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是由晉常璩 / 劉琳編寫的圖書,於2007年6月在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作者:晉常璩 / 劉琳 校注
- 譯者:劉琳 註解
- 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6月第1版
- 頁數:585 頁
- 定價:80.00
- ISBN:9787807054863
華陽國志校注一般指本詞條
《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是由晉常璩 / 劉琳編寫的圖書,於2007年6月在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發行。
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前言》里指出:“從內容來說,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說,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常璩將歷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經濟、人文等綜合在一部書中,這點無論是從體例上還是內容上,都具備了方誌的性質,但又明顯區別於傳統方誌只偏重於記載某一地區的特點,這種...
《《華陽國志》新校注》是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琳 內容簡介 該書系劉琳先生在原《華陽國志校注》基礎上的又一次比較全面的修訂本。此次修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原書中地名的今釋換成了最新的政區和地名;2.對初版注釋中不正確或不準確之處作了修正;3.對注釋內容作了較多的補充;4....
《華陽國志譯註》是2007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晉)常璩。內容提要 《華陽國志譯註》是《華陽國志》自問世1600多年來的第一個譯註本,作者汪啟明、趙靜。該書是繼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和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後的有一本開山之作,具有首創意義。由著名史學家趙振鐸為其作序,趙老高度評價了此...
這似乎說明了整理研究《華陽國志》確有一定難度。但正因為如此,則又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慶幸的是,劉琳先生的《華陽國志校注》和任乃強先生的《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相繼問世,為今後研究《華陽國志》提供了很大方便。本書所引用《華陽國志》之文,皆出此兩書。
劉琳,男,1939年生,四川大學古籍所教授,《全宋文》主編。主要代表作有《華陽國志校注》等。承擔國家教委(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古籍整理學》研究專著的撰寫。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四川古代史稿》(合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2、《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劉琳、沈治宏編著),巴蜀書社出版,1995年8月...
《古漢字發展論》(國家社科成果文庫,參與),2014年 代表論文 1. 淺議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注釋的特色,傳統文化與古籍整理研究1994年12月 2. 說“陽”, 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 3. 從《華陽國志》看秦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2)4. 漢字的益智功能,思維與智慧1999.(08)5. ...
劉琳(1939- ),四川大學歷史系畢業,留校任教,後任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擔任《全宋文》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與歷史文獻學,代表作有《華陽國志校注》。 李勇先(1965- ),四川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歷史地理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宋史及學術史研究。已出版專著及校點整理著作十餘部,發表...
其中在十六國時期建立過魏國的冉閔便是此一郡望之傑出代表。另據《華陽國志校注》所載,夔州、開州西南夷首領多冉姓。唐宋之際,還有夔州雲安(今重慶雲陽)人冉實、冉祖雍父子以及巴東(今重慶奉節)人冉安昌見諸史冊。唐末五代時,有重慶之冉姓播遷貴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遷於今安徽、江蘇、江西、湖北、...
《華陽國志·南中志》:“漢武帝將軍郭昌討夷,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原文誤, 應為宣)時改為谷昌也。”劉琳《華陽國志校注》:“谷昌當為故滇國所屬部落名稱的譯音,《蠻書》所謂谷昌王即谷昌部落之酋長也。”三國蜀建興三年(225)屬建寧郡。西晉永安二年(303)屬益州郡,永嘉二年(308)改晉寧...
此後,由於“左”的錯誤,令他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即使是被錯劃為“右派”監督勞動的日子裡,仍未間斷研究工作,相繼完成了《川康藏農業區劃》、《四川州縣沿革圖說》等多部專著。在民族研究方面亦從康藏地區擴展到整個西南地區。1960年撰成《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這部一百五十萬字的鴻篇巨著,系統地考證和...
東漢漢中太守郭芝為唐公昉立廟稱唐公祠(《華陽國志校注》)。靈帝(168~188)中期曾刻石立“仙人唐公昉碑”。清康熙年間,署城固縣事王穆於唐仙觀附近草莽中發現此碑,嵌於唐仙觀牆上,1970年此碑移存西安碑林。傳說二:好媳婦勤勞升仙 從城固縣城往北走十里,早先有一座橋叫望仙橋,再往前走二十里就到了...
會無縣,西漢置,東漢、蜀、晉因。故城即今會理縣治。漢縣轄今會理縣北部及會東、寧南、米易等縣地。典籍記載 《華陽國志》:會無縣,路通寧州,,渡瀘得狼,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有天馬河,馬曰乾里,後死於蜀,葬江原小亭,今天馬冢是也。縣有...
附近修渠灌溉農田,渠稱唐 公湃(即五門堰前身)。後在谷口建村稱升仙村。東漢漢中太守郭芝為唐公昉立廟稱唐公祠(《華陽國志校注》)。靈帝(168~188)中期,曾刻石立“仙人唐公昉碑”。清康熙年間,署城固縣事王穆,於唐仙觀附近草莽中發現此碑,嵌於唐仙觀牆上,1970年此碑移存西安碑林。
37.《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注釋商榷,獨撰,1.30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5年4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3期 36.清代補史藝文志述評,獨撰,1.12,《史學史研究》1996年2期 35.黃 奭,獨撰,0.73,《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文集),廣西師大出版社1996年 34.馬國翰,獨撰,0.85,《中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劉琳《華陽國志校注》、王國維《秦公敦跋》均認為在天水西南一百二十里。《漢書·地理志》云:“西,《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史記·夏本紀·索隱》曰:“嶓冢山在隴西西縣,漢水所出也。”《後漢書·郡國志...
地震至八月乃止。”,說的是公元前186年隴南一帶發生地震,武都道山崩,地震造成760人死亡。武都道建於何時,史書無明確記載,但最晚當在惠帝二年(前186年)之前。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漢中志》中認為:“武都疑秦已置縣。”有可能在公元前279年秦國置隴西郡時,與故道、下辨道、上祿道等同置。
(《三國志》、《華陽國志》、《公孫述二牧傳》均有記載)。今白水關北面靠劉家院(今被白龍湖水淹)一側,漢墓成群,筆者有幸親臨現場。三國蜀漢建興七年(229)年,後主劉禪命丞相參軍廖化為廣武督戍守(《華陽國志,校注》)並屯田充軍食。建興八年(230年)丞相諸葛亮遣陳式率軍斷白龍江東岸之粗石棧道以拒...
一、《四川通志》、《漢中府志》、《昭化縣誌》等地方典籍均用此說,本著“地近易核”的觀點,可信程度大;二、當代學者、四川大學教授、《華陽國志》校注劉琳先生,通過對地方典籍研究,並進行實施地考查認定此說。他認為金牛道翻越七盤關,走朝天至昭化是南北朝以後,才逐步形成的;三、文物考古的新發現支持...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哀牢》有這樣的記載說:東漢“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類牢與守令忿爭,遂殺守令而反叛,攻嶲唐(今雲龍縣漕澗一帶),太守王尋奔葉榆(今大理等地)。哀牢三千餘人攻博南(今永平),燔燒民舍。”據此,著名史學家劉琳在《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校注中指出:“漢明帝...
先生生平志存文獻,思為《黔志》一書,潤色邊裔。道光中,偕鄭珍同撰《遵義府志》,博採漢唐以來圖書地誌,荒經野史,援證精確,體例謹核,成書四十八卷。時論以配《水經注》《華陽國志》。又輯明代黔人詩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為《黔詩紀略》三十二卷。貴州文獻始燦然可述。居金陵,得唐寫本《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