第六章順其自然
第一節道與自然169
第二節順其自然175
第三節師法自然183
第四節順其自然的領導要求189
第七章無為而治
第一節為無為,則無不治195
第二節“無為而治”的含義202
第三節“無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209
參考文獻216
序言
電視連續劇《宮》的片尾曲叫“見或者不見”,我很喜歡它的歌詞: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在你手裡不捨不棄;來我懷裡或讓我住進你的0里,默然相愛,寂靜喜歡。我喜歡這歌詞,是因為這種情懷正符合老子思想的境界,如果相愛的人都能做到這樣,就不會出現因為不愛而報復,甚至殺戮。這種人應該具備怎樣的氣質和品德?根據電視連續劇《宮》的劇情,這是四阿哥寫給睛川的一首詩,表達對她的愛,四阿哥就是胤稹,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不管對皇位還是對愛情,胤稹都能遵循道家思想的要求,不急不火,穩中取勝。
記得初次接觸《道德經》時,我怎么也想不通“道可道,非常道”,看了一些學者的解釋後,也只是勉強能接受,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是在我經歷了工作的變動、家庭的變遷與起伏、朋友的冷暖與變化。歷經了人生命運的輾轉之後,再去捧起老子的《道德經》,想想這句“道可道,非常道”,才發覺老子真是太偉大了,他老人家能說出這樣飽含深刻哲學意味的句子肯定是在飽讀經書,加上用心去感悟生活之後才可以的。而且,我越來越發覺對於我目前正在研究的領導力這個領域來說,處處都有《道德經》思想的體現,從領導者自身的素質到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從領導者如何為人處事到領導者如何反敗為勝等等,無處不體現出《道德經》對於領導力提升的幫助。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描述過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威力大小,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掉。北風首先展示威力,頓時狂風驟起,寒氣襲人,吹得行人的衣服敞開飄起,而行人則把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南風則不然,徐徐吹動,暖意融融,行人周身發熱,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衣服。寓言隱含的真諦不言而喻:真誠友善比強硬粗暴更加有力。人類社會已進入柔性管理時代,時代呼喚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已成為現代領導者的一項基本技能。
一、剛柔並濟
剛和柔既是對立面又是統一體。剛柔之道在於:剛可壓柔,柔可克剛。作為一個稱職的領導者,就要把握好剛柔的尺度。剛並不是暴虐的代名詞,而是指剛強;柔並不是懦弱的稱謂,而是指謙恭。柔,其實是一種手段。水很柔,哪裡低就往哪裡流,哪裡有縫就往哪裡鑽,但柔而有骨,信念執著,硬是將頑石穿孔、將大石變砂礫。
從滴水穿石、大浪滔天,我們可以看到剛柔相濟的奇妙作用,水的柔是自然法則,也是領導者應當學習的一種工作方法。在處理問題時,因人的個體差異性很大,承受能力不同,是剛是柔就要因人因時而定。用柔的方法,通過熱情體貼、循循善誘、耐心細緻地工作,許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剛與柔,從領導藝術的角度講,是一種工作方法。作為一名領導者,必須具備剛與柔的l心理素質,必須嫻熟地運用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領導者既要具備剛的0理素質,又要具備柔的心理素質;既要會剛的工作方法,還要具備柔的工作方法,做到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作為一種領導藝術,它的內涵有軟硬並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剛中含柔、柔中有剛。古今中外,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之所以被廣泛套用,是因為事物本身具有剛與柔的兩面性。由於事物的多樣性、複雜性,同樣的剛柔相濟,在不同事物、不同地點,其具體內容、形式則不完全一樣,這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這就要求領導者在具體運用這一方法時,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情況而加以靈活的掌握和運用。
春秋末期,鄭國有一位叫子產的宰相,他執政的特點就是剛柔並濟,即在高壓和懷柔兩種政策中採取最適當的做法,把國家治理得國富民強。鄭國是一個小國,想要在大國的覬覦之下力圖生存,強化國力是當務之急。子產一方面提倡振興農業,另一方面要確保軍事費用,於是決定徵收新稅。因此民怨沸騰。朝中大臣們也有不少人出來反對,而子產卻不讓步,堅決實施既定政策。過了幾年,農村的振興計畫初見成效,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連那些當年責備子產的民眾,也轉而歌頌他的政績。子產的“剛”體現為: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難而低頭,能夠對自己的政策貫徹到底。身為領導,有時就是要能夠力排眾議,堅持己見,方能獲得成功。
同時,子產“柔”的一面則體現在其教育政策上。當時各地普遍設有稱之為“鄉校”的學校,以此培養知識分子。但是鄉校往往為那些對政治不滿的人當作政治活動的場所,若任其發展下去,可能會對統治造成威脅。於是,有一些人提出關閉鄉校的意見。但子產不同意。他反駁說:“眾人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聚集在那裡批評政治,我可以把他們的意見當作為政的參考,有好的評話便繼續實行,若得到批評則加以改良。如果加以彈壓,也許會暫時抑止他們的言論,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樣,暫時雖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會滾滾而來,沖壞堤堰。若到了這步田地,那就真的無法挽救了。與其如此。不如在平時慢慢疏通洪水,引導出一條水道,不是更合適嗎?”子產“柔”的政策就是寬容政策。允許別人發表不同意見,從而用來作為自己的借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才是胸懷寬廣的處世之道。
二、以柔克剛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因此,為人處世更需要以柔克剛。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馬到成功。以柔克剛是為官處事的至高境界。
《明史》記載,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隨行護駕。江彬素有謀反之心,他率領的將士,都是西北地區的壯漢,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書喬宇看出他圖謀不軌,從江南挑選了一百多個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隨行。喬宇和江彬相約,讓這批江南拳師與西北籍壯漢比武。江彬從京都南下,原本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與江南拳師較量,屢戰屢敗,氣焰頓時消減,蓄謀篡位的企圖也打了折扣。喬宇所用的就是“以柔克剛”的策略。
