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視野下的趙蘿蕤漢譯<荒原>研究》是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宗英等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較視野下的趙蘿蕤漢譯《荒原》研究
- 作者:黃宗英 等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8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2038957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趙蘿蕤(1912-1998),浙江湖州人,著名歐美文學研究專家、文學翻譯家和教育家,燕京大學學士、清華大學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1935-1944年,執教於燕京大學西語系;1948-1952年,任燕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1998年,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主要著作和譯著有The Ancestry of The Wings of the Dove(博士學位論文)、《歐洲文學史》(與楊周翰、吳達元共同主編,上、下兩卷)、《荒原》、《草葉集》等。199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百年校慶首次頒發的“專業成就獎”。
托·斯·艾略特的《荒原》一詩因其豐富的引、經據典和多種語言的雜糅,而變得晦澀難懂,然而,作為《荒原》一詩的原創性漢譯者,趙蘿蕤先生認為,“這酋詩很適合於用直譯法來翻譯”,因為“直譯法能夠比較忠實[地]反映原作”。在學習艾略特詩歌與詩學理論以及七個《荒原》中譯本的基礎之上,作者攜同謀題組成員對趙蘿蕤先生的文學翻譯直譯法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分析和討論,對趙蘿蕤先生翻譯艾略特詩歌用典的獨到之處進行了特別的關注,希望能夠在艾略特詩歌創作用典及其互文性的理解和翻譯方面為國內英美詩歌教學與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
圖書目錄
緒論 “晦澀正是他的精神”——趙蘿蕤漢譯《荒原》直譯法互文藝術管窺
第一節 “晦澀精神”
第二節 “感受力渙散”
第三節 “歷史意識”
第四節 “個性消滅”
第五節 “客觀對應物”
第六節 “形式不是一張外殼”
第七節 “一堆破碎的偶像”
第一章 “不失為佳譯”——艾略特詩學及漢譯《荒原》評論述評
第一節 “一位T.S.艾略特的信徒”
第二節 “一種獨特的誠實”——葉維廉先生論艾略特的詩與詩學
第三節 “博採眾長,推陳出新”——袁可嘉論艾略特的詩與詩學
第四節 “似同而非同的複雜關係”——張劍先生論艾略特的反浪漫主義詩學理論
第五節 “文學翻譯是文學接受”——董洪川論趙蘿蕤漢譯《荒原》
第六節 “當前最優秀的翻譯作品”——王譽公論趙蘿蕤漢譯艾略特《荒原》
第七節 “仍流利暢達,不失為佳譯”——讀傅浩先生的《<荒原>六種中譯本比較》
第二章 “我用的是直譯法”——趙蘿蕤漢譯《荒原》直譯法藝術管窺
第一節 “我用的是直譯法”
第二節 “因循本旨,不加文飾”
第三節 “譯事楷模”
第四節 “這樣的直譯”
第五節 “翻譯文學之應直譯”
第六節 “荒地上生丁香”
第七節 “夏天來得出人意料”
第八節 “這飄忽的城”
第三章 “奇峰突起,巉崖果存”——趙蘿蕤漢譯《荒原》用典互文性研究
第一節 “奪胎換骨”
第二節 “奇峰突起”
第三節 “都譯成了中文”
第四節 “翡綠眉的變相”
第五節 “在老鼠窩裡”
第六節 “燒啊燒啊燒啊燒啊”
第七節 “水裡的死亡”
第八節 “迫使語言就範”
結語 “直譯法是我從事文學翻譯的唯一方法”
附錄1 艾略特:《荒原》原文(1922年)
附錄2 趙蘿蕤譯:《荒原》(1937年版手稿)
附錄3 趙蘿蕤譯:《荒原》(1980年)
附錄4 “靈芝”與“奇葩”:趙蘿蕤《荒原》譯本藝術管窺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黃宗英(1961-),1996年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8-1999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學,主講“美國詩歌傳統”“惠特曼與威廉斯比較研究”“弗羅斯特與艾略特比較研究”等多門課程;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主講“19世紀美國詩歌”“20世紀美國詩歌”兩門研究生課程;2005年調入北京聯合大學;2008年晉升教授,主講“英美詩歌名篇選讀”(首批國家本科課程,2020年)等英美文學類課程。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兩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畫重點項目備一項。出版《弗羅斯特研究》《愛默生與美國詩歌傳統研究》《美國詩歌史論》等學術專著;編著高校英語專業教材兩部:《英美詩歌名篇選讀》和《**文學導讀》(“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