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英國托馬斯·艾略特創作長詩)

荒原(英國托馬斯·艾略特創作長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荒原》是英國詩人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創作的長詩

《荒原》共五個章節:《死者的葬禮》《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詩人運用大量典故,既有傳說、神話,又有但丁、莎士比亞等古典文學,還有佛教、《聖經》等宗教元素,甚至還包含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等相關信息。這些典故不僅是詩人情感的“客觀對應物”,還通過各種隱喻承擔著全詩結構。

該詩歌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荒原
  • 外文名:The Waste Land
  • 作者: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
  • 文學體裁詩歌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死者葬儀
將西方社會描繪為萬物蕭瑟,生機寂滅的荒原。起首幾句便流露出詩人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該萬物復甦,生意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徵——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這沒有生氣的棲息之所,人不生不死,雖生猶死,心中唯有幻滅和絕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濫著海一樣的情慾。在這令人窒息的現實中充斥著庸俗卑下的人慾,死亡的陰雲濃濃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們在渾渾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詩人把現實社會比作地獄,現代人視為沒有靈魂的幽靈。
第二章 對弈
用維吉爾的《伊尼特》、奧維德的《變形記》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這些作品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男女的淫慾和罪惡與現實低層社會卑鄙齷齪的肉體交易疊映,突出表現精神枯萎,道德墮落的現代生活。特別是《變形記》中翡綠眉拉被國王鐵盧歐斯強姦殺死後變為夜鶯的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達了詩歌深刻的主題。對弈即爭鬥,象徵現代人的勾心鬥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現代的罪惡相比較。艾略特認為,現代人重複著古代的人罪惡,世界放縱獸慾,人們成了喪失人性的行屍走肉,說他們“是在老鼠窩裡,在那裡死人連自己的骨頭都丟得精光。”
第三章 火的布道
表現倫敦這現代荒原上庸俗、骯髒、罪惡的生活:聖潔的教堂讚歌中,世界重複著鐵盧的獸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倆幹著賣淫行徑;昏黃的濃霧中,商人為金錢而奔走;精神空虛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發光陰;人們尋歡作樂後留下的濁物漂浮在昔日詩意盎然的泰晤士河。在詩人看來,情慾之火毀滅了人性也毀滅了大自然,造成了這個“烏有和烏有聯結在一起的現實”。他向佛陀籲請,要讓焚燒物的火來掃盡情慾,拯救人類:“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拯救出來/主啊你拯救/燒啊”。
第四章 水中的死亡
統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義深刻的象徵,有人說它象徵的內容抵得過但丁的一部《煉獄》。人在慾海中死去,死去後忘掉生前的一切,讓他靜靜地在死亡的慾海中反思。艾略特筆下的海既是情慾的象徵,它奪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煉獄,它讓人認清自己生前的罪惡。實際上艾略特是要現代人正視自己的罪惡,洗涮自己的靈魂。
第五章 雷霆的話
重新回到歐洲是一片乾旱的荒原這一主題。詩的起首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來象徵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歐洲大地上消失,詩人認為,從此歐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們渴望著活命的水,盼望著救世主的出現,盼望著世界的復甦,靈魂的再造。他用《聖經》的典故寫了耶穌復活後的身影。然而基督並未重臨,卻聽見了驚天動地的聲巨響——革命的象徵。艾略特把社會主義革命視為人類的一場災難。最後,詩人借雷霆的話告誡人們:要施捨、同情、克制、皈依宗教,這樣大地才會復甦,人們才會擺脫不死不活的處境獲得永久的寧靜。

創作背景

《荒原》發表於1922年,當時,一戰結束,西方社會失去了對上帝的信仰,傳統的價值觀逐漸衰敗,新的價值觀還未建立,人們對社會充滿了絕望,就在這時,《荒原》出現了。

作品鑑賞

《荒原》思維上的跳躍很大,意象之間,場面之間的銜接常常很突兀,詩人的情緒深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徵後面,這些意象和象徵與詩人的感情相對應,加上眾多的引語,典故,對話,場景,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圖畫,這幅圖畫具有不同的層次,包蘊著一團氣氛,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力。
枯萎的荒原——庸俗醜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人慾橫流、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醜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人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代西方文明。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於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代人的靈丹妙藥,這是艾略特給出的答案。
《荒原》在藝術上的成就超過現代派的其他詩作,是一首具有借鑑價值,值得認真研究的傑作。這首抒情長詩風格多樣,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徵主義意象主義玄學派的一些特點。詩中陳述與詠嘆,抒情與諷刺,描繪與警句,莊嚴典雅的詩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語,交織穿插為五彩繽紛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個作家、56部作品和6種外文)、比喻、暗示、聯想、對應等象徵主義手法及意象疊加,時空交錯等現代詩歌表現手段,詩人用來得心應手。他甚至大膽採用了象徵里套象徵、神話裡面套神話、神話和現實交錯、古與今雜糅、虛與實融匯的手法,使得詩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機地統一起來,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段,拓展了詩歌的思想內容。《荒原》在藝術表現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像、聯想和暗示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造成詩歌晦澀難解,使一般讀者望而卻步。若無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條註解,許多地方都無法懂得。
作為西方現代主義的第一個流派,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的發展是有獨特貢獻的。它在藝術上的創造、開拓所到得的成功經驗,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段,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影響了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象徵主義作家著力表現內心世界,也是對文學領域的拓展。但是,象徵主義在藝術上過分追求表現形式而造成的神秘晦澀與內容上表現出來的悲觀主義、宗教神秘主義和反動倒退的社會主張則是應當否定的。

作者簡介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1888年9月26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學學哲學,續到英國上牛津大學,後留英教書和當職員。1908年開始創作。有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它觀察到的事物》、《詩選》、《四個四重奏》等。代表作為長詩《荒原》,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獎文學獎。
荒原(英國托馬斯·艾略特創作長詩)
荒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