毋庸置疑,領導者是強者。然而,強者行使權力,要取得理想效果,卻不一定非要靠強悍。有時善於示弱,在那些吃軟不吃硬的下屬那裡,是很管用的。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領導者必須注意了解對方的性格、興趣,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許多領導,當他們面臨眾人的反對或排斥時,當其想法與眾人的意見相左時,習慣於採用高壓政策、大棒政策,希望藉此消滅反對者的呼聲。面對剛直不阿、態度強硬之人,許多領導者想到的第一個概念,常常是如何去制服他們,而不是如何用最委婉的手段從心靈的最深處去征服他們。領導者常常忽略了懷柔手段的重要性。殊不知,領導者越是強硬,往往越能激起對方強烈的反感、敵對和排斥牴觸情緒。因此,領導者必須注意避免這種錯誤傾向,學會以迂迴、柔順的領導手段來征服大眾,達到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許多用高壓政策、強硬手段征服不了的人,若領導者能改變一下方式,以溫和、柔順的態度與他們推心置腹地商榷交談,反而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領導者不一定凡事都要板起面孔,更不一定非得用強權才能制服眾人。他們完全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以真情流露、懇請贊同的方式,來達到前者達不到的目的,獲得前者所不能獲得的成功。
領導者要學會以柔克剛,必要時要善於向下級示弱,並不是說領導者就可以凡事一味妥協,也不是說柔弱之術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誠然,有時用柔術的確能夠達到用強硬之術所這不到的效果,但如果領導者長年累月一貫如此,就會給下屬造成一種心理定式,認為自己的領導是軟弱無能之人。長此以往,領導者就會在下屬面前失去自己的威信和尊嚴,領導的嚴肅性、指揮性、強制性和權威性也會一掃而光。領導者要學會用辯證分析的方法,結合具體公關對象和具體環境背景,採用綜合的領導公關手段,發揮自己的領導藝術。
三、瑣事交給部屬
我們常可看到勤勤懇懇、早來晚走的領導。他們的確很辛苦,但所自責的工作卻常常雜亂無章。
漢宣帝時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車經過繁華的都城街市中,碰見有人群斗,死傷極多,但是他若無其事地走過現場,什麼話都沒說,繼續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頭拉車的牛吐出舌頭氣喘吁吁,丙吉馬上派人去問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邊的隨從看見這一切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宰相對群毆事件不聞不問,卻擔心牛的氣喘?於是有人鼓起勇氣請教丙吉。丙吉回答說:“取締群毆事件是長安令或京兆尹的職責,身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評定他們的勤務。再將其賞罰上奉給皇上就行了。而我之所以看見牛氣喘吁吁要停車問明原因,是因為現在正值初春時節,而牛卻吐著舌頭氣喘不停,我擔心是不是陰陽不調。宰相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順調陰陽,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車詢問原因何在。”眾隨從聽後恍然大悟,紛紛稱讚宰相英明。
陳平年輕時就協助劉邦打天下,可說是劉邦的作戰參謀,對劉邦的貢獻頗大。陳平晚年被漢文帝任命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見陳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問周勃:“你經手的裁決事件,一年約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對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問:“那么,國庫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於汗流決背。接下來文帝又問陳平同樣的問題。陳平回答:“關於這些問題,我必須詢問負責人才能知道。”文帝又問:“誰是負責人呢?”陳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負責人是司法大臣,國庫收支的負責人是財政大臣。”文帝步步緊逼:“倘若所有職務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負責什麼呢?”陳平冷靜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對外須鎮撫四方的蠻族與諸侯;對內則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分內工作。”文帝聽完這番話,不由得點頭稱是。
不久周勃引咎辭職,此後便由陳平一人獨承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風,正如他自己告訴文帝的,是針對每個人的才能賦予其應做的工作,自己則加以督導。陳平因指揮得宜,被譽為名相。從陳平的行為可以看出,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過問,該放手的就要放手。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充分調動每個下屬的積極性,使其各盡所能,各安其職。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領導者應下工夫做的事情,第一是對大局的判斷和掌握;第二是調整團體的能力;第三是讓部下各盡所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把瑣事交給下屬去做,是因為領導需要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制定新的關係到整體發展的計畫,這些才是領導的分內之事。
四、成功地駕馭時勢
據史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皇帝秦始皇,原本是一個商人呂不韋的兒子。呂不韋早年經商,但他經商的目的在於積累財富而從政。他曾經獻出過自己的資財,但並未因此得到執政者的賞識。當他看到自己的行動未能很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後,立刻改變了自己的策略,把已經懷孕的妻子獻給了秦襄公,即驪姬。驪姬生下了兒子後,大受襄公寵愛,呂不韋由此得以進入朝殿,成為當時秦國的宰相。呂不韋晚年,曾編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其中專門列一章“察今”,總結如何審察形勢,以適時變的經驗。
為了說明審時度勢,適時變化的重要性,他編了一則寓言。古代的楚國有一個人要渡江,不料船行至江l心時,風急浪高,此人一慌張,把身佩的長劍弄掉了。他趕忙在船邊刻了一個記號,待船停靠後,就在有記號的船邊上跳入江面去摸劍去了。可是,船是在行駛的,而劍掉在水裡卻不會自己趕上來,只按船上的記號去撈劍,怎么可能得到這丟失的劍呢?而處世如果拘泥於舊法,不知因時而變的人,正如這刻舟求劍的人一樣愚蠢!
