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測日誌要》手稿(陳秉仁先生所著的親筆手稿)

《臨洮測日誌要》手稿(陳秉仁先生所著的親筆手稿)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此展品是陳秉仁先生所著的親筆手稿。全書詳細記錄了民國三十年,作者參加日全食觀測西北隊,遠赴甘肅臨洮觀測日全食的過程。這是我國第一次用氣象儀表測定日全食氣象效應的珍品。書中,陳秉仁提出人工影響天氣方法、倡導推行標準時、建議設避難場所和頒行耐震建築條例等,仍有價值。現收藏於雲南氣象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洮測日誌要》手稿
  • 館藏地點:雲南氣象博物館
  • 所屬年代:民國三十年
  • 作者:陳秉仁
文物介紹,歷史事件,

文物介紹

全書共分十二個部分,分別是:時期、里程、天氣、測站、測項、勝況、測果、學會、講演、遊覽、風土、雜記。
書中詳細記錄了自民國三十年六月二十九日,作者從太華山起程至鳳凰山天文台集合後,乘火車、汽車,經曲靖出雲南,過貴州和四川,單邊行程3006公里,耗時43日抵達甘肅臨洮縣,途中的風土人情、天氣、物價、名勝古蹟、城市建設以及遭遇日機轟炸、地震等均歷歷在目。重點記錄了日食觀測的全過程,準確記錄了作者所負責之觀測任務——日全食之氣象效應的全部數據及分析結果。
從日食初虧至復圓,平均空氣溫度降低1.9℃、最高氣溫較差3.7℃、最高與最低氣溫較差4.3℃;平均地面溫度降低1.6℃。
在蘭州,作者發表了論文《推行標準時的簡易法》,根據各地的經度,“經度偏西相差一度,則時刻較遲四分,偏東一度,則早四分”。
書中還記述了觀測隊應甘肅各界之請、多“作公開講演”,作者也是主講之一,他在講演中明確提出的一些理論、方法等,仍在運用或有指導意義,部分如下:
一是人工影響天氣。因甘肅雹災常傷害人畜房屋、損失嚴重,作者在蘭州省黨部大講堂、主講《甘肅的特殊氣象》時提出,“此種天災損害,欲以人力補救,第一就是造林運動,惟造林可以調和氣候、培養水源,……不出十年,必使甘肅高原,變為森林氣候,消此雹災於無形;其次宜設用晴雨炮台,置於山頂,見有雷雨雲盛,……便令各處齊放,……冰塊不致凝大,及早下降,則雹災可免;且此法亦可用於久晴求雨,久雨求晴。”
二是提出氣象工作“三要”原則:第一是要有“恆”,第二是要“耐勞”,第三是要“忠實”。
三是倡導建設“避難場所”:建議“市區設計,多辟公園曠地,街巷寬闊,以防地震之成災”。
四是建議頒布建築“防震條例”:秉仁“尤希望注意建築工程之堅牢耐震”,根據各地的地震活動情況,設定房屋建築的耐震等級。
五是倡導推行標準時。

歷史事件

中華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六月,秉仁請加入中國日食觀測西北隊(另一隊為東南隊),從昆明出發經貴州、四川抵甘肅臨洮觀測日全食,往返行程達六千餘公里,歷時四月有餘,隊長張鈺哲,“隊員十餘人皆各大學天文學教授及各天文台專員,東西洋留學博士”。
觀測點設在臨洮縣城東門外約1.5公里之東山上,觀測內容有九項:關於日冕之攝影、日冕與月球之光度比較、日食時間之核驗、日冕與色球光譜之研究、日食始終全歷程之定時攝影、日食中氣象變化及影波之觀測、日食電影之攝製、飛機上之日食觀測、全食當時之廣播及電波影響。其中,“飛機上之日食觀測”工作,“預請軍委會,派蘇聯SB式輕轟炸機一架”協助完成。整個觀測過程,由國際廣播電台現場架設電話,用國語英語向國內外廣播,“以伺不克目睹日食奇觀之收音機旁千萬聽眾”。
陳秉仁攜助理朱允明、朱文明負責“日食中氣象變化及影波之觀測”工作,觀測日食全過程中的空氣溫度及最高和最低氣溫、地面溫度及最高和最低溫度、日輻射熱、風向、風力、雲向、雲狀、雲量等要素之變化。據先生記載,從初虧至復圓,空氣溫度降低1.9℃、地面平均溫度降低1.6℃。
整個行程,九次遭遇日軍飛機轟炸,幸躲避及時未遭殺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