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

耶利米書

耶利米書是《聖經舊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52章。記載了先知耶利米預言——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將被巴比倫滅亡,但猶太人並沒有聽從他的警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耶利米書
  • 外文名:the Book of Jeremiah
  • 作者:耶利米
  • 來源:聖經
書卷背景,書卷簡介,簡介,大綱,書卷作者,書捲地位,

書卷背景

本書以猶大末年為背景。當時,猶大在瑪拿西王的影響下,拜偶崇邪,作惡多端,神的忿怒總不止息。雖然在約西亞王第十八年間,朝廷從事大刀闊斧的宗教改革(參列王紀下22至23章),可惜後來流於表面的革新,未能深入民間實際的崇拜的生活中,百姓並沒有真正悔改歸向神,反而迷信聖殿城,認為那是民族安全最大的保障(參7章),整個國家墮入虛假的安全感中,從先知到祭司一味作假。
外交方面,先知蒙召時,猶大還臣服於漸趨衰微的亞述帝國,主前612年亞述首都尼尼微巴比倫瑪代攻陷,公元前609年埃及法老尼哥(Neco)率軍北上援亞述,猶大王約西亞出兵攔阻,不幸陣亡。其子約哈斯繼位,作王僅三個月就被尼哥帶到埃及,由尼哥另立約哈斯的兄弟約雅敬為王,從此猶大成為埃及的附庸。
主前605年埃及在迦基米施(Carchemish)之役慘敗後,巴比倫勢力進入巴勒斯坦,曾擄去猶大宗室貴胄,如但以理等(參歷代志下24:1),於是猶大轉為巴比倫的附庸,惟不久約雅敬又傾向埃及,結果巴比倫聯軍圍攻耶路撒冷,約雅敬之子約雅斤被擄至巴比倫,巴比倫王立西底家為猶大王。西底家生性懦弱,又乞援埃及,導致巴比倫第二次攻陷耶路撒冷,西底家也被擄到巴比倫,猶大逐亡。巴比倫所立的省長基大利即被行刺,猶大余民逃至埃及。
歷史學家早已發現《耶利米書》的希伯來語版本及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在內容上有所不同。過去一直推斷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出錯,使某些部份被漏譯。但隨著《死海古卷》中的《耶利米書》殘本,歷史學家發現殘本的內容與七十士版本的內容相同。因此,現時普遍認為在《死海古卷》產生之時,耶利米書的內容還尚未成型。所以在七十士版本完成之時,耶利米書還有修訂,以至出現今時今日的兩個不同版本。

書卷簡介

簡介

神對猶大的審判(1─45章)
1、 耶利米蒙召;2、耶利米指責猶大的罪惡;3、耶利米預言猶大滅亡;4、耶利米指責猶大的領袖;5、神應許猶大復國;6、神預言的審判終於臨到。
耶利米指責君王、假先知及在聖殿和城門口的人的罪,但他們無動於衷,令耶利米灰心喪氣,痛苦難言,並懷疑自己所做的是否有用。其實,向這批人宣講如此令人沮喪的信息真是不容易。我們同樣也有責任向這個沉淪的世界宣告:繼續沉溺於罪惡生活的人必受永遠的懲罰,看見人們反應冷淡難免也會心灰意冷,但仍要竭力告訴別人,對罪審判的結果和神應許的盼望。
神對列國的審判(46─52章)
1、 對外邦列國的預言;2、耶路撒冷淪陷。
耶利米親眼目睹自己預言的應驗,其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耶路撒冷的淪陷,這都是人犯罪招致的後果,不肯認罪悔改的人必為自己招致最後的審判。
耶利米的信息帶著悲觀與盼望,又存著對審判與復興的矛盾憧憬。雖然他一再對悖逆的百姓絕望,卻對神有信心,他相信神的管教具有醫治的能力,他透視了苦難背後的恩典,審審百姓的信心得以存留,能以面對慘劇。先知再次堅定神與大衛之約那不變的應許,並且強調神的管教,苦難不是結束,以色列與猶大在神手中是有盼望的,拆毀為要帶來積極的建立,大傷為醫治,被擄還要歸回,以色列迴轉後就真正懊悔,受教後就“拍腿嘆息”(耶31:19)。

大綱

  1. 先知蒙召(1章)
  2. 神對猶大的審判(2至25章)
  3. 以色列的罪行和刑罰——呼籲悔改,降臨的審判
  4. 錯誤的信仰——呼籲離棄虛假的信仰,無可救藥的百姓
  5. 警告與審判——警告背約的子民,刀劍與饑荒的審判
  6. 先知的比喻,宣講,異象——零散的言教,比喻與象徵性的動作,先知內心的痛苦,警告惡君王與假先知,審判的異象。
  7. 耶利米與假先知的爭論(26至29章)
  8. 聖殿院內的爭執, 警告聯盟,先知與先知的衝突,致書被擄之民。
  9. 安慰之書(30至33章)
  10. 復興之歌,先知獄中購地,復興故土,堅立聖約。
  11. 約雅敬西底家年間史事(34至39章)
  12. 對西底家及百姓之宣告,利甲族的榜樣,耶利米的書卷,西底家求問耶和華,耶路撒冷淪陷先知獲釋。
  13. 耶路撒冷倫陷史事(40至45章)
  14. 耶利米獲釋基大利作省長,米斯巴慘案,余民逃往埃及
  15. 耶利米在埃及宣講的信息,給巴錄的信息。
  16. 論及列國的信息(46至51章)
  17. 論埃及,論非利士及摩押,論亞捫及以東
  18. 論大馬士革(大馬色)等地,論巴比倫
  19. 記載補篇——耶路撒冷淪陷,巴比倫王恩待約雅斤。

書卷作者

耶利米是祭司希勒家的兒子,繼以賽亞之後第二個主要的先知。
耶利米生於祭司的家庭,約西亞王第十三年(公元前627年)蒙召,以後在猶大歷史中最黑暗的時期,克盡他先知的職份凡四十年。他感情豐富而又多愁善感,通常被稱作“流淚的先知”(參9:1),他奉差遣傳神審判的信息,一再忍受反對、鞭打、監禁等逼迫(參11:18-21),面對百姓的罪惡與神將臨的懲罰,他內心的痛苦與衝突達到極點,但他仍忠心地傳講與國家政策相違的信息,甚至必須與政治,宗教領袖敵對,在那個周圍有各樣攻擊的環境中,神讓耶利米單獨憑著信心繼續傳道。
巴比倫大軍攻陷耶路撒冷時,先知懷著一顆破碎的心眼睜睜地看著他的預言應驗。在國家淪亡,百姓被擄後,先知獲釋,並受巴比倫王優待,任他選擇前往巴比倫或留在耶路撒冷,他選了後者。但不久又被強迫逃往埃及,在埃及傳道一段時間後,據說終於殉道了。

書捲地位

此書的內容是根據題材而非按年代先後編排的。故此,它的記載在時間和背景資料方面作了很多改變。它的最後部分,第52章,詳實地描述耶路撒冷猶大淪為荒涼的經過。這些記載顯示書中大部分的預言已獲得應驗,而且也為下一本經書——耶利米哀歌——提供適當的背景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