要想成功地駕馭時勢,領導者應當知變、適變和善變。
首先,貴在知變。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知變”,就要冷靜思考,不被表面現象迷惑,以客觀的心態分析周圍環境。李冰父子被委任主持都江堰工程後,並不急於開工,而是先實地考察,尋訪有經驗的治水農民,經過了3年時間,才繪製出水系圖譜。精心設計了“順變”的治水方案,順其水勢,使這座治水豐碑兩千年後仍在發揮作用。“知變”,就要自我反省、不懈求知。嚴格的自我解剖是人不斷求得進步的重要條件。“吾日三省吾身”,領導者在公道正派處事、求真務實幹事方面,做到經常自我解剖,才能做好本職工作。“知變”,就要敢於“雕琢”。領導者要有敢於接受雕琢的勇氣,要敢於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敢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據、言之有度,有根有據講政策,心平氣和說服人。“知變”,就要有創新思維能力。領導者要自覺更新觀念,不僅是指對某些新事物、新觀點能夠接受和認同,而且還要勇於轉變觀念模式和思維方式。沒有思維模式上的破舊立新,就很難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領導者。
第二,善於隨機應變。隨機應變,是指隨著時機或情況的變化靈活應什。人都處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軍事謀略、政治、外交、商戰,還有為人處世等等,無一不需要運用超強的“變”術,解自己所困,應對手之變,不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和辦法來觀察和處理問題。一個精明能幹的領導者,必須善於隨機應變。只有善於應變,才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掌握工作的主動權。領導者處事時須隨著實際情況和時機的變化而變通,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不變。
《三國演義》中,劉備寄居曹操籬下韜光養晦,兩人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一語道破“英雄”真面目,劉備驚慌失措,借雷聲巧妙掩飾而過;曹操刺殺董卓被發覺後順勢獻刀;曹操馬踏農田,割發代首等,無不閃爍著隨機應變的才能。隨機應變的訣竅是審時度勢,不死板,心中有數,了解實際情況和時機,是調動人而不是被人調動。應變的藝術來自於領導者廣博的知識、卓越的見識、樂觀的個性、非凡的性格、長期的實踐鍛鍊。所以,隨機應變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第三,入鄉隨俗。入鄉隨俗,最早見於《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意思是,到了一個新的國家,要了解那裡有什麼禁令,以免觸犯;到了一個新的地方,要打聽一下當地有什麼風俗習慣,以便適應;到了別人家裡,要問問主人有什麼忌諱,免得鬧出不愉快。
入鄉隨俗,要學會放寬胸懷。採取開放和吸收的態度,接受先進的新鮮事物。領導者的隨俗與隨和。通常會給當地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尊重對方,才容易與之打成一片。一般說來,適應能力越強,在不同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可能性越大,甚至在逆境中也能增長才幹、創造奇蹟,成為大有作為的人。成熟的領導者往往能順應客觀,順應民意,從而順應己心,因勢利導而駕馭時勢。不成熟的領導者則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遇到刺激時易於激動,好意氣用事,不顧後果。
五、貴人所長
用才必先識才,識才是為了更好地用才,領導者必須學會識人,領導識人用人的能力決定了其事業的大小。
好的識人技術可以讓領導者更精明,讓員工更有效率。《孫子兵法》里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南懷瑾在他的《論語別裁》一書中談道:“有人說,清代中興名巨曾國藩有13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一《曾國藩家書》。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南懷瑾提到的《冰鑒》正是曾國藩讀人的歸納結晶。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喬艾琳?狄米曲斯博士著有《Reading People》一書,其中開篇寫道:“我個人的經驗告訴我,讀人既不是科學,也不算天分。它側重的是,知道該去看些什麼,聽些什麼,具有好奇心及耐·心去收集重要的資訊,並且從一個人的外貌、肢體語言、聲音和行為上歸納出他的模式。”
大凡不能做到知人善任,或以某人有缺點為名棄之不用的領導,究其0理,大都有嫉賢妒能,唯恐下屬才高蓋主的心理。劉備不善於謀略作戰,但是,他具有優良的德行,能夠以此感召部下為他賣命。他雖然缺乏賢才,卻具備足夠的德行,即使如此,他自己尚自謙無德,這正是他異於常人之處。謙虛自古是中國人的美德,而劉備正是具備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所以他才會成功。與劉備比較起來,孫權在這方面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與劉備有相似之處。孫權成功的秘訣之一,在於他教育部下的獨到方法。他指出“貴其所長,忘其所短。”即運用部下的時候,不要只看到他的短處,必須針對他的優點長處,使他有充分發揮的餘地。這時的“忘”不是普通的忘記,而是明知道人的短處,卻不去指點他。因為任何人都喜歡被人稱讚,討厭別人吹毛求疵。稱讚自己的長處,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而挑自己的毛病,就會萎靡不振,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因此,身為領導者,應該學習孫權不吝讚美人的長處,多發揮部下的長處,勿揭人之短。
從歷史的角度看,柔性管理的一個典範是漢高祖劉邦。據記載,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利後,曾在洛陽南宮舉行了一個高層峰會,期間,劉邦問部下:“我得天下與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在聽了眾多解釋後,劉邦很不贊同,他自己發表了那則極具震撼性的演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定國家,穩定後方,充實軍餉,我不如蕭何;統帥軍馬,衝鋒陷陣,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可謂當今豪傑,但我能悉I心委用,所以得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尚不得重用,這就是他滅亡的緣故。”這就是柔性管理的“劉邦定律”,即知人善任。
現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也是管理活動的客體,是一切管理活動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動的開展,最核心的都是管理好人。正因為如此,人本思想成為中西方管理思想發展的趨勢所在,以人為本,尊重個人也成為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儒家思想中諸如“民為邦本”、“仁者愛人”、“富民養民”的閃光思想,和現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種契合,對現代管理有著深遠的啟迪意義。
六、柔性領導是和諧社會的呼喚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傳統的領導觀已逐漸變得不適應。新世紀領導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領導作用的發揮正在由剛性轉向柔性,由顯性轉向隱性。領導者不只是靠控制、約束、命令、管理等剛性手段要求被領導者乾什麼,而是主要靠激勵、溝通、協調、引導等柔性的方式來影響追隨者;不只是靠直接的、外顯的手段去指揮、監督被領導者,而是靠間接的、內隱的領導藝術去支持追隨者。剛性的、顯性的領導手段主要靠硬權力起作用;柔性的、隱性的領導則主要靠非強制性的影響力即軟權力起作用。
領導者的權力離不開其能力和影響力;離開能力和影響力的權力是空的。正因如此,法約爾把影響力也歸屬於權力,稱其為“個人影響力”。認為真正的權力應由“組織法定權”和“個人影響力”兩部分組成;它們分別為“強制性影響力”和“非強制性影響力”,缺少一部分,就不是完整的權力。他第一次明確指出,出色的領導人需要職務規定的權力,也需要個人權力,個人權力是職務權力的必要補充。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則指出,真正的權力來源於知識;是建立在相互尊敬、羨慕、了解、義務和友誼基礎之上的良好工作關係;是良好的業績和較高的威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各種施加影響的技能等。凡此種種,無疑都是對影響力的強調。隨著社會進步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領導軟權力的作用越來越凸現。
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的領導力更應是一種影響力即軟權力,而不是單純的權力即硬權力。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領導:強制性領導和凝聚性領導。強制性領導憑藉組織體系維繫,與被領導者無感情分享和行動的聯結,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領導者的權威來自於群體之外且凌駕於群體之上,往往得不到下屬的回響和支持,人們接受領導者的支配,不是出於自覺,而是根源於遭受懲罰的苦痛。凝聚性領導則不然,其領導力的實施依靠的是群體成員的自發認同和對群體過程的奉獻,以群體成員的參與為基礎,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是一體的互動關係,領導力建立在充分開發和運用感情資源的基礎上,領導者的權威來自於組織成員的自發接受,人們對領導的接受根源於他們對領導者自身價值的認可及其需求的滿足。凝聚性領導是一種柔性化的領導。這種柔性化的領導力正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領導者對下級只有不僅靠硬權力,更在於靠軟權力,即領導者的人格魅力、道德素養、智力能力、業務專長和領導藝術贏得下級的信任、擁護,才能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係。
為此,和諧社會的領導力必須依靠具備智慧、幽默、樂觀、進取、正直、公平、寬容、有愛。等個性人品魅力的領導者來施展。和諧社會的領導力要成為一種吸引、凝聚的力量,要能營造出一個活力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可信賴的氛圍,並以此來激勵下屬潛能的發揮;要用愛心和榜樣的力量去感化人,用尊重理解的心態去幫助人,用積極進取的激情去影響人,用設法提供舞台和機遇去吸引人,這樣才能成為真正促成和諧的領導力。
王麗平
2012年9月於民大
記得初次接觸《道德經》時,我怎么也想不通“道可道,非常道”,看了一些學者的解釋後,也只是勉強能接受,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是在我經歷了工作的變動、家庭的變遷與起伏、朋友的冷暖與變化。歷經了人生命運的輾轉之後,再去捧起老子的《道德經》,想想這句“道可道,非常道”,才發覺老子真是太偉大了,他老人家能說出這樣飽含深刻哲學意味的句子肯定是在飽讀經書,加上用心去感悟生活之後才可以的。而且,我越來越發覺對於我目前正在研究的領導力這個領域來說,處處都有《道德經》思想的體現,從領導者自身的素質到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從領導者如何為人處事到領導者如何反敗為勝等等,無處不體現出《道德經》對於領導力提升的幫助。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描述過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威力大小,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掉。北風首先展示威力,頓時狂風驟起,寒氣襲人,吹得行人的衣服敞開飄起,而行人則把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南風則不然,徐徐吹動,暖意融融,行人周身發熱,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衣服。寓言隱含的真諦不言而喻:真誠友善比強硬粗暴更加有力。人類社會已進入柔性管理時代,時代呼喚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已成為現代領導者的一項基本技能。
一、剛柔並濟
剛和柔既是對立面又是統一體。剛柔之道在於:剛可壓柔,柔可克剛。作為一個稱職的領導者,就要把握好剛柔的尺度。剛並不是暴虐的代名詞,而是指剛強;柔並不是懦弱的稱謂,而是指謙恭。柔,其實是一種手段。水很柔,哪裡低就往哪裡流,哪裡有縫就往哪裡鑽,但柔而有骨,信念執著,硬是將頑石穿孔、將大石變砂礫。
從滴水穿石、大浪滔天,我們可以看到剛柔相濟的奇妙作用,水的柔是自然法則,也是領導者應當學習的一種工作方法。在處理問題時,因人的個體差異性很大,承受能力不同,是剛是柔就要因人因時而定。用柔的方法,通過熱情體貼、循循善誘、耐心細緻地工作,許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剛與柔,從領導藝術的角度講,是一種工作方法。作為一名領導者,必須具備剛與柔的l心理素質,必須嫻熟地運用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領導者既要具備剛的0理素質,又要具備柔的心理素質;既要會剛的工作方法,還要具備柔的工作方法,做到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作為一種領導藝術,它的內涵有軟硬並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剛中含柔、柔中有剛。古今中外,剛柔相濟的領導藝術之所以被廣泛套用,是因為事物本身具有剛與柔的兩面性。由於事物的多樣性、複雜性,同樣的剛柔相濟,在不同事物、不同地點,其具體內容、形式則不完全一樣,這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這就要求領導者在具體運用這一方法時,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情況而加以靈活的掌握和運用。
春秋末期,鄭國有一位叫子產的宰相,他執政的特點就是剛柔並濟,即在高壓和懷柔兩種政策中採取最適當的做法,把國家治理得國富民強。鄭國是一個小國,想要在大國的覬覦之下力圖生存,強化國力是當務之急。子產一方面提倡振興農業,另一方面要確保軍事費用,於是決定徵收新稅。因此民怨沸騰。朝中大臣們也有不少人出來反對,而子產卻不讓步,堅決實施既定政策。過了幾年,農村的振興計畫初見成效,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連那些當年責備子產的民眾,也轉而歌頌他的政績。子產的“剛”體現為: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難而低頭,能夠對自己的政策貫徹到底。身為領導,有時就是要能夠力排眾議,堅持己見,方能獲得成功。
同時,子產“柔”的一面則體現在其教育政策上。當時各地普遍設有稱之為“鄉校”的學校,以此培養知識分子。但是鄉校往往為那些對政治不滿的人當作政治活動的場所,若任其發展下去,可能會對統治造成威脅。於是,有一些人提出關閉鄉校的意見。但子產不同意。他反駁說:“眾人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聚集在那裡批評政治,我可以把他們的意見當作為政的參考,有好的評話便繼續實行,若得到批評則加以改良。如果加以彈壓,也許會暫時抑止他們的言論,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樣,暫時雖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會滾滾而來,沖壞堤堰。若到了這步田地,那就真的無法挽救了。與其如此。不如在平時慢慢疏通洪水,引導出一條水道,不是更合適嗎?”子產“柔”的政策就是寬容政策。允許別人發表不同意見,從而用來作為自己的借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才是胸懷寬廣的處世之道。
二、以柔克剛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因此,為人處世更需要以柔克剛。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馬到成功。以柔克剛是為官處事的至高境界。
《明史》記載,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隨行護駕。江彬素有謀反之心,他率領的將士,都是西北地區的壯漢,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書喬宇看出他圖謀不軌,從江南挑選了一百多個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隨行。喬宇和江彬相約,讓這批江南拳師與西北籍壯漢比武。江彬從京都南下,原本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與江南拳師較量,屢戰屢敗,氣焰頓時消減,蓄謀篡位的企圖也打了折扣。喬宇所用的就是“以柔克剛”的策略。
毋庸置疑,領導者是強者。然而,強者行使權力,要取得理想效果,卻不一定非要靠強悍。有時善於示弱,在那些吃軟不吃硬的下屬那裡,是很管用的。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領導者必須注意了解對方的性格、興趣,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許多領導,當他們面臨眾人的反對或排斥時,當其想法與眾人的意見相左時,習慣於採用高壓政策、大棒政策,希望藉此消滅反對者的呼聲。面對剛直不阿、態度強硬之人,許多領導者想到的第一個概念,常常是如何去制服他們,而不是如何用最委婉的手段從心靈的最深處去征服他們。領導者常常忽略了懷柔手段的重要性。殊不知,領導者越是強硬,往往越能激起對方強烈的反感、敵對和排斥牴觸情緒。因此,領導者必須注意避免這種錯誤傾向,學會以迂迴、柔順的領導手段來征服大眾,達到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許多用高壓政策、強硬手段征服不了的人,若領導者能改變一下方式,以溫和、柔順的態度與他們推心置腹地商榷交談,反而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領導者不一定凡事都要板起面孔,更不一定非得用強權才能制服眾人。他們完全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以真情流露、懇請贊同的方式,來達到前者達不到的目的,獲得前者所不能獲得的成功。
領導者要學會以柔克剛,必要時要善於向下級示弱,並不是說領導者就可以凡事一味妥協,也不是說柔弱之術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誠然,有時用柔術的確能夠達到用強硬之術所這不到的效果,但如果領導者長年累月一貫如此,就會給下屬造成一種心理定式,認為自己的領導是軟弱無能之人。長此以往,領導者就會在下屬面前失去自己的威信和尊嚴,領導的嚴肅性、指揮性、強制性和權威性也會一掃而光。領導者要學會用辯證分析的方法,結合具體公關對象和具體環境背景,採用綜合的領導公關手段,發揮自己的領導藝術。
三、瑣事交給部屬
我們常可看到勤勤懇懇、早來晚走的領導。他們的確很辛苦,但所自責的工作卻常常雜亂無章。
漢宣帝時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車經過繁華的都城街市中,碰見有人群斗,死傷極多,但是他若無其事地走過現場,什麼話都沒說,繼續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頭拉車的牛吐出舌頭氣喘吁吁,丙吉馬上派人去問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邊的隨從看見這一切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宰相對群毆事件不聞不問,卻擔心牛的氣喘?於是有人鼓起勇氣請教丙吉。丙吉回答說:“取締群毆事件是長安令或京兆尹的職責,身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評定他們的勤務。再將其賞罰上奉給皇上就行了。而我之所以看見牛氣喘吁吁要停車問明原因,是因為現在正值初春時節,而牛卻吐著舌頭氣喘不停,我擔心是不是陰陽不調。宰相的職責之一就是要順調陰陽,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車詢問原因何在。”眾隨從聽後恍然大悟,紛紛稱讚宰相英明。
陳平年輕時就協助劉邦打天下,可說是劉邦的作戰參謀,對劉邦的貢獻頗大。陳平晚年被漢文帝任命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見陳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問周勃:“你經手的裁決事件,一年約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對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問:“那么,國庫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於汗流決背。接下來文帝又問陳平同樣的問題。陳平回答:“關於這些問題,我必須詢問負責人才能知道。”文帝又問:“誰是負責人呢?”陳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負責人是司法大臣,國庫收支的負責人是財政大臣。”文帝步步緊逼:“倘若所有職務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負責什麼呢?”陳平冷靜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對外須鎮撫四方的蠻族與諸侯;對內則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分內工作。”文帝聽完這番話,不由得點頭稱是。
不久周勃引咎辭職,此後便由陳平一人獨承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風,正如他自己告訴文帝的,是針對每個人的才能賦予其應做的工作,自己則加以督導。陳平因指揮得宜,被譽為名相。從陳平的行為可以看出,領導者不必事必躬親,事無巨細地過問,該放手的就要放手。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充分調動每個下屬的積極性,使其各盡所能,各安其職。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領導者應下工夫做的事情,第一是對大局的判斷和掌握;第二是調整團體的能力;第三是讓部下各盡所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把瑣事交給下屬去做,是因為領導需要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制定新的關係到整體發展的計畫,這些才是領導的分內之事。
四、成功地駕馭時勢
據史載,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皇帝秦始皇,原本是一個商人呂不韋的兒子。呂不韋早年經商,但他經商的目的在於積累財富而從政。他曾經獻出過自己的資財,但並未因此得到執政者的賞識。當他看到自己的行動未能很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後,立刻改變了自己的策略,把已經懷孕的妻子獻給了秦襄公,即驪姬。驪姬生下了兒子後,大受襄公寵愛,呂不韋由此得以進入朝殿,成為當時秦國的宰相。呂不韋晚年,曾編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其中專門列一章“察今”,總結如何審察形勢,以適時變的經驗。
為了說明審時度勢,適時變化的重要性,他編了一則寓言。古代的楚國有一個人要渡江,不料船行至江l心時,風急浪高,此人一慌張,把身佩的長劍弄掉了。他趕忙在船邊刻了一個記號,待船停靠後,就在有記號的船邊上跳入江面去摸劍去了。可是,船是在行駛的,而劍掉在水裡卻不會自己趕上來,只按船上的記號去撈劍,怎么可能得到這丟失的劍呢?而處世如果拘泥於舊法,不知因時而變的人,正如這刻舟求劍的人一樣愚蠢!
要想成功地駕馭時勢,領導者應當知變、適變和善變。
首先,貴在知變。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知變”,就要冷靜思考,不被表面現象迷惑,以客觀的心態分析周圍環境。李冰父子被委任主持都江堰工程後,並不急於開工,而是先實地考察,尋訪有經驗的治水農民,經過了3年時間,才繪製出水系圖譜。精心設計了“順變”的治水方案,順其水勢,使這座治水豐碑兩千年後仍在發揮作用。“知變”,就要自我反省、不懈求知。嚴格的自我解剖是人不斷求得進步的重要條件。“吾日三省吾身”,領導者在公道正派處事、求真務實幹事方面,做到經常自我解剖,才能做好本職工作。“知變”,就要敢於“雕琢”。領導者要有敢於接受雕琢的勇氣,要敢於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敢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據、言之有度,有根有據講政策,心平氣和說服人。“知變”,就要有創新思維能力。領導者要自覺更新觀念,不僅是指對某些新事物、新觀點能夠接受和認同,而且還要勇於轉變觀念模式和思維方式。沒有思維模式上的破舊立新,就很難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領導者。
第二,善於隨機應變。隨機應變,是指隨著時機或情況的變化靈活應什。人都處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軍事謀略、政治、外交、商戰,還有為人處世等等,無一不需要運用超強的“變”術,解自己所困,應對手之變,不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和辦法來觀察和處理問題。一個精明能幹的領導者,必須善於隨機應變。只有善於應變,才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掌握工作的主動權。領導者處事時須隨著實際情況和時機的變化而變通,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不變。
《三國演義》中,劉備寄居曹操籬下韜光養晦,兩人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一語道破“英雄”真面目,劉備驚慌失措,借雷聲巧妙掩飾而過;曹操刺殺董卓被發覺後順勢獻刀;曹操馬踏農田,割發代首等,無不閃爍著隨機應變的才能。隨機應變的訣竅是審時度勢,不死板,心中有數,了解實際情況和時機,是調動人而不是被人調動。應變的藝術來自於領導者廣博的知識、卓越的見識、樂觀的個性、非凡的性格、長期的實踐鍛鍊。所以,隨機應變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
第三,入鄉隨俗。入鄉隨俗,最早見於《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意思是,到了一個新的國家,要了解那裡有什麼禁令,以免觸犯;到了一個新的地方,要打聽一下當地有什麼風俗習慣,以便適應;到了別人家裡,要問問主人有什麼忌諱,免得鬧出不愉快。
入鄉隨俗,要學會放寬胸懷。採取開放和吸收的態度,接受先進的新鮮事物。領導者的隨俗與隨和。通常會給當地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尊重對方,才容易與之打成一片。一般說來,適應能力越強,在不同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可能性越大,甚至在逆境中也能增長才幹、創造奇蹟,成為大有作為的人。成熟的領導者往往能順應客觀,順應民意,從而順應己心,因勢利導而駕馭時勢。不成熟的領導者則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遇到刺激時易於激動,好意氣用事,不顧後果。
五、貴人所長
用才必先識才,識才是為了更好地用才,領導者必須學會識人,領導識人用人的能力決定了其事業的大小。
好的識人技術可以讓領導者更精明,讓員工更有效率。《孫子兵法》里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南懷瑾在他的《論語別裁》一書中談道:“有人說,清代中興名巨曾國藩有13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一《曾國藩家書》。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南懷瑾提到的《冰鑒》正是曾國藩讀人的歸納結晶。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喬艾琳?狄米曲斯博士著有《Reading People》一書,其中開篇寫道:“我個人的經驗告訴我,讀人既不是科學,也不算天分。它側重的是,知道該去看些什麼,聽些什麼,具有好奇心及耐·心去收集重要的資訊,並且從一個人的外貌、肢體語言、聲音和行為上歸納出他的模式。”
大凡不能做到知人善任,或以某人有缺點為名棄之不用的領導,究其0理,大都有嫉賢妒能,唯恐下屬才高蓋主的心理。劉備不善於謀略作戰,但是,他具有優良的德行,能夠以此感召部下為他賣命。他雖然缺乏賢才,卻具備足夠的德行,即使如此,他自己尚自謙無德,這正是他異於常人之處。謙虛自古是中國人的美德,而劉備正是具備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所以他才會成功。與劉備比較起來,孫權在這方面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與劉備有相似之處。孫權成功的秘訣之一,在於他教育部下的獨到方法。他指出“貴其所長,忘其所短。”即運用部下的時候,不要只看到他的短處,必須針對他的優點長處,使他有充分發揮的餘地。這時的“忘”不是普通的忘記,而是明知道人的短處,卻不去指點他。因為任何人都喜歡被人稱讚,討厭別人吹毛求疵。稱讚自己的長處,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而挑自己的毛病,就會萎靡不振,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因此,身為領導者,應該學習孫權不吝讚美人的長處,多發揮部下的長處,勿揭人之短。
從歷史的角度看,柔性管理的一個典範是漢高祖劉邦。據記載,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利後,曾在洛陽南宮舉行了一個高層峰會,期間,劉邦問部下:“我得天下與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在聽了眾多解釋後,劉邦很不贊同,他自己發表了那則極具震撼性的演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定國家,穩定後方,充實軍餉,我不如蕭何;統帥軍馬,衝鋒陷陣,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可謂當今豪傑,但我能悉I心委用,所以得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尚不得重用,這就是他滅亡的緣故。”這就是柔性管理的“劉邦定律”,即知人善任。
現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也是管理活動的客體,是一切管理活動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動的開展,最核心的都是管理好人。正因為如此,人本思想成為中西方管理思想發展的趨勢所在,以人為本,尊重個人也成為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儒家思想中諸如“民為邦本”、“仁者愛人”、“富民養民”的閃光思想,和現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種契合,對現代管理有著深遠的啟迪意義。
六、柔性領導是和諧社會的呼喚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傳統的領導觀已逐漸變得不適應。新世紀領導活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領導作用的發揮正在由剛性轉向柔性,由顯性轉向隱性。領導者不只是靠控制、約束、命令、管理等剛性手段要求被領導者乾什麼,而是主要靠激勵、溝通、協調、引導等柔性的方式來影響追隨者;不只是靠直接的、外顯的手段去指揮、監督被領導者,而是靠間接的、內隱的領導藝術去支持追隨者。剛性的、顯性的領導手段主要靠硬權力起作用;柔性的、隱性的領導則主要靠非強制性的影響力即軟權力起作用。
領導者的權力離不開其能力和影響力;離開能力和影響力的權力是空的。正因如此,法約爾把影響力也歸屬於權力,稱其為“個人影響力”。認為真正的權力應由“組織法定權”和“個人影響力”兩部分組成;它們分別為“強制性影響力”和“非強制性影響力”,缺少一部分,就不是完整的權力。他第一次明確指出,出色的領導人需要職務規定的權力,也需要個人權力,個人權力是職務權力的必要補充。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則指出,真正的權力來源於知識;是建立在相互尊敬、羨慕、了解、義務和友誼基礎之上的良好工作關係;是良好的業績和較高的威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各種施加影響的技能等。凡此種種,無疑都是對影響力的強調。隨著社會進步及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領導軟權力的作用越來越凸現。
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的領導力更應是一種影響力即軟權力,而不是單純的權力即硬權力。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領導:強制性領導和凝聚性領導。強制性領導憑藉組織體系維繫,與被領導者無感情分享和行動的聯結,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領導者的權威來自於群體之外且凌駕於群體之上,往往得不到下屬的回響和支持,人們接受領導者的支配,不是出於自覺,而是根源於遭受懲罰的苦痛。凝聚性領導則不然,其領導力的實施依靠的是群體成員的自發認同和對群體過程的奉獻,以群體成員的參與為基礎,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是一體的互動關係,領導力建立在充分開發和運用感情資源的基礎上,領導者的權威來自於組織成員的自發接受,人們對領導的接受根源於他們對領導者自身價值的認可及其需求的滿足。凝聚性領導是一種柔性化的領導。這種柔性化的領導力正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領導者對下級只有不僅靠硬權力,更在於靠軟權力,即領導者的人格魅力、道德素養、智力能力、業務專長和領導藝術贏得下級的信任、擁護,才能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係。
為此,和諧社會的領導力必須依靠具備智慧、幽默、樂觀、進取、正直、公平、寬容、有愛。等個性人品魅力的領導者來施展。和諧社會的領導力要成為一種吸引、凝聚的力量,要能營造出一個活力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可信賴的氛圍,並以此來激勵下屬潛能的發揮;要用愛心和榜樣的力量去感化人,用尊重理解的心態去幫助人,用積極進取的激情去影響人,用設法提供舞台和機遇去吸引人,這樣才能成為真正促成和諧的領導力。
王麗平
2012年9月於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